夏商西周時期教育

夏商西周時期教育

公元前22、21世紀,中國進入了奴隸社會,經過夏、商、西周三代,歷時一千六、七百年。隨著階級對立的形成和發展,教育也有了階級性。奴隸主貴族為培養自己的子弟,建立了學校。奴隸和平民則不同程度地處於被統治的地位,只能在勞動和實際生活過程中受自然形態的教育。

夏商西周時期教育

正文

公元前22、21世紀,中國進入了奴隸社會,經過夏、商、西周三代,歷時一千六、七百年。隨著階級對立的形成和發展,教育也有了階級性。奴隸主貴族為培養自己的子弟,建立了學校。奴隸和平民則不同程度地處於被統治的地位,只能在勞動和實際生活過程中受自然形態的教育。
夏代(約公元前22、21世紀~前17世紀)教育的傳說 《孟子》記:夏、商、周“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禮記·明堂位》又說夏代的學校曰“序”。這說明夏代已有進行倫理教育和軍事訓練的學校,但還沒有從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證實。
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教育概況 考察商代的教育,不僅有歷史文獻為根據,而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字更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商代學校見於文獻者,除《孟子》所記的“序”與“學”,《禮記·明堂位》又有“瞽宗,殷學也”的記載。漢人註解,瞽宗本是樂人的宗廟,因成為學樂的場所。
甲骨文尚未發現"序"及"瞽宗",但"教"與“學”則屢見,如:"丙子卜,多子其學,版不冓大雨?"(《龜甲獸骨文字》卷二第25頁第 9片)。這片卜辭是說,丙子日卜問上帝:子弟們上學回來,會不會碰上大雨?“乎多夏商西周時期教育伊於教王族。”(《殷虛書契前編》第五卷第 8頁第 1片)。這片卜辭的內容是:商王命令夏商西周時期教育伊(官名)認真負責地教育王族成員。“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殷契粹編》第114頁第1162片)。 "戒"字原作夏商西周時期教育,像人手持戈,本意可有二說:一是持戈而警戒,一是持戈而舞蹈(據陳夢家《射與郊》,載《清華學報》第13卷第 1期,1941年 4月)。“教戒”蓋兼指習武與習舞,與殷序習射、瞽宗習樂之說相吻合。“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習武是為了征戰,習樂是為了祭祀,正反映奴隸制國家統治的需要。

夏商西周時期教育夏商西周時期教育
甲骨文字還表明商代已進行讀、寫、算教學。出土的甲骨文單字已達3500個左右,形聲、會意、假借等進步的方法已普遍使用,這說明商代文字的發展已很成熟。自然會出現長篇文字記錄。《尚書·多士》說:“惟殷先人,有典有冊”。甲骨文有“冊”字,作夏商西周時期教育,像許多書寫材料穿在一起。由此可以推測當時已具有進行讀書、寫字教學的需要和條件。有一個骨片上有五行字,重複地刻著從甲子到癸丑十天的乾支表。其中一行字跡特別工整,大概是教師所刻的範本。其餘四行則歪斜不齊,顯然是初學者的習刻。這個骨片是文字教學遺存的實物(郭沫若《殷契粹編考釋》第 1468片)。商代在天文曆法方面已有很大進步,它們都與數學的發展有關。甲骨文中的數字最大已達三萬(《殷契粹編》第1171片)。出土文物還表明,那時已能進行一般的算術運算,並能繪製比較複雜的幾何圖形,所以數學也已成為教學的內容。
由上述的材料可以看出,商代貴族很重視教育,設立了貴族學校,教師是由國家職官擔任,教育的內容包括宗教、倫理、軍事和一般文化知識。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官學的雛型。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 771年)官學制度的發展和六藝教育的形成 西周已是中國奴隸社會發展到全盛的時期。它繼承商代的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奴隸制官學體系,形成了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六藝教育。
據《禮記》、《周禮》等文獻記載,西周官學已有“國學”與“鄉學”之分。國學設在王城和諸侯國都,分國小與大學兩級;國小在城內宮廷中,大學在南郊;王城的大學稱為辟雍,諸侯國的大學稱為泮宮。辟雍又分五學:居中者即以辟雍命名,也稱太學;南面的曰成均,也稱南學;北面的曰上庠,也稱北學;東面的曰東序,也稱東膠或東學;西面的曰瞽宗,也稱西雍或西學(據黃以周《禮書通故》及孫詒讓《周禮正義》)。鄉學則按地方行政系統,州設序,黨設庠,閭里設塾或校。鄉學的優秀生可以升入國學。國學教育對象限於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以及經過選拔的“國之俊秀”(鄉學教育的對象,史無明文)。入學年齡也有規定,但諸書記載不一致,說 8歲入國小、15歲入大學者居多;也有說13歲入國小、20歲入大學,或15歲入國小、18歲入大學的。
青銅器上迄未發現關於鄉學的明確記錄,但已有關於辟雍與國小的記述。結合金文考察西周教育制度的演變,可以看出,西周初期的學校,是以習武為主,教師可能是由軍官擔任,“師”這個詞即源於軍旅和軍官的稱號,如王宮國小教師“師氏”即是擔任王宮警衛的高級軍官。辟雍和泮宮原是廳堂式的建築,四面敞開,沒有牆,主要為習射之地,故又名“射宮”。建築物四周有水澤環繞,故亦稱“澤宮”。水澤外面是森林。貴族子弟即在水澤中射魚射鳥,在森林中驅車圍攻野獸。《尚書大傳》說:“戰鬥不可不習,故於搜狩以閒之也”。辟雍中的漁獵活動,是一種實戰訓練。
周康王時的《麥尊》記:“在辟雍,王乘於舟為大豐,王射大(鴻)禽”。周穆王時的《靜》記: “隹六月初吉,王在京(即豐京)。丁卯,王命靜司射學宮,小子眾服,眾小臣,眾氒仆學射。八月初吉庚寅,王吳、呂……射於大池。”周恭王時的《師湯父鼎》記:“王在周新宮,在射盧。王乎宰雁錫盧弓象弭、彤欮(臸為箭,欮為栝)。”上引銘文記周王親臨學宮,率群臣及貴族子弟在辟雍演習射箭,成績優良者給予獎賞。“大池”、“學宮”、“射盧”皆指辟雍而言。這些彝器製作的時期雖去西周建國已歷數世, 但銘文反映出大學中仍保持著尚武之風。
辟雍和泮宮亦如宮廷,貴族們常在這裡舉行祭祀、宴會,選拔武士,議定作戰計畫。打了勝仗,就到這裡“獻俘”、“告功”。
西周中期,政局趨向穩定,經濟和文化獲得空前的發展。教育方面逐漸增加政治、倫理的內容,要求提高文化教養的水平,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①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②樂:屬於綜合藝術,包括音樂、詩歌和舞蹈。③射。④御:以射箭、駕兵車為主的軍事技術訓練。⑤書。⑥數:包括讀、寫、算基礎文化課。
六藝之中,禮、樂、射、御為大藝,主要在大學階段學習;書、數為小藝,主要在國小階段學習。禮、樂代表奴隸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決定教育的貴族性質的因素。樂的作用主要是配合禮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禮重在約束外表的行為,樂重在調和內在的情感。射、御也滲透著禮、樂教育。《禮記·射義》記:“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宮。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于樂,而中多者,得與於祭。其容體不比於禮,其節不比于樂,而中少者,不得與於祭。”說明評定射藝也離不開禮的準則。書、數是學習禮樂的基礎和條件。傳說當時的識字課本有《史籀篇》,數學課本有《周髀算經》,惟其詳不可考。
《禮記·內則》載有西周實施“六藝”教育的過程。嬰兒到能自己拿東西吃時,即教以使用右手。能說話時,教以應諾,男答“唯”,女答“俞”。盛佩巾的袋子,男用革,女用絲。6歲,教以簡單的數字和東南西北等方位的名稱。7歲,教以男女有別,不同席,不共食。8歲,開始教以禮讓,出入門戶及入席飲食,必後於長者。9歲,教以朔望和日數。10歲開始,男孩居宿於外,就學於老師,學習書寫和計算。此時不得著絲質短衣和套褲。朝夕學習幼兒的禮節和書寫的篇章以及應對的語言。13歲,學樂,誦詩,舞勺(文舞)。15歲為成童,舞象(武舞),學射、御。20歲,行冠禮,開始學習成人的禮儀。此時可以著絲質衣服及皮衣,惇行孝悌,博學而不為人師。30歲,娶妻,始理“男事”。女子10歲以後,即不出閨門,婉順聽從傅姆的教導,學習烹飪、縫紉、紡織、編結等“女事”,觀看祭祀,學習奉獻祭品及助奠儀節。這個教育過程包括了從學前期到學校教育階段教育實施的步驟和基本內容:同時反映出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制度下,女子完全被排斥在學校教育之外。
隨著六藝教育的形成和文化課程的加強與提高,教師多改由文官擔任。見於《周禮》、《禮記》的西周教官如大司樂、大樂正、小樂正、大師、小師、大胥小胥籥師、執禮者、典書者等等,大都是不同等級的典司禮樂的職官。與這種變化相應,大學也由兵營式的建築演變為四合院,出現了整齊對稱的課堂。所謂辟雍“五學”種種不同的名稱,可能就是這些課堂的命名。
西周在科學技術方面,如天文、曆法、醫藥、建築、冶煉、機械製造等,都有很大的進展,但貴族們奉行的原則是“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認為學習這類東西是同高等貴族的身份不相稱的,所以學校中並不重視科技教育。科技的傳授是通過另外的渠道,由專門事務官祝、史、醫、卜及“百工”,父以傳子,世代相繼,成為“世業”。學校教育與“世業”並行,是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又一特點。
西周晚期,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開始動搖。到了春秋,封建經濟的因素不斷發展,周天子失去“共主”的地位,貴族中的一部分向封建地主轉化,士階層興起,貴族官學日即衰廢,代之而起的是私人自由講學,由此而展開中國古代教育的新局面。(見彩圖)

夏商西周時期教育夏商西周時期教育
參考書目
孟憲承等編:《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61。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