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春節食俗

壯族春節食俗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壯族以三十晚上雞啼(或子時)作為新年的開端。

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壯族以三十晚上雞啼(或子時)作為新年的開端。在過去,新年裡雞叫頭遍的時候,村里那些早早就穿起新裝的姑娘、媳婦們舉著火把,挑起水桶或竹筒爭先恐後地來到村頭河邊挑水。這就是搶“新水”,據說搶到第一桶“新水”的人能給全家人帶來一整年的好運氣。回家途中,她們在河邊或路旁揀一些大大小小的石頭:大石頭象徵豬馬牛羊,小石頭象徵雞鴨鵝鴿。把石頭裝在隨身攜帶的籃筐帶回家,象徵著把這一年裡禽畜的旺氣也帶回了家。 “新水”挑回家後,女主人在水中加進紅糖、生薑、竹葉煮成“靈湯”,讓全家每人喝上一碗。據說小孩喝了會聰明伶俐,老人喝後會延年益壽,婦女喝了會添子添福。一家人圍坐在暖烘烘的火塘旁喝著熱騰騰的“靈湯”,喜氣洋洋,其樂融融。 在過去,從初一到十五,總有打扁擔、拋繡球、喝螞蟲另(青蛙)、演壯戲、舞春牛等各種各樣的活動把春節鬧得轟轟烈烈。而如今,隨著壯家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傳統習俗日漸銷聲匿跡,許多新的娛樂方式進入壯家。搶“新水”、拋繡球、演壯戲等風俗漸漸成了傳說中的故事。然而,作為一個世代以耕植水稻為主的耕作民族,壯族人民對稻米深厚的感情早已滲入血液,世代流傳。所以,有些風俗至今仍在傳承。 舞春牛原是壯族莊稼人寄託對農田好夥伴 ———牛一年來辛勤耕作的感激和酬謝的一種儀式,如今這層含義似乎已淡化,而只被當作一種增添節日喜慶氣氛的活動了。“牛”是用竹片編成的,外邊套上黑色或灰色的布,做成牛的樣子。一人撐牛頭,一人撐牛身,旁邊有人手拎著青草領路,還有人高聲領唱春牛歌,大隊人馬緊隨其後,鑼鼓敲得震天響。這是小孩子最開心的時刻,他們拍手歡叫、突前搶後,在人群里穿來穿去。春牛踩著節奏搖頭擺尾地挨家挨戶給人拜年,預祝人壽年豐。春牛舞到哪裡,歡樂和喜慶就被帶到哪裡。 年三十晚上壯家人沒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是吃粽粑,現在也是。一個粽粑有兩三斤重,小一點的也有一斤,人稱“枕頭粽”、“駝背粽”。壯家姑娘在臘月二十九晚上就把粽粑包好,也把對來年的美好祝願密密實實地裹進用糯米、綠豆和肉片做成的粽粑里。粽粑被墨綠的粽葉包裹得嚴嚴實實,再用金黃的稻稈一圈圈緊緊地綑紮起來,煮上整整一天,到三十晚上就可以開鍋了。一打開,只見粽葉在白色的糯米上留下淡淡的綠色;整個屋子頓時瀰漫著誘人的清新的粽葉香和濃濃的米香。切粽粑非常講究,只需一根稻稈:牙咬緊一端,右手捏緊了另一端,然後把稻稈在左手托著的粽粑上繞一圈,右手使勁一扯,又糯又軟的粽粑就被切下一片來,整個過程不沾半點鐵腥。咬上一口,自然美味,唇齒留香,通常一家人合吃一個粽粑,以此象徵和和氣氣,團圓美滿。六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