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調製

增量調製

增量調製簡稱ΔM或增量脈碼調製方式(DM),它是繼PCM後出現的又一種模擬信號數位化的方法。1946年由法國工程師De Loraine提出,目的在於簡化模擬信號的數位化方法。主要在軍事通信和衛星通信中廣泛使用,有時也作為高速大規模積體電路中的A/D轉換器使用。

研究歷程

增量調製的基本原理是於1946年提出的,它是一種最簡單的差值脈衝編碼。早期的語言增量調製編碼器是由分立元件組成的。隨著模擬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70年代末出現了音節壓擴增量調製集成單片,80年代出現了瞬時壓擴集成單片,單片內包括了開關電容濾波器與開關電容積分器,集成度不斷提高,使增量調製的編碼器的體積減小,功耗降低。

工作原理

增量調製 增量調製

簡單增量調製(DM)的原理如圖所示。圖中: x( n)表示模擬信號的第 n個採樣值;慜( n)表示 x( n)的預測值;憫( n)表示第 n個樣值的近似值,慜( n)=憫( n-1); d( n)表示樣值 x( n)與它的預測值慜( n)的差值, d( n)= x( n)-慜( n);廘( n)表示量化器輸出值,若差值 d( n)為正,則廘( n)=墹,墹稱為量階;若 d( n)為負,則廘( n)=-墹。

增量調製增量調製系統發信端數碼形成規則是:若量化器輸出廘( n)=墹,則數碼 c( n)=1,亦稱為“1”碼;反之廘( n)=-墹,則數碼 c( n)=0,亦稱為“0”碼。在收信端,從數碼解出量階廘' ( n),其解碼規則是:接收到“1“碼, c′( n)=1,給出量階廘' ( n)=墹;接收到“0”碼, c′( n)=0,給出量階廘' ( n)=-墹。輸出信號樣值 揗 ( n)=廘' ( n)+廘' ( n-1)。若傳輸信道無誤碼即 c( n)= c′( n),則收信端揗 ( n)和發信端憫( n)相同,經採樣保持電路和低通濾波器後即恢復原模擬信號。實際電路中,可用積分器來實現相加器和延遲單元的功能;可用量階發生器和極性開關來組成量化器;而採樣、數碼形成部分可由移位暫存器來組成。

分類

早期的簡單增量調製的缺點是動態範圍很窄,不能滿足實用電話系統的要求,因此,出現了許多不同種類的增量調製的改進形式。其中套用較廣泛的一類是自適應增量調製,它的特點是量化器的量階能自動跟隨信號幅度的變化,從而擴大了動態範圍。如果量階大小是由直接檢測輸出數碼中的平均斜率信息(在音節10毫秒內的平均值)來控制的,就稱為數字檢測音節壓擴增量調製;如果量階的控制取決於相鄰二個數碼,則稱為瞬時壓擴增量調製;如果在大信號段採用音節壓擴,而在小信號段採用瞬時壓擴,則稱為混合壓擴增量調製;如果量階控制信息直接由輸入模擬信號中提取,則稱為連續增量調製;如果把模擬信號經過積分後再進行增量調製,則稱為總和增量調製,簡稱墹-∑調製;如果積分電路是由二節積分器串聯組成的,則稱為雙積分增量調製。

特點

增量調製與脈碼調製(PCM)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①電路簡單,而脈碼調製編碼器需要較多邏輯電路;②數據率低於40千比特/秒時,話音質量比脈碼調製的好,增量調製一般採用的數據率為32千比特/秒或16千比特/秒;③抗信道誤碼性能好,能工作於誤碼率為10-3的信道,而脈碼調製要求信道誤碼率低於10-5~10-6。因此,增量調製適用於軍事通信、散射通信和農村電話網等中等質量的通信系統。增量調製技術還可套用於圖像信號的數位化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