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區

增城區

增城區是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東部、廣州市東部,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西連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中新知識城。增城建縣於東漢建安六年(201年),隸屬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轄6縣,新設一縣,增多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縣設市,2014年2月撤市設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282個行政村和55個社區,常住人口103.68萬。轄區內的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廣州市三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增城區是全國著名的荔枝之鄉、牛仔服裝名城、新興的汽車產業基地和生態旅遊示範區,先後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聯合國和諧城市提名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和諧之城”、“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全面小康10大示範市”、“全國綠色小康縣(市)”、“全國綠化模範縣(市)”、“全國科技先進市”等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

新中國成立前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設南海郡,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

前漢,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後漢始設增城縣。

據明清兩代《增城縣誌》載:“後漢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縣。”自乾隆時起,多部縣誌按語均說:“《後漢書·郡國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二,和帝置郡三,安帝又命屬國比領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並不言建安立縣之事。《宋書·州郡志》亦只言:‘增城縣,前漢無,後漢有’。與《文獻通考》同。舊志俱言縣始於建安六年,不知何據?俟再考。”但經歷240多年,並無人去考證。

上屆修志時(1987~1993),對此問題進行考證。根據《後漢書·郡國志》戶口斷限於永和五年(140),當時南海郡轄七縣,已有增城縣在內。參與考證的專家教授一致認為:增城建縣最遲為後漢永和五年。

晉及南朝宋、齊時,增城屬廣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綏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區置綏寧縣,梁代又復併入增城縣。

梁、陳兩代移東官郡治於增城。

隋開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屬廣州。其後經歷唐、南漢、宋、元、明、清等1300多年,廣州名稱多次改變,增城始終都是廣州的屬縣。

民國元年(1912)裁府,增城屬粵海道,後直屬廣東省。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增城屬東江專區,1954年劃入粵中區,1956年改屬惠陽專區。1958年與龍門縣合併,仍稱增城縣,先後屬廣州市、佛山專區。1961年又與龍門分開,屬惠陽專區(後改稱惠陽地區)。1975年劃歸廣州市管轄。

1993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由廣州市代管。

2014年2月12日,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增城市,設立廣州市增城區,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區域為增城區的行政區域,增城區人民政府駐荔城街道惠民路1號。

行政區劃

增城區增城區
從明代《永樂大典·廣州府增城縣之圖》得知,明初增城縣(包括今龍門縣)除縣城外,境內劃分為6個巡檢司及12個裡。其后里改為都,都下設圖。清代依明代舊制。民國期間初期依舊,後改都為區,區下設鄉。

建國初分為7個區,1957年撤區改設2個鎮和16個鄉。1958年改稱鎮鄉人民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改為區公所。

1987年又改為鎮,至1993年,共有15個鎮,分別是荔城鎮、新塘鎮、永和鎮、仙村鎮、沙埔鎮、寧西鎮、石灘鎮、三江鎮、派潭鎮、正果鎮、小樓鎮、福和鎮、朱村鎮、中新鎮及鎮龍鎮。

2004年2月,調整行政區劃,全區劃為3個街、6個鎮(即將荔城鎮劃分為荔城街和增江街,朱村鎮改為朱村街,永和、沙埔、寧西、仙村鎮併入新塘鎮,福和、鎮龍兩鎮劃入中新鎮,三江、沙莊兩鎮街併入石灘鎮)。

2005年4月,將中新鎮內原鎮龍鎮全境及新塘鎮內原永和鎮境內的賢江、禾豐、新莊、永崗4個行政村劃入廣州市蘿崗區(今黃埔區)。

2012年6月,原併入新塘鎮的永和、寧西分離出來成立了永寧街道,仙村也分離出來重新成立仙村鎮。

2013年,增城區調整行政區劃,下轄4個街道和7個鎮:

4街道:荔城街道、增江街道、朱村街道、永寧街道;

7鎮:中新鎮、石灘鎮、新塘鎮、小樓鎮、派潭鎮、正果鎮、仙村鎮。

地理環境

位置

增城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東邊,東部的龍地、紅花地、新山嚇、荔枝坳、鐘鼓嶺、單竹山與惠州市博羅縣相連;東北部四方山、磨刀石、龍潭埔、鐵線關、牛牯嶂、正在頂與惠州市龍門縣接界;西北部大尖山、鳳凰山、大鷓鴣山、張古坳頂與廣州市從化區為鄰;西部省國藥農場、山口、官山、沙村與廣州市黃埔區接壤;南部沿東江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荔城城區西距廣州市中心約60公里,東距博羅縣城60公里,北距龍門縣城108公里,西北距從化城區51公里,南距東莞市城區40公里。自古以來增城就是廣州至粵東各地的主要通道,是捍衛廣州的軍事要地。

地理坐標為北緯23°5´至北緯23°37´;東經113°32´至東經114°0´,總面積1616.47平方公里。

地貌

增城的地貌特徵:北部地勢較高,南部較低,山地以低山為主,占增城區面積8.3%,是九連山脈的延長部分,山脈呈東北與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與低山,其間形成了東江與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占增城區面積的35.1%。台地多在中南部,占增城區面積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占增城區面積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頁岩和中細粒花崗岩等岩石組成。山脊狹窄,起伏大,山坡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峽谷。

丘陵:絕對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形態和緩,切割破碎,分布零亂。如小樓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崗岩組成,一般是山坡緩,山頂圓渾,水系呈樹枝狀,切割較強烈。

緩坡丘陵地:由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高度多為200~400米,山頂圓渾,坡度20°~30°,水系呈樹枝狀,多成緩坡谷。如境內東南部,寧西西部等地。

台地:周圍有陡坡的廣闊平台,稱為台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沒有突出山頂,如花崗岩、變質岩所構成的台地。零星出現在高灘地區的石炭系石灰岩,多在河谷旁形成岩溶殘丘、孤峰與峰林等岩溶地貌。表層多已風化成紅土,草木叢生。貯水條件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乾枯。

河漫灘上第二階地:分布在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河面6~13米,寬約200~800米,以2°~4°向河床傾斜。由第四紀近代沖積物組成,厚13米,階地地面平坦,土層沃厚,是農業生產較好的地區。

河漫灘上第一階地:分布在增江中游,面積63平方公里。階地寬3~4公里,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樓地段,地勢平坦,僅有一階地,階地面不對稱,寬度0.5~1.5公里。

河谷平原:分布在高灘東洞、靈山至派潭一帶,面積41平方公里。正果、小樓一帶河谷平原的特點是:地勢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彎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崗岩和混合岩組成的低丘,平原面積約76平方公里。

河海堆積地:新塘~仙村~石灘~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平原。由東江、增江的沖積、堆積作用與古海灣堆積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水文

增城水系屬珠江支流東江水系,流域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東江、增江、西福河等3條,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6條。增城區多年平均徑流量19億多立方米,南部還有潮水進入,水資源豐富。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鄔縣,經龍川、河源、惠陽、博羅等縣市流過增城南部,為增城與東莞界河。從市境東南與博羅交界處開始,至西南與廣州市黃埔區接壤處止,流程30公里,全為沖積平原地帶,河床坡降為0.08‰,河網縱橫,支流繁多。再向西南流入珠江口獅子洋,是中國罕見的自東向西流向的河流。境內河段寬400~500米,最寬800米。水深坡緩,可通航300噸輪船,新塘以下可通1000噸輪船。

增江是境內最重要的河流。原來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後,成為東江支流。增江發源於新豐縣七星嶺,流經從化縣東北部轉入龍門縣西北部,再折向南流,為增城、龍門的界河。於境內正果東北角磨刀坑流至龍潭埔接納永漢河後,流量增加,經正果、荔城、石灘三地,於官海口匯入東江,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5.9億立方米,平均坡降0.74‰。增江在增城境內長66公里,寬90~220米,流域面積971平方公里,占增城區面積的60%,境內坡降為0.17‰。

派潭河發源於南崑山馬坑嶂,由高灘水、靈山水、高埔水、車洞水和小徑水等5條小河組成。流經派潭圩於小樓鎮合二龍河匯入增江。河長36公里,坡降為5.5‰。流域面積357.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億立方米。

二龍河原名澄溪河,發源於小樓鎮內丫髻山。流經二龍圩、臘圃村,於大樓村匯入增江。河長22.5公里,坡降為2.8‰。流域面積122.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

和平水又稱九曲水,發源於正果馬鼻嶺,經白湖合冷水坑水流入增江。河長18.7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

西福河原名綏福河,是境內西部地區最大河流。發源於大鷓鴣山,流經福和、仙村,於巷頭村匯入東江。河長58公里,坡降1.6‰。流域面積580平方公里,增城境內為45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5.1億立方米。二十世紀50年代初,在福和以下可以通航。50年代末以後因水土流失致河床淤淺,加上沿河修陂築閘,僅鐵路以南幾公里可以通航。

氣候

增城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北回歸線經過增城北部,特點是氣溫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風交替遲早及強弱不同,氣候多變。受地勢影響,北部山區與南部平原氣候有差異。

一年四季的氣候特徵:春季,從立春日起,陰雨連綿空氣潮濕,溫度較低,一般是12.7~21.7℃之間。夏季,從4月中旬始,氣溫上升,最高氣溫為28.5℃,天氣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空氣悶熱;4~6月份多鋒面雨,7~9月份多颱風雨;常發生洪澇災害。秋季,從10月下旬始,受北方乾冷空氣南下影響,氣溫下降,乾旱少雨,但天氣涼爽;12~1月,常有寒潮侵襲,偶有霜天。冬季,境內無氣候學上的冬季,但人們仍將氣溫較低的11~1月稱為冬季。

多年平均氣壓為1012.2毫巴,冬夏相差較大。冬季受極地高壓控制,氣壓較高,12~1月平均1020毫巴左右;夏季受熱帶氣鏇影響,氣壓較低,7~8月平均在1003毫巴左右。

據1994~2005年統計,年平均氣溫為22.2℃(歷年值21.8℃),最大年際差1.5℃。7月平均氣溫28.3℃,最高氣溫出現在2004年7月2日和2005年7月18日,極端最高氣溫為38.6℃。最長連續高溫天數9天(高溫定義:氣溫≥35.0℃),出現在2005年7月13~21日。1月平均氣溫13.6℃,極端最低氣溫0℃(在1999年)。

自然資源

水源資源

增城水系屬珠江支流東江水系,水資源相當豐富。流域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東江、增江、西福河等3條,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官湖河、蘭溪水、派潭河、二龍河、雅瑤河和金坑河等6條。全區多年平均徑流深1140毫米,徑流量19.8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過境客水179.5億立方米(其中增江的龍門水28.7億立方米,東江北幹流150.8億立方米),主客水合計約20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為2萬多立方米,居全省前列。除地表水外,地下水資源亦較豐富,全境地下水蘊藏量超過3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約2億立方米。南部還有潮水進入。

土地資源

增城境內各類土地比較齊全,照國家土地分類規定,一二級地類齊全,三級地類除個別特殊土地外都存在。一級地類中,農業用地205.78萬畝,占84.91%;建設用地29.87萬畝,占12.33%;未利用地6.69萬畝,占2.76%。

礦產資源

鐵礦分布於新塘、派潭、臘圃等地。鈦鐵礦分布於派潭。錫砂礦屬外生成礦作用生成的次生錫砂礦床。分布在中新、小樓、派潭等地。其中靈山儲量為1000多噸,高灘儲量為450噸,蘭溪儲量為270多噸。鎢礦分布在派潭、蘭溪等地。銅礦分布在派潭車洞、烏煙屋及正果地區。輝鉍礦分布在正果地區。方鉛礦分布在派潭車洞、烏煙屋。金礦成因類型不明。分布在永和、派潭、鎮龍等地。

鈮、鉭分布在派潭、車洞等地河谷階地,屬次生沖積砂礦床。鋯英石分布於派潭。獨居石是含鈰的原生礦物,其次是稀土礦,可能是次生礦床。分布在派潭江田村,儲量180多噸。小樓鎮內亦有分布。鋁土礦屬外生沉積礦床。分布在新塘、正果境內。黃鐵礦屬於內生成礦作用礦床。分布在派潭。水晶、石英屬內生成礦作用礦床。石英也可以成為石英砂礦床,是次生的礦物。分布於永和、派潭、鎮龍等地。

鉀長石(又稱長石)屬內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物。它的次生礦物叫高嶺土又稱瓷土。分布於正果白面石、亂石坑等地的儲量660萬噸,棠下大圳儲量2.4萬噸。高嶺土分布在朱村橫塱。石灰石分布在派潭高灘等地。煤屬沉積礦床,主要分布於石炭系地層。在派潭高灘、靈山的儲量為120多萬噸。其次是泥碳土,它是一種劣質煤,可以製作化肥。派潭鵝兜儲量1.6萬多噸,蓮塘儲量4000多噸。

生物資源

植物

增城區共有300多種植物。主要有: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欏、原葉木蓮、繡球莤、白桂木、天冬、香附、防杞、土常山、茅根、土茯苓、崗梅、雞骨草、千斤拔、巴豆、一枝黃花、淡竹葉、金錢草、三椏虎、野扁豆、七葉一枝花、十大功勞、兩面針、野葛、桑寄生、鬧洋花、金銀花、金櫻子、狗脊、雞血藤、牛大力、黑老虎、野菊花、五指毛桃、白花蛇舌草、田基黃、益母草、崗稔、草莓、嶺南酸棗、黃牙果、山柑、山楂、薺菜、野莧、馬齒莧、狗肝菜、厥菜、車前草等。

其中: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欏、原葉木蓮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繡球莤、白桂木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動物

獸類主要有:豪豬、黃猄、松鼠、芒鼠、樹鼠、野豬、狐狸、貓狸、斑林狸、穿山甲、果子狸、野兔、水鹿、水獺等。其中:斑林狸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鳥類主要有:白鷳、喜鵲、畫眉、烏鴉、夜鶯、鷹、鶴、鷓鴣、鸚鵡、鴛鴦、翠鳥、草鶚、領角鶚、林雕、雉雞、白鷺、相思、燕子、布穀鳥、鸕鶿、貓頭鷹、啄木鳥、綠皇小鳥、花頭鵂鶹等。其中:白鷳、鷹、鶴、鸚鵡、鴛鴦、貓頭鷹、雉雞、翠鳥、草鶚、領角鶚、林雕、花頭鵂鶹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爬行類與兩棲類主要有:蜥、龜、蟒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水蛇、五步蛇、青竹蛇、過山風、烙鐵頭、虎紋蛙(田雞)、剌胸蛙(石蛤)、澤蛙、蟾蜍、蛤蚧等。其中:巨蜥、蟒蛇屬國家一級保護運動,虎紋蛙、蛤蚧、金錢龜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魚類主要有:塘虱、黃鱔、鱉、河蟹、鯰魚、河豚、鱖魚、泥鰍、脊尾白蝦、娃娃魚等。

人口

民系構成

增城史前已經有人類活動,在荔城街百花林發現的古石器就是明證,但客家人遷入增城卻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年。據新編《增城縣誌·人口卷》記載,較早遷入增城的客家人是北宋進士古成之的祖父古全望家族,於南漢大有七年(公元934年)從廣東河源遷至福和古屋,距今約1070年。在明代,又分別有鄧、鄭、潘、夏、羅、朱等姓氏客家人從外地遷入增城。可見,在明代以前,已經有不少客家人遷入增城。客家人大批遷入增城,卻是明末清初,這是被史學家稱為客家人遷移第四次、第五次高潮期。

編於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增城縣誌》記載了客家人明末清初入增的情況:自明季兵荒迭見,民田多棄不耕。入版圖後,山寇仍不時竊發,墾復艱難。康熙初,伏莽漸消,爰謀生聚,時則有英德、長寧人來佃於增。對村落之殘破者,葺而居之。未幾,永安、龍川等縣人亦悄悄至。當清丈時,山稅之占業浸廣,益引嘉應州屬縣人雜耕其間,所居成聚。而楊梅、綏福、金牛三都尤多。在這一時期,遷增的客家人有數十姓之多,來源既有江西、福建等外省的,但更多的是來自粵東、惠州及粵北等地的客家人,基本奠定了今天增城客家人分布的格局。

至2009年,增城地區客家居民已達30萬之眾,超過本區戶籍人口的40%;在9個鎮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樓、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的永和、寧西等地區;在本區300個村中,純客家村有90個,粵客雜居的有74個,合計164個,約占全區村落的55%。

民族成分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城區有38個民族,比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多19個。漢族人口占總人口98.67%,少數民族占1.32%。市內聚居的有漢畲兩族,其他各族多是因工作關係陸續遷入,散居在各鎮街。

增城畲族原稱瑤族,1962年8月經中央民族調查組定為畲族,聚居於市東北正果鎮東南部的蘭溪山區,是廣州地區唯一的畲族聚居村,2000年人口396人。

人口統計

1994至1997年,是人口增長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長率20.67‰。1998至2000年人口增長率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增長11.8‰。原因是1998年9月以後農村實行“1.5孩”政策,即一孩是男性的不再批生二孩;一孩是女性的,夠間隔期可再申請生育二孩。2001至2005年人口增長率明顯下降,年平均增長率為4.6‰。主要原因是計畫生育工作真抓實幹,落實各項措施和制度,有效控制和減少計畫外人口的出生。2005年,增城總人口794295人,其中農業人口576539人,非農業人口217756人。

2011年末,增城區戶籍總人口84.5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98萬人,農業人口61.33萬人,未落戶常住人口2763人。全年出生人數11057人,死亡人數3722人,人口出生率13.25‰,人口自然增長率8.79‰。

經濟

綜述

增城歷史上是以種糧為主,果蔬、畜牧、水產並舉的綜合農業經濟。

二十世紀50~60年代發展了一些工業,但基礎比較薄弱,行業比較單純。至1978年,全縣工業產值0.97億元,只占工農業總產值23.4%。1979年以後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調整產業結構,在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同時,加快發展工業,經濟開始得到較快發展。

至1994年(撤縣設市後),全區工業產值104.16億元,占工農總產值84.70%,比1978年工業所占比重上升61.3個百分點。1994~1999年,增城先後出台多項外商投資優惠政策和《關於加快發展鄉鎮企業若干問題的決定》、《關於加快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的決定》,並通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加強引進外資工作,使經濟持續、快速發展。1999年,增城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4.16億元,比1994年的64.57億元增長107.78%。

在經濟得到較大發展的同時,至20紀90年代末,經濟發展面臨新的困惑: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環境污染嚴重,產品假冒偽劣泛濫,金融風險大,企業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不強,就業環境差,“三農”問題比較突出等等。

2000年以後,原增城市委、市政府確立創建廣州東部現代化生態新城區和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的目標,逐步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轉變”,地區經濟增速又進一步加快。至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141.61億元增至269.68億元; 2005年與2000年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9%;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5.5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7.76%。2003~2005年,增城“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連續三年居全省首位,2005年居全國從2003年的第25位上升至第19位。

近年來,增城區以新型城市化發展為指引,圍繞建設廣州城市副中心的目標定位,實施開發區帶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深化戰略,規劃建設“一核三區”,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2012 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850.08 億元,人均GDP80884 元、工農業總產值1799.71 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2.93 億元,分別比2011 年增長13%、12%、15.17% 和13.45%。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領跑全省,位居全國第9 位。

農業

1994年以後,增城進一步加快“三高”農業的發展步伐:一是繼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並逐步推行股份合作制;二是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按照“減糧、增菜、擴花、優果”思路發展商品生產;三是劃定農田保護區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1994年已劃定農田保護區4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96%。2000~2005年,緊緊圍繞廣州、深圳等大都市的需求,在“荔鄉仙境健康游”(何仙姑旅遊景區、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的帶動下,發展以“好吃、好看、好玩、好銷、好價”等“五好”為特徵的都市農業;通過舉辦增城荔枝文化旅遊節、增城掛綠荔枝拍賣會、增城菜心美食節等系列活動,創立增城荔枝、增城菜心、增城絲苗米等名貴品牌,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五年間年均投入11億元,主要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和現代化農業裝備,使農業從傳統、分散經營向集約化、產業化規模經營發展。至2005年,全區已建立300畝以上的優質米生產基地49個,共11.8萬畝;100畝以上的荔枝、龍眼等水果生產基地251個;40畝以上的水產品養殖基地201個;年上市量1000頭以上的生豬飼養基地52個;年上市量3000隻以上的“三鳥”飼養基地167個;年種植300畝以上的蔬菜生產基地23個。同時,發展一批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或基地)+技術+農戶”發展模式,帶動農戶提高生產技能和經濟效益。此外,南部工業集聚區的發展,為北部山區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於2002年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中心和勞動力市場、勞動保障工作站,至2005年共培訓農民3.6萬多人次,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為農民增加收入開闢新路。

工業

實行改革開放初期,增城工業的發展主要靠國營和鄉鎮集體企業,生產規模小且技術含量低。1993年全縣工業企業4513戶、從業人員86721人,平均每戶只有19人;企業年產值59.37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7574元/人。從1994年始,加強引進外資工作,並對原有企業進行體制改革,對經濟效益較差或造成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逐步實行關、停、並、轉。2000年以後,在南部重點開發的新型工業區,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培育、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骨幹項目,主要的有生產規模12萬輛的廣州本田汽車二廠、生產規模100萬輛的五羊本田機車新工廠及汽車、機車零部件製造業、牛仔休閒服裝業等支柱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至2004年,全區工業企業為2269戶(比1993年減少2244戶)、從業人員177056人(比1993年增加90335人),平均每戶增至78人。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新塘鎮的牛仔服裝產業,全鎮年產服裝3億件,產值100億元以上,占全國同類服裝出口量30%以上,被評為“中國牛仔服裝名鎮”。至2005年,全區工業年總產值542.53億元,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數達138.5%,比2000年提高29.35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增城撤縣設市後,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在國營和供銷社逐步退出市場的同時,鼓勵、扶助私營和個體增設經營服務網點,引入現代化超級市場經營模式,增建一批綜合市場和家用電器、服裝、汽車機車及其零配件、糧食、鋼材等專業市場,配套完善交通、通信設施,商品流通的環境和條件大為改善。至2005年,全區有各類市場從1993年的24個增至90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48億元,比2000年增長40.50億元,比1994年增長61.29億元。交通運輸、房地產、通信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成為重要經濟成長點,其中:商品房銷售面積,1994~2005年共362.27萬平方米,平均每年銷售30萬平方米。2000年以後,新開發和擴建一批旅遊景區,旅遊業有新的突破,特別是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開發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市場迅速發展。

交通

公路

增城地域內有國道G107、G324,省道S118、S119、S256、S355,廣深高速、廣惠高速和廣園東快速路,以及荔新公路,構成公路線網的主框架,同眾多的縣道、鄉村公路連線一起,組成交通網路。至2005年,全區公路通車裡程1438.5公里,比1993年增加479公里。在公路線網中,有高、快速公路64公里,一級公路89公里,二級公路123公里。市境同廣州銜接的有國道G107、G324、廣深高速、廣惠高速和廣園東快速公路,共設13個出入口,同東莞市銜接的有國道G107、廣深高速、廣園東快速和省道S256,同惠州市銜接的有國道G324、廣惠高速、省道S119,共設4個出入口,同從化銜接的有省道S355、S256、S118,共設4個出入口。

1993年增城撤縣設市後,交通流量不斷增加,原有公路設施已不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為此,原增城市政府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逐漸改建或擴建原有等級較低、質量較差的公路,建設高等級公路。至2005年,全區建設公路(含改建、擴建和新建)1438公里,其中:新建693.64公里。

捷運

隨著增城撤市設區的落實,廣州市政府也將擬建多條捷運線路,如廣州捷運13號線,廣州捷運16號線和廣州捷運21號線等。建成後將為增城區乃至整個廣州市的城市提供一個高速穩定的發展動力,填充了增城區軌道交通的空白,將為廣州城市實現人口向東轉移的戰略規劃提供契機;並能緩解城區交通壓力和更好地連線廣州市中心區域。

2014年2月20日,捷運二十一號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省發改委批覆,可以正式動工建設,線路全長約60公里設20座車站,採用最高時速120公里的6節編組B型車,並可以快慢車模式運營。

據了解,二十一號線工程起始於天河區

天河公園站

,沿棠德南路、大觀路、科學大道、科豐路、水西路和廣汕公路敷設,止於增城區

增城廣場站

。線路全長約60公里,設20座車站(含員村站),其中地下站17座,高架站3座。根據目前規劃,二十一號線建成後可與多座車站換乘,其中

員村站

與現有的五號線換乘,

天河公園站

與十一號線和十三號線二期換乘,

黃村站

與現有的四號線換乘,

蘇元站

與六號線二期換乘,

鎮龍站

與知識城線、穗莞深城際線換乘。

捷運公司表示,截至2014年1月份,全線初步設計預審查已完成;土建工程監理和施工招標已基本完成;施工所涉及的用地手續已基本完成,絕大部分地塊已交付施工單位,部分地塊正在清表;20座車站中,員村站、天河公園、鍾崗站等3座車站即將進行圍護結構施工,其餘工點進行管線遷改和臨建施工。

2013年12月10日,記者從捷運公司獲悉,捷運十三號線首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省發改委批覆,可以正式動工建設,全線設11座車站,採用8節列車編組。這也是繼四號線南延段之後,由省級投資主管部門批覆的第二條新一輪廣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線路。捷運公司表示,全線絕大部分站點已完成交地,部分工點正在進行主體施工。

據了解,十三號線首期工程起始於魚珠站,沿海員路、黃埔東路、舊107國道、新塘大道西延線、新107國道敷設,至新沙公路象頸嶺站,線路主要經過黃埔區、增城區。線路全長27.03km,設魚珠、豐樂路、文園、廟頭、夏園、南崗、溫涌路、東洲、新塘、官湖、象頸嶺等11座車站(站名為暫定名),均為地下站,平均站間距約2.6km;設換乘站4座,分別為魚珠站與五號線換乘,豐樂路站與七號線換乘,夏園站與五號線換乘,新塘站與十六號線、穗莞深城際線換乘;在官湖站南側設定車輛段(含控制中心)1座,在夏園、新塘站附近各設定1座主變電站。

捷運公司表示,截至11月份,十三號線首期初步設計預審查、土建工程監理和施工招標已完成。除文園站、廟頭站、魚豐區間部分交地外,其餘站點和工點均已完成交地。全線11座車站中,魚珠站、溫涌路站、東洲站、新塘站、象頸嶺站等5個車站正在進行主體施工,其餘車站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增城區增城區

根據廣州市政府通告,廣州捷運16號線即將在增城區動工建設,並在新塘站形成換乘樞紐中心,這為增城區特別是新塘鎮加強與廣州市區的聯繫和融入珠三角一體化的進程創造了巨大的機遇。為確保軌道交通項目順利動工,並將新塘站周邊地區打造成廣州東部交通樞紐中心,提升新塘鎮的城市化發展水平。

據《廣州市軌道交通2011-2015年建設方案及2020年規劃方案公示》,建設廣州捷運16號線是為了貫徹廣州“東進”發展戰略,最佳化廣州東部交通體系,支持增城區城市經濟發展,預計2015-2020年前建成通車,全程31.7公里。屆時捷運十六號線將設:新塘、新塘北、沙浦、仙村、石灘、廣本研究中心、鶴咀、增城體育中心、增城廣場、荔城等10個站(站名為暫定名),設換乘站2座,分別為增城廣場站與二十一號線換乘,新塘站與十三號線換乘,並為接駁東莞軌道交通預留了接口。建成後將大大提高增城區公共運輸的容量。

廣州捷運6號線東延段廣州捷運6號線東延段

根據《2020年廣州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方案》,廣州捷運6號線(原一、二期工程)的東延段,將於2020年前新開多個站口,延長至永和站,將和現有6號線二期工程的香雪站駁接,延伸至蘿崗區(今黃埔區)與增城區的交界永和鎮(今永寧街道)。現資料稀少,最終以國家批覆為準,僅供參考。

公交

增城區現已建成多條市區公車、區內公車、廣增線(縣際公交化客車)等多條公車線路,方便區內的市民出行。

截至2014年2月,已建成線路總共61條:

增城區城區內公交線路增城區城區內公交線路

以上所有公交線路除去廣增線外,均能享受廣州市老人優惠乘車。部分線路不可使用羊城通。

增城區內的公車分別由廣州市荔通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廣州市粵運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廣州市運輸有限公司增城分公司、廣州市第二公共汽車公司增城分公司這4家公汽公司運營。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增城區共有幼稚園93所,在園幼兒2.69萬人,3-6周歲入園率92.1%。有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153所,國小和國中在校學生分別為7.19萬人和4.86萬人;公辦普通高(完)中10所,在校學生2.12萬人。2011學年,增城區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殘疾兒童入學率98%,國小畢業生升學率100%;國中毛入學率119.5%,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4.7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7.15%,基礎教育各項指標達到廣州市中上游水平。聯考繼續穩居廣州十二區市的中等偏上位置,上線率達89.39%。

2011年園區在校中職學生達到15050人,每年畢業生的就業率均達到98%以上;民辦高等教育不斷發展和壯大,增城區共有3所民辦獨立本科學院和5所大專院校,在校大學生達到7.84萬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36萬人。

文化場館

截至2008年,增城區主要的文化陣地有文化館(國家一級館)、圖書館(國家一級圖書館)、博物館、增城廣場展覽長廊、藝都影劇院等。2007年,開設增城數字圖書館,錄入書籍23萬冊,相當於一座中型圖書館的藏書量。增城區建有文化廣場44個,總面積98.5萬平方米。2006年,占地30多萬平方米的增城廣場被評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增城區9個鎮街文化站全面達標,擁有特級文化站4個(新塘鎮、荔城街、小樓鎮和石灘鎮),一級站2個(派潭鎮和朱村街),二級站3個(中新鎮、正果鎮和增江街)。

通信事業

2011年,增城區郵電業務收入19.1億元,增長4.95%。年末電話用戶29.79萬戶,減少1.15萬戶。2011年末以電信部門網路路線為出口的網際網路寬頻用戶15.07萬戶,增長33.2%。行動電話年末用戶165.16萬戶。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增城區共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81個,床位2862張,衛生技術人員4690人,執業(助理)醫師1621人,註冊護士1855人,藥師391人,檢驗師188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73人。城鄉區域醫療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體育事業

2011年,增城區共舉辦、協辦市國小生籃球賽、國中高中大中專學校田徑運動會、農民籃球賽、“體彩杯”網球邀請賽、四地跆拳道精英賽、“市長杯”羽毛球賽和桌球賽等大型群體活動近30項賽事。在各鎮街建設籃球場71個、健身路徑28條、桌球148張、健身苑2個、健身小廣場1個;維護、檢修、更換健身路徑、籃球場一大批,進一步改善了民眾健身環境。至2011年底,增城區公共體育總面積達381.2萬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公共體育面積達3.67平方米。

2011年,增城區連續20年榮獲“廣東省體育突出貢獻獎”,成功承辦了2011年全國射擊(飛碟)總決賽。2011年的國際、國內賽場上,增城籍運動員共獲世界冠軍12項次、亞軍3項次、季軍3項次,全國冠軍19項次。

社會團體

截至2008年,增城區現有藝術團隊12個(增城歌舞團1個、增城民樂團1個,增城市合唱團10個);曲藝社174個;1986年來先後成立9大協會社團,分別是增城市荔鄉詩社(1986年成立)、攝影家協會(1988年成立)、增城市楹聯學會(1989年成立)。音樂舞蹈家協會(2001年成立)、書法家協會(2003年成立)、美術家協會(2003年成立)、增城市作家協會(2004年成立)、民間文藝家協會(2006年成立)、電視藝術家協會(2006年成立)。

文化

方言

增城境內漢語方言主要有兩種:粵語增城話與增城客家話。據2005年調查,全區人口794295人,其中廣府人471704人,占59.39%;客家人322591人,占40.61%。增江鶴洲與荔城下羅崗蔡屋有800多人在村內講閩南話,對外講廣州話、增城話或國語。正果畲族村民342人,有99%在村內講畲語,95%以上對外講粵語和客家話,35%左右能講比較流利的國語。

民間藝術

增城境內客家人口約占總人口40%,客家山歌甚為流行。2002~2005年元宵節,原增城市文化局與南國藝術研究院曾在鳳凰山廣場、原增城市老乾活動中心與派潭鎮演藝場等地共同舉辦“南藝杯”客家山歌大聯唱,參加演唱的有荔城、派潭、正果、福和、中新、小樓等鎮(街)的山歌隊。平時,荔城老年山歌隊在增江河邊有經常性的客家山歌演唱並與從化、花都、龍門等地的山歌手作交流演唱。在2002年元宵節客家山歌擂台賽中,台灣高雄電視台音樂總監林純銘(又名唐山)前來演唱並獲一等獎。2005年元宵節山歌擂台賽,評選出李逢吉、鄺壽枚、林立夫、魏新民、郭福榮、謝玉梅(女)、李九妹(女)、駱偉權、溫房娣、鍾偉華為十大歌手,其中李逢吉已九旬高齡。2005年6月,台灣鄉土藝術文化交流協會客家山歌團16人到增城作交流演出,有客家八音合奏《水底摸魚》,客家流行歌《摘茶紅妹》、《後生要打拚》,客家小調《桃花開》、《思戀歌》以及《客家平板》等;增城也以竹板山歌《夸老公,贊老婆》、山歌劇《舞春牛》、客家歌舞《請到白水仙境來》等作交流。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等各個歷史時期,增城山歌愛好者與時俱進,也創作有大量的山歌,可惜在文化革命期間曾把山歌作為黃色的東西,屬破四舊範圍,不再演唱。實行改革開放後,人們忙著進城鎮打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演唱山歌;在縣文化館裝修期間,個別負責人認為裡面的舊書報妨礙裝修,將載有山歌精品的文藝刊物等用汽車運去造紙廠打紙漿。當今所能蒐集起來的傳統山歌不到10%。

名勝古蹟

截至2008年,增城區經過四次文物普查,共有歷史文物點412處,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增城市文化保護單位35處;被列為廣州首批歷史文化保護區1個,廣州市內控歷史文化保護區1個。增城區“舞火狗”已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貔貅舞”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欖雕工藝”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主要景點
簡介 圖片
牛牯嶂 牛牯嶂 因山體像伏於地上的牛而得名,位於派潭鎮北部,海拔1084米,為增城區第一高峰。整個山體盤亘數十公里,北與龍門縣交界。山上多古木、奇石、峭壁、瀑布,還有不少岩洞,大的可容數百人。山頂經常雲霧繚繞,但秋高氣爽時登臨,可俯瞰增城全境山河,珠江口、虎門以及廣州市區亦朦朧可見。 牛牯嶂牛牯嶂
白水山 白水山位於朱村街,距荔城街20公里,有公路通達。主峰海拔462米,山勢陡峭,景致秀美,為古代增城八景之一。主峰南麓有一泓清泉,雨季泉水外溢,從峭壁間隙瀉落,遠眺猶如綠色帷幕上掛著一條白色綢帶,故俗稱白水帶。明代,山上曾建一寺,名棲雲寺,可惜已圮,但遺址周圍的參天古木猶在。 白水山
南香山 南香山古稱南樵山,與粵中名勝西樵山、東樵山鼎足而立。位於新塘鎮內原寧西鎮境。海拔僅433米,但山勢巍峨,且突兀於平川之上而更引人注目,在東江匯入珠江口一帶的航船上亦能瞧見其雄姿,故又被稱為珠江口的“天然航標”。山上自然勝景有“石室”、“石庵”“無底潭”和瀑布等,歷代文人墨客多在此流連、吟唱。明代大儒湛若水(甘泉)於嘉靖年間在山上蓮花座(土名)建“蓮洞書院”收徒講學。 南香山
湖心島 湖心島 位於正果鎮西湖灘村,是增江上游的一個江心島嶼。距增城區的中心荔城街20公里,有公路通達。島內濃蔭如蓋,幽深寧靜,總面積約250畝。島之上游,是龍門永漢河匯入增江處,相傳名叫“二龍爭珠”的地方是東漢增城建縣時縣城所在地。島之下游2公里處於1987年建有水力發電站的攔江閘壩,使原狹長淤淺的河道成為寬闊淵深、綺麗迷人的平湖。
海蝕洞 海蝕洞 是陸地上的紅沙岩長期受海浪沖蝕所形成的岩洞,位於增城區境南沿新塘口岸碼頭附近的一座山丘上,為增城新八景之一,名曰“古海遺蹤”。洞長20米,闊、高均為2.5米,洞之盡頭是一隅石崖,崖下有一石台,猶如神殿(昔人依這一天然殿台建一寺,名“依岩寺”)。 海蝕洞
牛圍嶂 牛圍嶂是一座小山谷,位於中新鎮福和聯安水庫東側,有公路通達。昔時人們從谷口登嶂頂,要繞九座小山包、轉九個曲彎,故又稱為“十八彎”。山體高約400米,其南向山下是一片平疇,因而顯得高峻雄偉。在山谷中約200米高的峭壁上有瀑布分三層飛瀉而下,注入谷底的一座深潭,潭狀似飯甑,稱為飯甑潭。雨季,瀑布向深潭衝擊發出的轟隆聲響,震得山鳴谷應,谷口兩公里外都能聽到。 牛圍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