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瑟島之旅

塞瑟島之旅

由安哲羅普洛斯導演的以追尋為命題的風格之作,影片講述了一個長期流放俄國的革命人士,經歷了蘇俄政府的瓦解,在人生暮年時,終於可以回歸故鄉,卻得不到故鄉接納,被以“難民”的身份驅逐出境,最終,和他離別多年的愛人漂在愛琴海中的浮岸上。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長期流放俄國的革命人士,經歷了蘇俄政府的瓦解。在人生暮年時,終於可以回歸故鄉。當他以如此矛盾而又曖昧的身份,再回到記憶中熟悉的地方,再面對家人與朋友時,他感覺到了人情的疏離,對未來的盲目,對於祖國低度的認同與漠視。人們企圖卸下記憶的承重,卻又害怕輕得迷失方向。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意識到自己已經真正失去了國籍。最終,和他離別多年的愛人漂在愛琴海中的浮岸上。

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Old Man Manos Katrakis ----
Alexandros Giulio Brogi ----
Voula Mary Chronopoulou ----
Old Woman Dora Volanaki ----
Antonis Dionyssis Papayannopoulos ----
Panayotos Giorgos Nezos ----
Chief of police Athinodoros Prousalis ----

影片賞析

當沉鬱的提琴響起,安靜的畫面透出一股強烈的預示,命運之舟又到轉航之時。影片的鏡頭很巧妙,淡入淡出的等待中隱藏著一種回味的餘地。故意靜止的畫面控制著影片的節奏,透出一股張力,像配合劇作家的悠長矛盾的思索,又像老人緩緩而行的身態。而承接更是出落的不露痕跡,片頭亞力桑德斯追隨那位長相酷似父親的賣薰衣草的老人,這時鏡頭鏇轉直接到在海港與長年失散父親相見的一段,時空的交錯成為敘事的切入點。一些重複隱現的小細節,比如幾次出現的劇作家在路上若有所思丈量的跳躍,他架空的手指彈鋼琴的姿勢與背景音樂相吻合,意示著劇作家的主人公身份,這時老人相對地成為他的觀察物,靈感源泉,兩次去村莊經過加油站時相同角度對維拉的拍攝也是一種特意安排。
音樂在這部電影中不僅僅起到了營造氛圍的作用,而是參與到情節發展中,表達特定情境中的主題。幾段重複的鏇律特色鮮明,跳躍和舒緩的交織對比令人印象深刻。片尾處鏡頭裡一個面朝大海的舞台,貫穿著整部電影的小提琴響起,看不到漂浮在海面上的老人,想像比視覺更有衝擊力,那是一種悲傷,一位被排斥放逐的老人的無法回歸的悲哀。這琴聲成了召喚,老太太面色平靜卻是再也不可抑制地表達,她要跟他去。
影片中有一個海港邊的酒館,在那裡有各式各樣的人出入:警察、記者、士兵、演員。這時這裡就變成一個小小的舞台,而電影拍攝出的畫面似乎帶有一種寓言式的表演痕跡,沒有原因不合情理地忽然湧入和離開的人群讓人覺得不安寧。不斷被廣播的工會聯歡,雨中海上警察拿著擴音器喊話場景的怪異也象徵味濃厚。
藍色背景的畫面通透致遠,雨中希臘的一切都被迷茫籠罩。群山曠野間,白雪皚皚的山坡,望不到疆界的海面上方方的浮板,巋然不倒的老頭,蹣跚急切的老太太,拿大自然的壯闊與兩個老人比較,就像個人在命運和現實面前,無能為力。

影片獲獎

坎城電影節 1984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Theodoros Angelopoulos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Theodoros Angelopoulos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 1984
最佳影片(提名) Theodoros Angelopoulos
坎城電影節(FIPRESCI Prize) 1984
托尼諾·格拉
Thanassis Valtinos

幕後製作

本片仍然是安哲羅普洛斯老主題的變奏,即一名希臘藝術家如何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中。影片的上半部分是自然敘事,充滿了安氏特有的憂鬱,後半部分比較鬆散,講老人和他妻子踏上一趟極具象徵意義的旅程,去愛神的家鄉塞瑟島。安氏特有的長框鏡頭依舊是觀眾熟悉的印記。

發行公司

Greek Film Center[希臘](1989) (USA) (subtitle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