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區一中心國小

塘沽區一中心國小

塘沽區一中心國小是一所走向百年歷史的老校,有著優良的辦學傳統。學校堅持“辦家長滿意的教育,創社會信賴的學校”的辦學宗旨,以“高質量、現代化、特色鮮明、文化濃郁的地區名校”為辦學目標,以“育思想、育文化、求個性、求發展”為辦學思路,立足學校實際,緊跟時代步伐,堅定不移地走素質教育之路,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天津市素質教育示範校等幾十項榮譽稱號,是天津市藝術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基地、天津市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基地。

基本信息

簡介

學校一直致力於打造一支“以良好職業精神和創新品格為主要特徵、個體素質優良、群體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通過建立和完善教師的培養、激勵機制,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不斷提高。在80多位專任教師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占到78%。近三年,31人次被授予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17人次被評為市區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伴隨著課程改革,我們依託校本教研、校本培訓,致力於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特別是校本教研已初顯特色:“研備講評思”的全程展示、“同題異構”的交流借鑑,對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學校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學生基礎道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為主線,以“責任教育”、“體驗活動”為載體,注重學生的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德育工作的實效得以提高。“質量立校、科研興校”是我校一貫堅持的辦學思想,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我們努力構建開放、高效、充滿活力的課堂結構,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高。行為規範、思想活躍、興趣廣泛、情感豐滿,是我校學生培養的目標。

學校秉承多年的優秀辦學傳統,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為每一個孩子營造快樂多彩的成長環境。學校成立有合唱團、舞蹈隊、銅管樂隊、書畫社等學生社團,每年都要舉辦學校藝術節、英語節、體育節;“學習小標兵”、“知識小博士”的評比活動,激發著孩子們的求知慾望;校本課程—“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開發,不僅推動了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更為孩子們提供了自我發展的空間。

一中心國小是學生放飛理想的搖籃,是教師追求理想教育、實現教育理想的舞台。(2009)

歷史

天津市塘沽區一中心國小有87年建校史。解放後,學校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後,學校為濱海新區的經濟騰飛培育大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後備軍。莘莘學子們在中學、大學的深造中,在學習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畢業後在各自崗位建功立業,成為國家棟樑之才。

在黨的陽光雨露滋潤下,一中心國小是繁茂的園圃,在四季輪迴中,園丁辛勤耕耘,幼苗茁壯成長,紅花結碩果,桃李滿天下。

(一)塘沽最早創立的兩等國小。

(一中心國小解放前概況)

一中心國小是塘沽區最早創辦的一所國小。學校建於1919年,校名為兩等國小(取“初等”、“高等”之意),校址在原歸莊關帝廟(距原明星國小100多米),劉儉山任校長,其後孫繼林繼任多年。建校初期學校只收男生,不收女生,經費來源一靠學生,二靠向各鹽灘灘戶募捐,學生不足百人。

1937年8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塘沽淪陷,兩等國小遷至今金元寶海鮮宮東側(現塘沽十一中),校舍是紅磚建造的四合院(此處為廟宇),全系平房,大小房間共二十多間,大間作為教室,小間作為辦公室及女教師宿舍和職工家屬宿舍,校名改為鎮立完全國小,校長孫祖緒。他是當時塘沽著名的士紳,從那時起,學校開始招收女生。

過了幾年,祖籍東北的孫大光先生,在位於今“大洋百貨”後面建立一私立國小,招收了幾十名學生。當年,海河以北屬河北省寧河縣管轄。上世紀40年代初,寧河縣決定把這所國小與完全國小合併,並命名為寧河縣立塘沽中心國小,任命孫大光先生為校長。當時學校教師的收入很低,每

月所發的薪水不是現金,而是以高粱米代替,而且要到寧河縣去領取,造成教師不安心於學校教學,教師流動性較大。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為了使塘沽的子弟有較好的學校上學,塘沽商會“德勝成”糕點鋪老闆趙學禮出面,由“鴻發永”食品店老闆趙學曾及幾位商家出資,從國民黨政府購買現塘沽一中心地址的房舍(原日本兵營、神社及專供日本子弟上學的日本國小)。1946年初,寧河縣立塘沽中心國小由現塘沽十一中處搬遷至今塘沽一中心處做為校舍,現塘沽十一中校舍做為教職工宿舍。

此時,寧河縣立塘沽中心國小改名為塘沽國民中心國小,學校設有四個初級年級和兩個高級年級,學生幾百人。學校建立董事會,董事長由塘沽鎮劉習武鎮長擔任,具體實際工作由趙學禮安排,趙學禮聘請李子華為國民中心國小校長。

國民黨政府把連塘莊、南大街、于家堡三眼深井(日、法、德帝國主義在各自割據的地盤為生活用水開鑿的深井)歸國民中心國小經營售水,其收入用於學校的經費。董事會趙學禮向塘沽商家及香港地區塘沽籍的商人和塘沽籍的船員募捐也做為學校經費,使學校能維持到解放前夕。

1948年8月,國民中心國小的畢業生苦於沒有中學升造,學校於是附設一個國中班,名位“四維中學”,四維中學是塘沽最早建立的初級中學之一,教師有國民中心國小教師兼任。

由於戰亂,國民中心國小解放前夕曾一度停辦。

(二)獲得新生的第一國小。

(一中心國小解放後至文革前概況)

1949年1月16日塘沽解放。

連塘莊、南大街、于家堡三眼深井歸塘沽軍管會社會股負責管理,國民中心國小的教育經費來自學生學費和政府撥款。學校改名為第一國小,校長李子華先生。

由於戰亂,教室無講桌,無學生桌椅,學生上課自帶大小凳,大凳為桌,小凳為座。辦公室是用長木板架起辦公桌,有長凳供教師坐,其它教學設施很不齊全,這種狀況直到1950年下半年才逐步得到改善。

1951年春,學校遷移到今解放路文化街3號,此地原為津寧中學校址,此時四維中學、寰海中學與津寧中學合併,遷移到今塘沽一中,校名定為天津市立塘大中學。

解放路文化街3號原為法國大院,有法國兵宿舍、馬棚、瞭

望塔等建築,把馬棚做為教室,教室前探出大檐走廊,教室無窗而陰暗,也無冬季取暖生爐子的煙囪,後來才開天窗修煙囪按照明。校長室、教師辦公室分別在教室南頭、東頭和後頭三處獨立的房子。

此時,第一國小改名為中心國小,後又改名為第一中心國小。

1949年11月,區委宣傳部、區政府文教股、區工會、區文化館、區青聯和婦聯六個單位組成“塘沽業校籌備委員會”,在塘沽建立七所工人業餘初等學校和一所幹部業餘初等學校。第一中心國小負責開辦第四工人業餘初等學校,任青兼業校校長。業校約十個班,每周上四次課(晚7點至8點50分)。學員來自企業職工,教師20多人,由第一中心國小教師兼任。1958年第四工人業餘初等學校停辦。

1951年附設幼稚園,名為塘沽中心幼稚園(即塘沽二幼前身),最初招收本校教師子女,後來對外開放,當年設四個班,99名幼兒,8名幼教人員。到1989年,有幼兒408名,11個班,教職員工45人。

1956年,為順應塘沽聾啞人協會的迫切要求,業校組建了聾啞成人及少兒文化學習班,共2個班。成人夜晚上課,少兒白天上課,學生共47人,設定語文、數學、語言訓練、圖畫、寫字、體育、勞動等課程,分低、中、高三級,複試上課,學制8年。

1960年,天津市召開文教衛生系統大會,第一中心國小被評為市級先進校,任青校長參加大會。

1961年至1963年,由於學習蘇聯,第一中心國小六年級學生升七年級,即附設中學班,共四個班。任青兼校長,蘭文杰任副校長,蔣麟先任教導主任。1960年建立塘沽第四中學,1963年第一中心國小附設中學班劃歸到第四中學,任青被任命為第四中學校長。

1964年第一中心國小改名為一中心國小。

建國初期至文革前,一中心國小湧現出許多優秀教師,如五十年代,萬瑛(女)老師曾榮獲全國社會主義青年積極分子稱號,並曾兩次獲天津市先進教師稱號。六十年代,李桂珍(女)、劉國木(女)、張印芝(女)等老師也曾榮獲市級先進教師稱號。區級和校級先進教師眾多,他(她)們在校黨支部的領導下,在建國初三年經濟恢復時期,在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直到文革前,都曾嘔心瀝血為黨的教育事業,為培育社會主義建設合格的接班人做出了奉獻

(三)新世紀一中心育林園圃。
(文革後至今一中心國小概況)

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結束。

塘沽區的教育事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一中心國小沐浴著黨的溫暖陽光。

聾啞班重新複課,低年級至高年級共4個班,79名學生。1979年在江西南昌市召開全國特教會,天津市組成代表團參加大會,於遠和校長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80年代初市教育局在一中心國小召開全市特教會,市教育局沈處長對一中心小學聾啞班給予較好評價。1985年始建聾啞學校,一中心國小4個聾啞班劃歸到聾啞學校,一中心國小不再附設聾啞班。1988年原一中心國小聾啞班教師屠桂生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

為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陶冶思想,汲取知識,1980年5月成立“紅領巾集郵小組”,這是文革後我國最早成立的國小集郵組織,《集郵》雜誌1980年第四期曾作了報導。

集郵小組開展了集郵、集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繼一中心國小之後,塘沽六中、七中、草場街國小等校也先後成立了集郵興趣小組,並組建塘沽區青少年集郵協會,舉辦青少年集郵展覽。1983年開始,塘沽青少年參加全國郵展並取得好成績,1995年開始走出國門參加世界郵展並取得金獎、最佳獎、特別獎等成績,為塘沽、為祖國爭光。

當年於澤亮是一中心國小副校長,他負責“紅領巾集郵小組”的工作。

1980年4月,根據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精神,學校白手起家,開始籌建校辦塑膠燙金熱合廠,由孔繁茂等教師負責。當時一無設備,二無原料,用教室做廠房,自己設計圖

紙,向天鹼求援廢鐵並加工,製造了燙金機、壓力機、裁紙機等設備。當年5月,第一批產品出廠,兩年後已擁有職工13人(有本校聾啞班畢業生3人),年(毛)收入達兩萬元左右,成為一中心國小經營時間最長的校辦工廠。

1986年一中心國小附設啟智班(弱智班)共4個班,由王春蘭負責。1992年9月6日成立興華里學校,9月29日一中心國小啟智班劃歸到興華里學校。原一中心國小啟智班學生16人於1995年在興華里學校畢業。

1989年,一中心國小共有學生1392人,33個班教職工117人。

1997年,一中心國小附設寄宿班,名為濱海寄宿國小。有一個學前班,還有一至六年級共6個班。1996年第二幼稚園停辦,因此利用二幼校舍做為寄宿班校舍。2002年8月十幼遷至原二幼地址,寄宿班便搬回一中心國小。2005年一中心國小東樓建成,寄宿班師生搬進新樓。學校對寄宿生進行嚴格的教育並在生活上精心照料,為父母工作繁忙的家庭排憂解難。

2004年8月,明星國小停辦,有6個班(200多名學生)與40多位教師(不含離退休教師)劃歸一中心國小。明星國小原址仍做校舍,人稱一中心國小北院,文化街3號一中心國小人稱南院。2005年明星國小原址校舍劃歸六中,一中心國小北院師生搬回南院上課。

在校黨支部的領導下,一中心國小嚴謹治學,形成良好的校風,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在德、智、體等方面獲得顯著的成績。

榮譽

1999年獲得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單位。

2001---2002年被評為天津市紅領巾示範校。

2001年被評為天津市預防接種先進單位和天津市紅十字標準學校。

2003---2004年被評為塘沽區學校大課間雙間制先進單位。

2003---2004年被評為塘沽區教學成績顯著單位。

2003年被評為天津市中國小日常行為規範示範校。

2004年被評為塘沽區文明學校;塘沽區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塘沽區勤工儉學先進單位;塘沽區優秀家長學校;塘沽區實施體育鍛鍊標準達標單位;塘沽區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塘沽區體驗教育先進大隊。

2005年學校少先隊被全國少工委命名為全國紅旗大隊。

學校2006年被評為天津市素質教育示範校。

學生在天津市紅花賽、“華英杯”數學邀請賽、全國中國小英語詞遊戲大賽等比賽中都取得可喜的成績。

歷任校長

1919年建校初期劉儉山,其後孫繼林

30年代初 孫祖緒

40年代初 孫大光

1945---1951 李子華

1952---1953 魯 光

1953---1955孟昭文

1955---1961 任 青

1961---1963李學光

1963---1965 任 青

1965---1971 單昌信

1971---1973 張玉亭

1973---1976楊學忠

1976---1977 程信超

1977---1984 於遠和

1984---1985李惠仁

1985---1996閔蘭

1996---2000李蘭田

2000---2006 李敏一

一中心國小不僅培育大批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而且造就許多知名校長,如原實驗國小校長岳鑫齡等,他(她)們原是一中心國小教師。也培養了眾多骨幹教師,如王衛琴等,他(她)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了優異成績,成為青年教師的榜樣。

如今,濱海新區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為適應塘沽區新的發展規劃,需要大批國家棟樑之材。一中心國小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在黨的領導下,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育改革,以科學發展觀和創新精神,把一中心國小辦成造就骨幹教師的基地和培養優秀學生的搖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