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禹王宮

塗山禹王宮

塗山之巔有禹王宮,史載禹王宮始建於漢高祖十二年,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滄桑,幾廢幾興,今天依然是人們來來往往的朝拜之地。

塗山禹王宮簡介

地理情況

禹王宮 禹王宮

塗山禹王宮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塗山山頂。

塗山,亦名當塗山,俗稱東山,為古塗山國所在地,也是大禹娶妻及第一次大會諸侯的 地方。其山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淮河東岸,與荊山隔河相峙。最高峰鳳凰頂,海拔 338.7米。禹王宮就建於塗山絕頂之上。

起源與發展

塗山禹王宮 塗山禹王宮

禹王宮,俗稱禹廟,或題為「有夏皇祖之廟」。它始建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 年)。相傳漢高祖劉邦統軍鎮壓英布,路經塗山,遊覽了大禹遺蹟,為使後人永遠懷念 大禹治水之功,於是下令在塗山之巔建造禹廟。唐代時,禹王宮就已有道士居住。據載 ,武則天天授三年(692年),有一位李慎羽道長,從長安引進石榴種植於當地。明 代對禹王宮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擴建。清乾隆年間又進行了兩次大的維修。後因歷史滄桑,殿宇大都已傾圮。近年來,當地政府撥款維修禹王宮,先後修復了部分屋舍和圍牆 ,恢復了部分匾聯詩刻繪畫,並將其列入安徽省重點宮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布局

禹王宮現占地3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築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五進。第一進 九間房屋,中五間等高,覆以黃色琉璃瓦屋面;山門為三間,兩邊有客房。第二進為崇 德院,有拜廳三間,舊時為官吏朝覲禹王,置祭祀物品及休息的地方。原廳內掛有蘇轍 、岳飛、黃庭堅等人的詩畫,今已不存,惟東西牆壁嵌有數通碑記。東側清靜道院內有 三官殿一座。殿前原有鐘鼓樓各一幢,已毀。西側純陽道院內有呂祖殿一座,殿內原有 明代木雕呂洞賓像,今已不存。殿北東壁間嵌有蘇軾書《塗山詩》石刻。第三進是禹王 殿,為歇山頂式建築,屋面原為綠色琉璃瓦,今覆以青瓦。殿內正中奉祀禹王像,皋陶 、伯益配祀左右。殿內還懸有木刻詩畫數軸及楹聯多幅。殿前東側有明萬曆二十四年( 1596年)所建香亭一座,西側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廟碑一通。大 殿東側原建有慈航殿,今已不存。西側為長春道院,建有邱祖殿。院西側原建有蒼龍閣 ,為兩層木架結構,上層為藏經樓和歷代禹王宮住持居室,下層為歷代文人墨客下榻之 處。閣前現有一株垂乳銀杏,雌雄同株,生機盎然,結果無核,堪稱一絕。第四進為啟母殿,奉祀禹之妻啟之母━━塗山氏女。已毀於清末。殿前有兩棵古銀杏樹,樹內又生出 楮樹,其枝丫盤蜒如龍,宋代文學家黃庭堅贊為「老樹參天欲化龍」。第五進為上下兩 層的殿堂,上層為玉皇殿,下層為玄武殿。殿西側原有碧霞元君殿,已毀於地震,今殘 垣斷壁尚存。

塗山氣候宜人,山中怪石嶙峋,清靜幽雅,古蹟名泉,分布其間。歷代有諸多文人墨客 來此觀光攬勝,如三國時的曹操父子、唐時的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朱熹、狄仁傑、宋濂、鄧石如等,他們留下了眾多讚美塗山和歌詠大禹功德的壯麗篇章,為塗山增色不少。

史料記載

《中國名勝詞典》記載“禹王宮,別稱禹王廟、塗山祠。在懷遠縣東南塗山之頂。《左傳·哀公七年(即公元前488年)》:‘禹會諸侯於塗山。’一般即指此。後人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在此立廟。廟始建於唐之前,具體年代不詳。原有3進,現尚存2進,院內有千年銀杏兩株,大可數圍,拔地而起。西北有瞭望台,登臨其上,渦、淮波涌,荊、塗翠峰,盡收眼底。西南有啟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婦人原望,傳為禹妻塗山氏望夫所化。西有聖泉、靈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遊覽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蘇軾《濠州七絕·塗山》詩碑刻,今珍藏廟壁(沒見到,或許已藏了起來);鄧石如‘曠覽平城’等摩岩題字,仍清晰可見。近年已進行修葺,並在宮前樹立高大的禹王塑像,供人瞻仰。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在此舉行禹王廟會。”

歷代塗山禹王宮詩文

《塗山銘》

唐.柳宗元

望夫石 望夫石

惟夏後氏建大功,定大位,立大政,勤勞萬邦,和寧四極,威懷之道,儀刑後王。當乎洪荒方割,災被下土,自壺口而導百川,大功建焉。虞帝耄期,承順天曆,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萬國既同,宣省風教,自塗山而會諸侯,大政立焉。功莫崇乎御大災,乃賜玄圭,政莫先乎齊大統,乃朝玉帛,以混經制。是所以承唐虞之後,垂子孫之丕業,立商周之前,樹帝王之洪範者也。嗚呼!天地之道,尚德而右功。帝王之政,崇德而賞功。故堯舜至德,而位不及嗣。湯武大功,而祚延於世。有夏德配於二聖,而唐虞讓功焉。功冠於三代,而商周讓德焉。宜乎立極垂統,貽於後裔。當位作聖,著為世準。則塗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濟,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於此。追惟大號既發,華蓋既狩,方岳列位,奔走來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寧。羽毛四合,衣裳鹹會,虔恭就列,俯僂聽命。然後示之以禮樂,和氣周洽;申之以德刑,天威震耀。制立謨訓,宜在長久。厥後啟征有扈,而夏德始衰;羿距太康,而帝業不守。皇祖之訓不由,人亡政墜,卒就陵替。向使繼代守文之君,又能紹其功德,修其政統,卑宮室、惡衣服、拜昌言,平均賦入,制定朝會,則諸侯常至,而天命不去矣,茲山之會,安得獨光於後歟。是以周穆遐追遺法。復會於是山,聲垂天下,亦紹前軌,用此道也。故余為之銘,庶後代朝諸侯制於下者,仰則於此。辭曰:

惟禹體道,功厚德茂,會朝侯衛,

統一憲度,省方宣教。化制殊類,

鹹會壇位。承奉儀矩,禮具樂備。

德容既孚,乃舉明刑。以弼聖謨,

則戮防風,遺骨專車。克明克威,

疇敢以諭。宣昭黎憲,耄定混區。

傳祚後胤,丕承帝車。塗山岩岩,

界彼東國,惟禹之德,配天無極。

即山刊碑,貽後訓則。

《游塗荊二山記》

明.宋濂

濂既游琅琊山,起行至池河驛,適郵卒遞內使監公牒至。及開緘,中藏濠梁古蹟一卷,宸翰親題其外,令濂搜訪與青宮言之。濂因啟曰:“臨濠古蹟惟塗荊二山最著。按《圖經》,塗山在昔鍾離縣西八十五里,荊山亦在縣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聯屬,而淮水繞荊山之背,神禹鑿開,使水流二山間,其疏鑿之跡故在,人思其功,迄今不能忘。”青宮曰:“至中都,當共往游焉,余將渡淮獰於王莊,先生宜溯流而上,屆今懷遠縣治以俟。”濂奉教行。以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己已發舟,庚午日曛,姑泊縣西門,而青宮已駐蹕於東門五里矣。辛未,濂上謁,青宮喜甚,下令以壬申游二山。濂至期約懷遠文學掾王景彰宿舟中,黎明棹舟至塗山足,曳杖入山,山旁廢址,舊皆民廬。前度石樑,復斗折而北,累石為庸,多藝椒之園。行可三里余,視大盤石,青綠間錯。頹然欹足坐,諦視之,乾蘚交封之耳。聞有草生石上,高一尺,其花可玩,不假土力,人取懸檐間,呼為石蓮花。復行四里所,岩石葷確,插起道左,危傾欲飛墜。復二里所,微逕入灌莽,抵岩罅,儲泉一泓,味甚甘,復以茅茨,曰聖水亭,取水以縈雨多驗。復一里余,至山顛,禹廟在焉。廟已毀,惟頹垣破礎存。游目四顧,長淮西來,渦河北匯。而壽春、臨濠、宿州之境,皆在冥茫昏杳之中,緬想南北戰爭屯戍處,為感慨這久之。山之下聚落甚盛,廟史云:名禹會村,乃禹會諸侯之地,廬舍之比如櫛。移踵入廟,廟前杏樹一章,大可蔽十牛,二柏參差左右;樹東置小瓮,杏柯之水時津津滴其中。廟史雲,當晨霧四集,水愈多,其來如泉,可代井汲。碣石二:一大書“有夏皇祖之廟”六字,下刻宋慶元初,州守劉仲光自造;“禱雨記”一,亦記禱雨事。皇甫斌紹興庚戌來為郡,命鍾離尉丁大榮作。石末剝泐,文尚可讀。復從廟西循石坡而下,巨石危立如人形,遙望之,一嫗儼然也,相傳為啟母石。廟史云:居人每圭羊豕祭之,至有粉黛飾其貌者,聞之不覺大笑。山坳舊有僧房,今廢。久俟鶴賀不來,忽使者至雲,扈從士馬多,無橋可以渡河,青宮不復至矣。言未既,但見旌旗如錦繡搖曳上荊山矣。濂亦下山麓,入鯀廟,見所題神號鄙俚,棄而不睨。出讀祖無擇所賦歌,京口孫臨為書碑。蓋無擇謫守壽春過此而作也。復北經縣治,折而東約三里所,至荊山。梁魏交斗時就山築堰,以灌壽春,其遺蹟猶斑斑可見。復行三十步,岩廣如屋。側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號為卞和洞。自西上復一里所,過避雨石,石斜倚避雨,故名。復六十步,至產玉坡。奇石駢列,玄質而白,緣粲如雪。西有玉池,榛荊迷路不可尋。景彰欲導遊青峰庵,足倦遂止。時青宮已獵遠郊,濂因登舟先還中都雲。

惟二山見諸載記者,其說多乖殊。

以塗山言之,《春秋左氏傳》云:禹合諸侯於塗山。杜預注云:在壽春縣東北。說者云:今之濠州是也。《國語》、《史記》則又云:禹會諸侯於會稽亦有塗山。《吳越春秋》亦以塗山在會稽,又兼稽蕭山是也。是二說已不能歸於一致矣。至於《蘇鶚演義》又云:塗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三濠州,四當塗。然其處皆有禹跡。或者遂謂禹之治水,固嘗偏歷宇內,而會諸侯實在和會稽之塗山。柳子厚《塗山銘》,蘇子瞻,子由塗山詩,指在濠州者皆非是。濂之存疑而未決者一也。

以荊山言之,荊山,楚山也。楚之先王熊繹,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至成王始盛,又昭王有言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過江、漢、河,非所獲罪……,則楚之封疆可知。七傳至昭王,始遷都郢,郢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荊山,一名景山。荊故楚號也,有之誠宜。世則指為濠州。濠州古鐘離子國,與壽春密邇。楚自昭王之後,歷十一傳,至考列王,始徒都壽春。

《韓非子》所載卞和獻玉事,乃在歷、武、文三王之際。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當三王時,鍾離何嘗屬楚,而強謂卞和至此山耶!《新序》又謂抱玉而泣,在共同王之時。《雜記》又謂在懷王及其子平王之時。平王乃昭王之父,下距懷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至顛倒錯壞如是耶!濂之存疑未決者二也。

大抵山川遺蹟,非本著經史者,多不可信。如葛洪丹灶,郭景純之墓,在在有之。縱有高世之智,將何以得辯其真偽邪!必欲可信,塗山當稽之左氏、以壽春為正。荊山當正諸史傳,以江陵為正。有謂塗山氏乃古國名,禹曾娶其女者,別是一說,與此殊不相涉也。濂耄矣,諸書遺忘欲盡;所記憶者,未必無舛訛,輒緣紀游,因掛漏書之,以發同游者一笑。同游者:蓋太子正字桂彥良,晉府長史朱伯言,楚府長史朱伯清,吳認伴讀王致遠及景彰雲。後一月某日記。

《禹廟》

清.洪亮吉

禹都安邑今有墟,亦越五載來省徐。

南巡重瞳兆權輿,衡岳闊遠非人居。

塗山作國淮所瀦,會水為澳戴石且。

乾坤赫焉集衣裾,帛熏黃元玉番輿。

四岳九牧行衙衙,我稽職方及州閭。

九千六百數已余,要荒昀爽感化胥。

亦職玉帛同趑趄,來同翩翩合萬與。

曄若朝日輝瓊琚,明德遠矣眾所 。

夏小正刊月後余,實集萬國太史書。

予嘉乃功有獎譽,享以劂衛以周廬。

誰何牧豎矜智胥,掘強溝壑同鮮魚。

終夸其邦作厲虛,汪罔大人跡迂俱。

天軒地闔行不蘧,帝資其血成川渠。

崇崇者陵骨難 ,尼山讀書樂只且。

千年能詳骨專車,博物 巨止知 。

峨峨鼎成誰敢舉,惶惑百姓行人吁,

夷堅志之亦欷噓,白日屏息冀子夢。

侈哉黃熊三足拿。好事河伯煩吹噓,

稍恥刻畫來鯨去。男丁女壬生克除,

頹然空山夢其初:一首九尾勞卷舒,

服妖德聖顏則好,留之三日非躊躇。

呱呱者生實國儲。狐鳴涉波牽子祛,

後此一紀能歸予。白魚身長傅與與,

傴紆而前若蘧除,畫畀白壁夜揭櫫。

三來闞家俗卻祛,太室即立神人胥。

民巔於巢下則漁,予口悴者手拮据。

滔滔者流其涸諸,鰲輸其首難始紆,

龍軒其顏不足屠,神知逃誅值孟塗。

女媧華星綴衣如,束縛烏腳羈蟾蜍。

佐子木德相誅鋤。淮流湯汽水淀淤。

台桑蝟積而崎虛。豐年厥惟黍與余。

登高曠覽懷古攄。大水作瀆小水沮。

快如挈瓶注尾閭。酬功欲陳水土苴,

大哉非禹吾其魚。

《塗 山》

宋.黃庭堅

塗山絕頂憶神功,亘古情形一覽中。

啟母石迎新月白,防風冢映夕陽紅。

洪流匝地曾拘獸,老樹參天欲化龍。

有徑直通霄漢外,登臨無不是仙蹤。

《和子瞻濠州七絕塗山》

宋.蘇轍

娶婦山中不肯留,會朝山下萬諸侯。

古人辛苦今誰信,只見清淮入海流。

《濠州七絕.塗山》

宋.蘇軾

下有鯀廟,山前有禹會村

川銷攴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應存

樵蘇已入黃熊廟,烏鵲猶朝禹會村。

《上巳日與二子迨過游塗山荊山記所見》

宋.蘇軾

此生終安歸,旋軫天下半。

昔自河南赴杭州過此,蓋二十年矣

曷來乘累廟,復作微禹吧。

從祠及彼呱,象設偶此粲。

山有啟廟 謂塗山氏

秦祖當侑坐,夏郊亦薦裸。

廟有此翳 有鯀廟

可憐淮海人,尚記弧矢旦。

淮南人謂禹以六月六日出生,是日,數萬人會山上。雖傳記不載,然相傳如此。

《塗 山》

宋.梅堯巨

古傳神禹跡,今見舊山阿。

莫問辛壬娶,從來甲子多。

夜淮低激射,朝嶺上嵯峨。

荒廟立泥骨,岩頭風雨過。

塗山禹王宮楹聯

古剎漢高建;

仙台夏禹留。

俎豆猶古法;

林園無俗情。

巨靈獻綠字;

長人授玉書。

空山垂四壁;

古廟獨千秋。

峻撥在寥廓;

磅礴壓洪原。

──宮爾鐸撰書

禹廟煙霞古;

山中歲月長。

二儀清濁還高下;

萬國衣冠拜冕旒。

──林之望集句並書

傳子特開三代局;

來王共仰八年功。

──宮爾鐸撰書

堯舜嘉平成之功;

黎庶頌胼胝之烈。

客來莫嫌茶味淡;

山居不比世情濃。

鳥語花香真洞府;

松清竹翠小篷萊。

萬里長空開眼界;

一川春水潤心裡。

──河南焦浚川撰

風月一亭為益友;

經書數卷即良師。

山外有山都似畫;

樹內生樹不知年。

──宋.蘇軾撰書

塗山雄秀臨淮水;

禹殿莊嚴列濠州。

塗山廣大納萬國;

帝禹於此分江河。

──宋.禮待郎王韶撰

惠莫廣於濟黎元;

澤莫近乎拯饑渴。

──清.方履箋

茶雋塗山雲霧魄;

水洌聖泉冰晶魂。

道承堯舜;

德配乾坤。

渦淮長綠千秋水;

荊塗永固萬代春。

鶴銜松花香道院;

雲去留月照丹台。

夏去盈山皆秀色;

春來無處不飛花。

雲鬢挽成千秋髻;

娥眉淡掃四時春。

斗酒縱覽廿一史;

爐香靜對十三經。(集句)

峰巒聳翠,秀矗重霄;

渦淮曳蘭,艤來四海。

三過其門,歷數辛壬癸甲;

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

導江河,平水患,萬世永賴;

受禪讓,會諸侯,俎豆千秋。

召長人,收巨靈,同刊草昧;

役玄鬼,策應龍,協破鴻蒙。

憶當年,洪水橫流,泛濫成災,

截斷兩岸青山,滾滾巨浪東逝去;

看今朝,大地回春,歌舞昇平,

盈斟一甌白酒,頻頻暢飲笑歸來。

貢金九牧,執玉萬方,亘古神功思治水;

屋畫龍蛇,庭垂桔柚,即今廟貌念卑宮。

萬國會冠裳,仰拜賡歌,協帝勛華承堯舜;

千秋諳俎豆,報功崇德,興王景運啟商周。

萬世賴平成,豈惟川鎖攴祁,一角淮,需資保障;

七旬修士卒,想見庭呈乾羽,兩階召舞贊文明。

承四載以疏導九河,鑿海穿山,天地平成垂永賴;

歷八年而會朝萬國,開來繼往,帝王受授慶明良。

導淮自桐柏,召章律,役賡辰,鎖吳攴祁之神妖,舟車橇輦,四載是乘,亘古頌手足胼胝之烈;

治於鑿荊塗,赤日璋,碧月圭,奉滄水使之明命,辛壬癸甲,三過不入,於今仰冠裳玉帛之宗。

惟二山見諸載記者,其說多乖殊。

以塗山言之,《春秋左氏傳》云:禹會諸侯於塗山。杜預注云:在壽春縣東北。說者云:今之濠州是也。《國語》、《史記》則又云:禹會諸侯於會稽亦有塗山。《吳越春秋》亦以塗山在會稽,又兼稽蕭山是也。是二說已不能歸於一致矣。至於《蘇鶚演義》又云:塗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三濠州,四當塗。然其處皆有禹跡。或者遂謂禹之治水,固嘗偏歷宇內,而會諸侯實在和會稽之塗山。柳子厚《塗山銘》,蘇子瞻,子由塗山詩,指在濠州者皆非是。濂之存疑而未決者一也。

以荊山言之,荊山,楚山也。楚之先王熊繹,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至成王始盛,又昭王有言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過江、漢、河,非所獲罪……,則楚之封疆可知。七傳至昭王,始遷都郢,郢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荊山,一名景山。荊故楚號也,有之誠宜。世則指為濠州。濠州古鐘離子國,與壽春密邇。楚自昭王之後,歷十一傳,至考列王,始徒都壽春。

《韓非子》所載卞和獻玉事,乃在歷、武、文三王之際。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當三王時,鍾離何嘗屬楚,而強謂卞和至此山耶!《新序》又謂抱玉而泣,在共同王之時。《雜記》又謂在懷王及其子平王之時。平王乃昭之父,下距懷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至顛倒錯壞如是耶!濂之存疑未決者二也。

大抵山川遺蹟,非本著經史者,多不可信。如葛洪丹灶,郭景純之墓,在在有之。縱有高世之智,將何以得辯其真偽邪!必欲可信,塗山當稽之左氏、以壽春為正。荊山當正諸史傳,以江陵為正。有謂塗山氏乃古國名,禹曾娶其女者,別是一說,與此殊不相涉也。濂耄矣,諸書遺忘欲盡;所記憶者,未必列舛訛輒緣紀游,因掛漏書之,以發同游者一笑。同游者:蓋太子正字桂彥良,晉府長史朱伯言,楚府長史朱伯清,吳認伴讀王致遠及景彰雲。後一月某日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