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赫塔江系統
塔赫塔江系統 是前蘇聯學者塔赫塔江於1954年發表的被子植物系統,直到1980年曾經多次修訂。塔赫塔江認為被子植物起源於種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而來的;單子葉植物起源於原始的水生雙子葉植物、具單溝舟形花粉的睡蓮目、蓴菜科。他主張被子植物單元起源,認為木蘭目是原始的被子植物代表,把被子植物分為2綱、10亞綱、28超目、92目、410科。塔赫塔江系統首先打破了把雙子葉植物細分成離瓣花亞綱和合瓣花亞綱的傳統概念,增加了亞綱的數目,在分類等級方面,亞綱和目之間增設了“超目”一級分類單元;對某些分類單位,特別是目與科的安排作了重要的變動,如把連香樹科獨立成連香樹目,把原屬毛茛科的芍藥屬獨立成芍藥科,隸屬於芍藥目等,這些都和當今植物解剖學、染色體分類學的研究結果相吻合。
亞美因·列奧諾維奇·塔赫塔江
亞美因·列奧諾維奇·塔赫塔江(英語:ArmenLeonovichTakhtajan,俄語:АрменЛеоновичТахтаджян,亞美尼亞語ԱռմենԹախտաջյան,中文舊也譯為塔赫他間,1910年6月10日-2009年11月13日),於1910年出生於舒沙(今屬亞塞拜然),是一位前蘇聯亞美尼亞裔的植物學家。他是20世紀植物進化、植物分類學和生物地理學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的其他研究興趣還包括被子植物植物形態學、古植物學和高加索植物區系。1932年他畢業於提比里西的蘇維埃全國亞熱帶作物研究院。1938-1948年間,他是葉里溫國立大學的系主任,其中1944-1948年間他還兼任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植物研究院主任。1949年-1961年任列寧格勒國立大學教授。1962年起供職於聖彼得堡(列寧格勒)的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並從1976年起任研究所所長,直至1986年退休。在研究所工作期間,他於1940年首次提出一個被子植物的新分類大綱,這個大綱強調了植物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在1950年之前,他的系統一直不為歐美的植物學家所知。1950年代後期,他和著名美國植物學家阿瑟·克朗奎斯特建立了通信聯繫和合作關係,克朗奎斯特提出的克朗奎斯特系統即深受塔赫塔江和科馬洛夫研究所其他植物學家的影響。
被子植物分類的塔赫塔江系統將被子植物處理為一個門(phylum),即木蘭植物門(Magnoliophyta),下分兩個綱,木蘭綱(Magnoliopsida)(即雙子葉植物)和百合綱(Liliopsida)(即單子葉植物)。這兩個綱再分為亞綱,之下依次是超目、目和科。塔赫塔江系統和克朗奎斯特系統相似,但在較高階元上的處理比較複雜。他偏愛將一些小目和小科分出,以使每個類群的性狀和進化關係更易於掌握。塔赫塔江系統至今仍有一定的影響力,使用該系統的機構有蒙特婁植物園等。
塔赫塔江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植物區系系統,並參與了《亞美尼亞植物志》(第1-6卷,1954-73)和《蘇聯被子植物化石》(FossilFloweringPlantsoftheUSSR(第1卷,1974)的撰寫。
塔赫塔江在1971年被選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還是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院士,蘇維埃全國植物協會主席(1973),國際植物分類學協會主席(1975),芬蘭科學與文學研究院會員(1971),德國博物學院“列奧波蒂納”會員(1972)和其他許多科學機構的會員。
塔赫塔江一直反對李森科的學說,是敢於公開反對李森科學說的少數前蘇聯生物學家之一,並因此在1990年被戈巴契夫授予“勞動英雄”稱號。
2009年11月13日在聖彼得堡逝世,葬於聖彼得堡斯摩棱斯克公墓亞美尼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