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落岩黃芪

塔落岩黃芪

塔落岩黃芪,灌木,高100~150厘米。根入土深達2米。單數羽狀複葉,小葉9~17,條形或條狀長圓形。總狀花序腋生,具4~10朵花;花紫紅色,花萼鐘形,萼齒長短不一,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小,龍骨瓣長於翼瓣而短於旗瓣;子房無毛。莢果通常具2~3莢節,有時僅一節發育,無毛具緣。種子圓形,黃褐色。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塔落岩黃芪 塔落岩黃芪

塔落岩黃芪為沙生灌木,根系發達,根櫱力強。生於流動半流動、半固定以及固定沙地上。有明顯的主根,三年生植株的主根深約1米餘,根幅達9米左右。人工栽培的根系多由2~3條次生直根組成,側根多而發達,分布於穩定濕沙中。因水分供應狀況不同,側根分為一、二級階梯式的出現。一級側根上又長出次級側根,形成稠密的根系網。上層側根的萌櫱芽可以形成新的植株。塔落岩黃芪在內蒙古伊盟,5月上旬平均氣溫達15℃以上時,冬眠芽開始萌發,6~7月份生長迅速,7月份形成花序並開花,8月份進入盛花期,花期可持續兩個月以上,9月上、中旬種子開始成熟。野生種子成熟程度很不一致,且具較厚果皮,發芽率較低。塔落岩黃芪結實豐富,其生長速度一般次於細枝岩黃芪,但超過黑河蒿和白沙蒿。枝葉繁茂由於枝葉柔嫩,使它的飼用特性得到提高。塔落岩黃芪適生於沙質土壤。作為流動沙地的先鋒植物,在沙丘各部位(迎風坡、背風坡和丘間低地)均能正常開花、結實。適應乾旱,因在它的葉、葉柄和枝條皆覆有厚密的短絨毛,有助於減少水分的消耗,在缺水時期,部分葉片脫落,以調節水分的收支平衡。它的枝條呈綠色,可於脫葉後仍進行光合作用,補充自身的營養。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中國陝西省榆林和寧夏東部沙地以及內蒙古的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東部、烏蘭布和沙漠以及渾善達克沙地西部。

主要價值

耐旱繁茂的塔落岩黃芪 耐旱繁茂的塔落岩黃芪

塔落岩黃芪枝葉繁茂,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是一種優良的飼用植物。

羊喜食其葉、花及果;駱駝終年均喜食;開花季節馬喜食。牧民常採集它的花補飼羔羊,花期刈制的乾草,各類家畜均喜食。粗蛋白質含量高,而粗纖維較少,蛋白質中必需胺基酸含量相當高,大致和紫花苜蓿乾草相當,這是營養價值高的主要標誌。塔落岩黃芪畝產乾草一般可達150~250千克,種子(莢果)產量每畝10千克左右。 除飼用外,亦是治沙的優良植物。

栽培技術

黃芪 黃芪

在流沙上種植,可用植苗和播種。在乾旱區的流沙上,宜於植苗;在半乾旱區,可以直播。植苗以春季為主,在雨水較多的半乾旱沙區,也可在雨季栽植。栽植多用1~2年生苗,株距1×2~2

×2米。在沙丘迎風坡栽植時,宜用沙障保護以防風蝕。直播時,宜先防鼠類危害。在迎風坡直播也須有沙障保護,以防風蝕。每年4~8月均不播種,以在下雨前後抓緊播種效果最好。播種深度3~5厘米,有防護時可採用穴播,穴距2~3米,每穴8~4粒種子。若無防護而風蝕較強,則應採用塊狀條播,每塊l×l米,塊距3×3米,塊內播種3~5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