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鎮

城子鎮

城子鎮位於雲南省隴川縣,距離縣城32公里,城子鎮現有農戶4366戶,共22463人。農業人口數為16574人,勞動力總數13421人,從事第一產業人口10101人,外出務工人數350人。城子鎮以傣族、景頗族為主。其中傣族、景頗族的人數為11258人,漢族5177人,阿昌族及其他少數民族174人。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雜居的鄉鎮。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城子鎮政府辦公樓 城子鎮政府辦公樓

城子鎮隸屬於隴川縣,距離縣城32公里,國地面積189.11平方公里,海拔950米,年平均氣溫16.8℃,適合種植各種亞熱帶作物。全鎮耕地面積43132.00畝,林地16045.00畝,森林覆蓋率達23%,人均耕地0.26畝,共有經濟林果地4324.00畝。全鎮有農戶4366戶,共22463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18300人,勞動力13421人。2008年全鎮經濟總收入725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14.00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收入為主。

基礎設施

進鎮道路進鎮道路

城子鎮目前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鎮有2863戶通自來水,1047戶還在飲用井水,56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3910戶通電,15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121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8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34戶。

城子鎮的道路為泊油路面,主幹道為硬化的泊油路面。全鎮共有313戶農戶建有沼氣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13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8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4540.00畝,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000.00畝,人均擁有高穩產農田面積0.60畝。

自然資源

城子鎮位於東京97°52′30″至98°00′00″,北緯24°17′30″至24°27′30″。最高海拔1989米,最低海拔954米,東靠勐約鄉,南連景旱鎮,西鄰戶撒鄉,北接清平鄉。隸屬於隴川縣,距離縣城32公里,國地面積189.11平方公里,海拔950米,年平均氣溫16.8℃,適合種植各種亞熱帶作物。全鎮耕地面積43056.00畝,林地16045.00畝,森林覆蓋率達23%,人均耕地0.26畝,共有經濟林果地4324.00畝。擁有隴川縣最大的麻栗壩蓄水工程,目前正在修建當中。

農村經濟

2008年城子鎮經濟總收入7255.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896.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26%;畜牧業收入870.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1.99%;漁業收入6.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08%;林業收入60.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82%。其他收入(包括轉移性、財產性收入等)11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59%,人均純收入3214.00元。

城子鎮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子鎮目前已有83戶居住磚(鋼)混結構住房,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的農戶2642戶,還有1641戶住於磚木結構的住房。

2008年底整個城子鎮共擁有農用運輸車172輛,擁有拖拉機1001輛,機車1596輛。

特色產業

馬鈴薯馬鈴薯

城子鎮的主要產業為馬鈴薯甘蔗,主要銷售於子弟薯片有限公司及雲南省英茂糖業有限公司景旱糖廠分公司,有無完善的銷售渠道,2008年馬鈴薯種植面積6027.00畝,馬鈴薯主產業全鎮銷售總收入575.00萬元,占種植業經濟總收入12%。

城子鎮目前正在發展馬鈴薯、水牛牛奶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馬鈴薯、水牛牛奶產業。

文化教育

城子鎮共建有村國小10所(城子一小、城子二小、永幸國小、姐烏國小、撒定國小、巴達國小、新寨國小等);鄉鎮中學2所(隴川二中、姐烏中學)校舍建築面積202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230人。目前城子鎮農村義務教育情況,其中小學生人數1498人,入學率達99.5%;中學生人數724人。入學率達96.5%。

城子鎮建有文化活動室16、業餘文娛宣傳隊10個,有景頗樂隊一支,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城子鎮位於隴川縣中部,是一個老縣城。解放前此地為歷史上的隴川宣撫司駐地。解放後1953年成立區政府,1969年稱公社,1984年4月該公社為姐烏區和城關鎮兩個行政管理機構,1988年稱為城子鎮至今。1997年為進一步加快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經縣委,縣政府決策決定縣城搬遷至章風。
景頗族的目腦縱歌

“目腦縱歌”,意為“大家來唱歌跳舞”,是景頗族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型歌舞盛會。相傳在久遠的年代,只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腦縱歌。景頗族的祖先寧官娃天資聰穎,決定將目腦縱歌移植人間,並在祖宗山腳劃出一塊平坦開闊的壩地。舉行了人間第一次目腦盛會。這個盛會給鄉親們帶來了歡樂,迎來了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從此,景頗人為了紀念祖先寧官娃和祈求平安幸福,每年初春農曆正月十五、十六兩天舉行一次盛會。正月十五日,早霞映紅了景頗山,目腦場已是紅旗飛揚,人流熙攘。四根高約20米的目腦矗立場地中央。柱上繪有各種彩色的傳統圖案,如路線圖、大刀、正三角形等,以象徵吉祥、幸福、團結、勇敢。1 0 時許,節日開始,禮炮、象腳鼓、(釒芒)鑼、短笛齊鳴,人們興高采烈地相互敬酒、交換禮物。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穿大龍袍,頭戴插有孔雀、野雞羽毛和野豬牙齒的目腦帽,帶領隊伍繞場地一周,向目腦柱作前後左右禮拜,表示朝拜祖先和祈求平安與風調雨順之意。舞池中,婦女手持彩帕、彩扇、花傘,身著盛裝,襯托出景頗族婦女熱情、活潑的性格。輕盈的舞姿又顯示出她們的驕美。小伙子頭戴英雄結,肩挎銀飾彩包,手持鋼刀,那剽悍的英姿,嬌健的舞步,顯露出他們的英武與堅強。整齊的隊伍在“腦雙”(領舞人)的帶領下,按照目腦柱上的花紋線路盤來復去,仿游龍一般。

傣族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

傣族的潑水來源於一個神話傳說。遠古時,有個天神捧麻點達拉乍法術高明,神通廣大,殘害人間百姓,為所欲為,但人們都沒有辦法來戰勝他。他的7個美麗善良的女兒看到父親胡作非為,就決定大義滅親,為百姓除害造福。她們想盡辦法,終於探聽到父親的生死秘決:刀砍、火燒、箭射什麼都不怕,只怕用自己的頭髮勒脖子。一天,在父親熟睡時,7位姑娘悄悄拔下父親的一根頭髮做成“弓賽宰”(心弦弓)對準父親的脖子,只見父親的脖子突然斷了。可是頭顱一落地就燃起了邪火,滾到哪裡燒到哪裡。一位姑娘急得趕快拾起頭顱抱在懷中。頭顱一離開地面,火就熄了。為了不讓邪火給百姓帶來災害,7位姑娘就一直輪流抱著父親的頭顱。每到輪換時,6位姑娘就用清水潑在抱頭顱的姑娘身上,以沖洗掉血污惡臭。

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7位姑娘,傣家人一代又一代把潑水作為傳統繼承下來,以潑水消災除難,以潑水祈求吉祥幸福。

鄉鎮成績

城子鎮冬季馬鈴薯產業仍健步發展

城子鎮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優越的氣候環境為城子鎮發展冬季馬鈴薯提供了豐厚的條件,為城子鎮發展“一鄉一品”提供了有力保障。歷年來在城子鎮黨委政府的巨觀調控下,在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城子鎮冬季馬鈴薯產業仍然是如火如荼的發展著,為城子鎮的農民找到了一條好的致富路。2006年城子鎮種植冬季馬鈴薯達6027畝,為百姓創收575.00萬元,農民生活較往年有明顯提高。並在城子鎮成立了馬鈴薯協會,註冊資金達10.00萬元。生產出來的產品遠銷國內外,成為隴川經濟的一大亮點。奶牛協會的成立,標誌著鄉鎮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效,證明了在黨的領導下的農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改善!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州委、州政府、縣委、縣政府和隴把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40.77萬元。(1)、曼帽村委會投資75.00萬元用於上寨壩修建文化活動室及曬場,(2)、新寨村委會投資40.00萬元用於 人畜飲水工程的建設(3)、磨水村委會投資20.00萬元用於修建磨水村委會的文化活動室,(4)、巴達村委會投資80.00萬元用於新建巴達上村民小組文化活動室及曬場。(5)、姐烏村委會投資25.77萬元用於人畜飲水工程的建設。

相關問題

城子鎮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鄉村道路、路燈、村內排水溝渠建設問題;

(2)農用拖拉機載客的履禁不止;

(3)仍然有村民存在飲水困難;

(4)無準確的信息通道。

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馬鈴薯是城子鎮在“一鄉一品”中成為一中特色,繼續保持和發展亟更好的發展是城子鎮、城子鎮農民關心和關注的問題,把馬鈴薯產業搞好搞壯大城子鎮人民有信心,2007年在鎮黨委的領導和村委會的帶動下,馬鈴薯產業一定會大展宏圖。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馬鈴薯方面;穩定市場的前提下,在生產種植上,淘汰劣質品種,先進優良品種;提高種植生產水平,引進更多的收購商,增強激勵機制。
畜牧養殖方面;奶牛是城子鎮的又一大特色,在城子鎮發展庭院式經濟中起著一個“亮點”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