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莫火球

埃爾莫火球是一種像閃電一樣,既不是什麼上帝的旨意,也不是什麼神的意志,既不是什麼福音的預兆,亦非凶煞的象徵,而是雷電活動的產物,是一種靜電的放電現象,在雷雨之前,某些地方形成了強烈帶電的大氣,當大氣與具有尖端的物體之間的靜電壓打到一定程度時,就逐漸發生獨特的放電現象,電學稱之為電暈放電。開始時,從物體的頂端飛出一些極小的電火花。火花的數目逐漸增多,速度又非常之快,給人的感覺就是混成一片的光亮,從而看到了耀眼的火球。待雷聲大作以後,積蓄在大氣中和大地上的電荷就消耗殆盡,於是,埃爾莫火球也就消聲匿跡了。

球狀閃電俗稱滾地雷,就是一個呈圓球形的閃電球。這是一個真實的物理現象,絕非科幻小說或卡通片集的能量炮。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夢溪筆談》中,記述了一次球狀閃電的實況,描述了暴雷運行的過程。球形閃電自天空進入“堂之西室”後,又從窗間檐下而出,雷鳴電閃過後,房屋安然無恙,只是牆壁窗紙被燻黑了。

埃爾莫火球
遠在2000多年以前,北非的迦太基軍隊,在著名的統帥加尼巴爾的指揮下,要穿越阿爾卑斯山。幽深的谷地,陡峭的懸崖,突發的雪崩,無情地奪去了許多士兵的生命,一時間,軍心渙散,士氣大減。就在這關鍵時刻,一種神秘的自擾現象幫了加尼巴爾的大忙,使他得以重振軍威。

在一次夜行軍中,漆黑的夜空逐漸變亮,士兵們感到莫名其妙。他們抬頭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魂飛魄散。只見手持的長矛上端燃起了通亮通亮的火焰,仿佛他們手持的不是殺敵的長矛,而是一隻只點燃的火把,將周圍照得如同白晝。那火,聽起來猶如熊熊燃燒的乾柴噼噼啪啪不斷作響,尤其令人驚詫的是:用嘴吹,吹不滅;用手摸,不燒手。士兵們驚慌失措,面如土色,呆若木雞。他們誠惶誠恐地疑視著這從天而降的離奇的火,欲丟不敢,欲持又怕。加爾巴尼見此情景,心中不覺大喜,就藉此天賜良機,高聲訓話:“士兵們,不要驚慌!這是上帝的旨意,上帝派遣這些火球來保佑我們啦!勝利就在眼前,奮勇前進吧!”神奇的火,統帥的話,極大地鼓舞了軍隊的士氣,士兵們個個精神大振,迅速地翻越了阿爾卑斯山,於公元前216年,在義大利的卡恩納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決戰,一舉擊潰了在數量上占很大優勢的羅馬軍隊

神奇的火,光如焰,卻不燃燒;狀似火,又吹不滅。這就是著名的埃爾莫火球

提起埃爾莫火球,還要追溯到中世紀。當時,在義大利某城一個寬闊的廣場外,矗立著一座很不引人注意的教堂,這就是聖埃爾莫教堂。大多數居民都不到這個教堂去禮拜,因而人們譏笑說聖埃爾莫教堂是上帝專用的教堂。有一天,教堂的頂上莫名其妙地燃燒起淡藍色的火焰,教堂周圍人山人海,都驚訝地看著那藍色的火焰,指手劃腳,嘰嘰喳喳。過了一會兒,雷聲大作,藍色的火焰也就悄悄地消失了。信奉宗教的人就說那是天火,是上帝在警告叛逆者和破壞者,如再不悔改,就把他們投入地獄。

這就是埃爾莫火球這個奇怪名字的來歷。

其實,埃爾莫火球,像閃電一樣,既不是什麼上帝的旨意,也不是什麼神的意志;既不是什麼福音的預兆,亦非凶煞的象徵,而是雷電活動的產物,是—種靜靜的放電現象。雷雨之前,某些地方形成了強烈帶電的大氣,當大氣與具有尖端的物體之間的靜電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逐漸發生了獨特的放電現象,電學稱之為電暈放電。開始時,從物體的頂端飛出一些極小的電火花。火花的數目逐漸增多,速度又非常大,給人的感覺就是混成一片的光亮,從而看到了耀眼的火球。雷聲大作以後,積蓄在大氣中和大地上的電荷消耗殆盡,於是,埃爾莫火球也就銷聲匿跡了。

埃爾莫火球,由於神奇怪誕,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許多烙印,尤其是海員,更有機會目睹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火。

15世紀,歐洲曾出現過尋金熱。著名的航海家赫里斯托福爾·科魯姆布率領水兵出海尋金,一連航行了數日,也沒有找到金子,貨艙空空蕩蕩。就在這不景氣的航行之中,他們又連連遇到巨大的風暴,帆船如搖籃一樣,劇烈地顛簸,水兵精疲力盡,疲憊不堪,怨聲載道,紛紛要求返航回國。科魯姆布醉心於尋金,一意孤行,拒絕返航,一場爭鬥眼看即將發生。

埃爾莫火球突然自天而降,科魯姆布驚喜萬分,於是就把全體水兵集合在甲板上。他精神抖擻,把手一揮,指向桅桿的頂端,大聲問道:“弟兄們,你們看,那是什麼?”水兵們沿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桅桿上端出現了一些大火球,耀眼奪目。科魯姆布看到士兵們驚訝不已,心神不定,就煞有其事地說:“看見了吧,那是埃爾莫火球,這是上帝的旨意,是神的意志,是上帝在保佑和祝福我們。勇敢地前進吧,風暴即將過去,我們一定能找到那光燦燦的金子世界!”剎那間,士氣大振。

1696年,有一隻巨大的帆船在茫茫無際的太平洋上航行。有一天,烏雲密布,周圍一片死寂,船長預感到要發生可怕的風暴,就命令落帆。水手們剛跑過去落帆,就被嚇得目瞪口呆,只見桅桿上出現了30多個火球,一個個宛如巨大的蠟燭燃起的火焰。最高的桅桿信風旗上,大火球光芒四射。按照船長的命令,一個水手沿著這個桅桿向上爬去,準備取下這個火球。他剛爬到信風旗附近,就聽得那火球像點燃的潮濕的炮竹一樣,“噝噝”地作響。剛一伸手去取信風旗和火球,火球就一躍而起跳到桅桿的最高處,無法取下來,飄到桅桿的頂端,逗留了一會兒,就無影無蹤了。

埃爾莫火球不僅發生在雷雨之前,而且也發生在暴風雪之中。冬天,天氣寒冷,氣候乾燥,雪花堅硬,遇到暴風雪時,捲起的雪花相互撞擊,相互磨擦,導致空氣電離,使大氣中的靜電場發生變化,這種靜電電壓達到一定的數值時,就產生放電現象。尤其在南極,冬天氣溫低至-80℃,暴風雪期間,風速高達60 m/s,被捲起的成千上萬噸雪粒,在空中相互撞擊和摩擦,使空氣電離形成很強的電場,一些遠離導體或金屬物體的無線電天線的頂端,就出現了紫色的火球,並且噝噝作響。倘若是不導電的物體,火球就出現於狹窄的尖端,噝噝響聲更加強烈。

許多年以前,在蘇聯的庫納斯爾島和伊士魯撲島之間,行駛著一條帆船。21點30分,值班的水手突然大喊起來:“快來看吶,東南方向駛來一條大船,通亮通亮的!”只見那條亮堂堂的大船迅速地向帆船駛來,帆船上的人非常緊張,擔心發生撞船事件。等到大船駛近,定眼一看,那根本不是船,而是大片發光的雲狀物氣體,它漸漸靠近了帆船,把帆船周圍照得通亮。船長信手揮筆,借雲狀物發出的光亮,在航海日誌上記下了這一奇觀。此時,空氣和物體都帶了電,用手摸摸頭髮,“咔咔”直響,火星飛濺。過了一會兒,一陣大風吹走了這片發光的雲狀物。由於這兩個島均屬於千島群島,因而得名“千島火”。

第一次報導千島火,還是1885年的事。自那以後,各國海員曾多次見到了千島火,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沒有弄清千島火的秘密。前不久,聖彼得堡的學者認為,在千島群島地區,大氣中充滿了火山塵埃粒子和極小的水珠,在這種介質中—旦建立了電場,就產生電暈放電,形成發光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