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德什差異問題

埃爾德什差異問題

埃爾德什差異問題(the Erdos Discrepancy Problem)是由匈牙利數學天才保羅·埃爾德什於1932年提出的數學假設。英國計算機專家阿列克謝·利什特沙和鮑里斯·科涅夫最近藉助計算機破解了這一難題。

基本信息

簡介

埃爾德什差異問題是由匈牙利數學天才保羅·埃爾德什於1932年提出的數學假設。其圍繞著只包含1和-1的無窮數列性質進行探討;這類數列中的模型能夠通過創建有限子序列進行測度。
英國數學家恩里科·斯卡拉斯通俗解釋了這一假設:“假如你有一個由1和-1(例如由扔硬幣隨機產生)組成的數列和常數C。你要尋找到一個足夠長的有限數列,使這一數列的總和大於常數C。”

證明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導,英國計算機專家阿列克謝·利什特沙和鮑里斯·科涅夫最近藉助計算機破解了一道有80餘年歷史的數學難題——埃爾德什差異問題(the Erdos Discrepancy Problem)。他們的論文預印本已發表在arXiv.org。
利什特沙和科涅夫的論文描述了他們如何建立電腦程式來破解埃爾德什差異問題。由於證明產生的數據有13GB之多(維基百科的整個數據才10GB),以至於不可能由人工來檢驗。這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藉助計算機證明數學命題,而數據的絕對量過於龐大,以至於沒有辦法由人工進行驗證,那么這種證明能否被驗證真偽呢?
計算機的發明,是為計算而來,而計算能力始終是計算機的根本。計算機的介入改變了數學研究的方法,擴展了數學研究的領域,促進了計算數學的發展。尤其是運算量極其龐大的數學問題,大多數情況只能藉助計算機來解決。例如,四色問題、E8結構、費克特(Fekete)問題、克卜勒(Kepler)猜想等著名數學難題,都是藉助計算機來破解的。
計算機成為數學研究的工具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正如我國知名學者周海中先生在“21世紀數學展望”一文中所言:計算機在數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藉助計算機解決數學問題將激勵人們去尋求更好、更簡單的方法,也加深人們對數學本質特徵的認識,還推動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人工智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