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卡洪壩

埃爾卡洪壩

埃爾卡洪壩位於宏都拉斯胡馬亞(Humaya)河上。工程主要目的是發電、兼有防洪和灌溉效益。1980年開工,1985年建成。

埃爾卡洪

El Cajon Dam

概述

埃爾卡洪壩位於宏都拉斯胡馬亞(Humaya)河上,距聖佩德羅蘇拉城約80km。大壩為混凝土雙曲拱壩,壩高234m,水庫庫容57億m3,電站總裝機30萬kW(以後將擴建到60萬kW),年發電量13.50億kW·h。工程主要目的是發電、兼有防洪和灌溉效益。1980年開工,1985年建成。
壩址位於一個長800m的峽谷內,兩岸岸壁陡峭,河谷深切,在壩頂處河谷寬為350m。該峽谷是胡馬亞河在穿過位於蘇拉柯(Sulaco)河河口下游約2km的阿鐵瑪灰岩層中一個背斜的北翼時下切而成。阿鐵瑪灰岩在壩址處的總厚度大於700m。壩址地質為岩溶性石灰岩和白雲岩,有明顯層理,岩層向下游傾斜15°~30°。壩址周圍整個地區均被火山沉積物所覆蓋,主要為安山質熔岩、凝灰岩和火山灰,相互混雜嚴重。壩址處存在有4條斷層,斷層為北-南走向,具有不同寬度,從幾cm到30m,斷層核心部分含有孔隙、方解石和粘土,斷層屬強透水帶,其結構強度較低。另從地質構造上看,該壩是在美洲加勒比板塊上,板塊的邊緣地震活動很活躍,地震烈度為7~8度。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為8320km2,年平均氣溫26.5℃,相對濕度60%~79%,年平均降雨量1300mm,年徑流量35億m3,年平均流量119m3/s,實測最大洪水流量(1974年)4500m3/s,十年一遇洪水流量為3000m3/s,百年一遇洪水流量6200m3/s,年輸沙量為740萬m3。水庫正常蓄水位285m,消落水位220m,水庫總庫容57億m3,有效庫容42億m3,水庫面積94km2。

樞紐布置
工程主要建築物包括大壩、廠房、溢洪道等。
大壩為混凝土雙曲高拱壩,壩頂高程為301m,最大壩高234m,壩頂長382m。河谷寬高比1∶633,壩頂厚7m,壩底厚48m,壩體厚度比0.205,在壩頂處還設有1.5m高的防浪牆。壩體岩石開挖量120萬m3,混凝土澆築量為150萬m3。
大壩泄水系統由以下3部分組成:①壩頂溢洪道,共4孔,每孔寬15m,不設閘門,泄流量為2000m3/s;②岸邊有壓泄洪隧洞,共2條,高程為252m,布置在左岸,洞徑12m,每條隧洞均設有兩道定輪閘門,尺寸為9.5m×4.0m(高×寬),位置在高程250m處。在隧洞末端設有鼻坎挑流消能,泄流量2×2000m3/s;③泄水底孔,位於高程170m處,共3孔,每孔斷面積為14.4m2,並由兩扇4.8m(高)×3.0m(寬)的滑動閘門控制,閘門位置是在高程167.6m處,在最高洪水位下的總泄水量為1900m3/s。
溢洪道系統總的泄洪能力為5900m3/s。
電站進水口高程為199m,設有閘門井,後接4條直徑為4.2m的壓力引水隧洞,總長600m,其中有兩條為第二階段擴機之用,最大引用流量220m3/s。壓力豎井採用鋼襯,直徑為4.2m,最大坡度90%,裝有叉管和閥門,每條井供2台機組合用。
地下廠房位於左岸,長100m,寬30m,高49m,開挖量10萬m3。廠房內共安裝4台機組,每台7.5萬kW。水輪機為混流式,最大水頭180m,最小水頭113m,設計淨水頭156m,單機額定流量55m3/s,額定轉速300r/min,飛逸轉速570r/min。發電機頻率為60Hz,額定功率9.125萬kVA,功率因數為0.8。採用230/13.8kV的三相變壓器。另有4條電站尾水隧洞,直徑4.2m,總長350m。
工程施工
埃爾卡洪水電站的施工導流期為兩年半,利用一條570m長、13m直徑的導流隧洞和上下游過水堆石圍堰過流。上游圍堰高40m,堰頂高程為137m,體積14.8萬m3。下游圍堰堰頂高程為109m,最大高度15m,體積僅4萬m3。當出現20年一遇洪水流量2100m3/s時,圍堰不過水;當出現40年一遇洪水流量4500m3/s時,圍堰過水的水層高度為6m。2座圍堰的4個壩坡中有3個壩坡用石籠護坡,以抵禦漫頂時的水力沖刷。
大壩壩基防滲處理原方案是帷幕伸入兩岸約500m,壩基下延深180m,帷幕底部是處在岩溶化灰岩內,帷幕最低和最關鍵部分的底部是開口的。但在施工開挖中發現存在深層岩溶,因此對該處理方案進行了修改,將灌漿帷幕沿大壩上游水庫布置,其圍限面是上游的不透水火山岩,帷幕形如"浴缸",面積達到53萬m2,施工中共開挖灌漿廊道11.5km,鑽孔48.5萬m。
大壩由垂直的施工縫分成12~18m長的塊狀進行分塊澆築,混凝土澆築層厚3m,每個澆築層由幾層鋪在澆築塊表面上最大厚度0.6m的薄層組成,使用推土機平倉。當澆築塊寬度足夠時,用帶有高頻振動器的推土機搗實混凝土,使混凝土徹底密實且體積不再減小,並且不允許出現混凝土泌水現象。當一層混凝土密實後,應立即澆築下一層,同時,振搗器應插入先澆的那層混凝土中,以防止產生冷縫。當一個澆築層澆完之後,長時期澆築中斷,就形成了水平施工縫。在搗實之後,混凝土還未硬化之前,出現在混凝土表面的浮漿皮用壓縮空氣和高壓水清除;硬化之後的浮漿皮則採用噴沙法和特製的鑿子清除。用來沖洗混凝土表面的水只能從壩的上游側排出,因此混凝土表面應稍向這一側傾斜,但不允許出現由於排水而在其表面形成的溝槽和孔穴。
大壩澆築的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變化較大,最小用量150kg/m3,在動應力較大部位用250kg/m3,所用骨料不能含有粘土和有機質,以及砂團和凝結的礫石塊,並在每一級骨料中,超粒徑和粒徑不足的骨料不能超過骨料重量的10%,細砂(通過0~0.8mm篩)中粒徑小於0.1mm的顆粒含量不超過5%。混凝土溫控採用人工冷卻和後期冷卻,骨料和拌和水進行預冷,澆築層用預埋冷卻管通水作後期冷卻。規定混凝土溫度不超過30℃,接縫灌漿時溫度不超過24℃,但不採用冰塊冷卻。
該工程中,沒有設定二次篩分系統,所有粗細骨料都採用現場開採的石灰岩和白雲岩加工製作。各種骨料用500m長的皮帶機從貯料場送到拌和廠的儲料倉,然後送入料斗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