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學研究

埃及學研究

《埃及學研究》的出版社是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是2008年7月1日,開本是32。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埃及學研究

《埃及學研究:輝煌的古埃及文明》結合埃及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闡述了埃及學這門近代新興學科從誕生到發展的歷程,揭示了古代埃及曲折發展的歷史,神秘的文字,璀璨的文學、宗教風貌、建築奇蹟、不朽的藝術以及科學技術對人類的貢獻,展現了這一世界上古文明的瑰寶。古代埃及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其燦爛的文化一直是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的一筆。

作者簡介

令狐若明,1946年生,山西平陸人。1969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英語專業。1978年考取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師從林志純教授(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第一任理事長)。1981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後,到母校吉林大學歷史系任教至今。1985年考入東北師大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為林志純教授的在職博士生。1989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吉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10月至1995年10月曾以訪問學者身份赴英國伯明罕大學進修埃及學,應邀出席了1995年9月在劍橋大學召開的第七屆國際埃及學家大會,在大會上宣讀論文並介紹中國埃及學的研究情況。著有《走進古埃及文明》。主編《世界上古史》(吉林大學“十五”規劃教材),在《世界歷史》、《社會科學戰線》和《世界古典文明史雜誌》(英文版)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錄

第一編 埃及學概述

第一章 古典作家對埃及的考察與記述

一、古典作家筆下的埃及

二、釋讀古埃及文字的先驅者

第二章 埃及學的誕生

一、羅塞達石碑的發現

二、古埃及文字的釋讀

三、商博良的成就與埃及學的誕生

第三章 埃及學的成長與發展

一、初創時期的埃及學

二、皮特里的偉大貢獻

三、古埃及語言文字研究工作的深入

第四章 20世紀以來的埃及學

一、20世紀以來埃及學的重要成就

二、埃及民族考古學的成長

三、埃及學研究的全面擴展

四、埃及學在中國

第二編 古代埃及歷史

第五章 概論

一、自然環境

二、古代居民

三、史料

第六章 前王朝與早王朝時期

一、文明的發生與前王朝文化

二、早王朝時期

第七章 古王國與第一中間期

一、古王國時期

二、第一中間期

第八章 中王國與第二中間期

一、中王國時期

二、第二中間期

第九章 新王國時期

一、新王國的建立和對外擴張

二、社會經濟和階級關係

三、新王國後期及其衰亡

第十章後王朝時期

一、利比亞·舍易斯王朝

二、波斯帝國統治下的埃及

第十一章 希臘、羅馬統治下的埃及

一、希臘人統治時期

二、羅馬人統治時期

第三編 古代埃及文化

第十二章 文字

一、古埃及文字的起源及其特點

二、圖畫組成的文字

三、從象形文字到科普特文字

四、書吏與書寫工具

第十三章 文學

一、傳記

二、教諭文學

三、神話傳說

四、散文故事

五、詩歌

第十四章 宗教

一、古埃及宗教概況

二、宗教觀念

三、宗教活動

第十五章 建築

一、金字塔

二、廟宇

三、宮殿

第十六章 藝術

一、雕刻

二、浮雕

三、繪畫

第十七章 科學技術

一、天文學

二、數學

三、醫學

第十八章 古埃及文明的傳統特點與貢獻

一、古埃及文明的傳統特點

二、古埃及文明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結束語

中文參考書目

英文參考書目

附錄

後記

序言

古代埃及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埃及文明博大精深,特別是法老時代留下的豐富文化遺蹟,一直是古埃及文明最輝煌的一頁。除中華文明外,沒有任何一個古老的文明能像古埃及文明那樣生動地展現自己。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古埃及人就在尼羅河畔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使尼羅河流域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

從大約公元前3500年尼羅河流域誕生非洲最早的國家開始,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入主為止,埃及經歷了西方史學界通常所說的法老時代和希臘、羅馬統治的時代。

西方史學界把研究這一漫長時期的學科稱為埃及學,但一般是以公元前3100年起到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征服埃及為止的法老時代為埃及學的研究對象。埃及學作為近代興起的一門研究古代埃及的語言、文字、歷史、宗教、文學、藝術、建築以及科技的綜合性學科,是由法國學者商博良1822年破譯羅塞達石碑銘文、解開古埃及文字之謎逐步建立起來的。1822年商博良成功破譯埃及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學的基礎,這一年就標誌著埃及學的誕生。

後記

本書為作者承擔的“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成果”,並得到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處的資助,內容是根據作者多年講授《世界上古史》和《古代埃及文化史》所積累的材料撰寫而成。作者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參閱了國內外大量有關書籍和文章,因無法一一註明,在此謹致謝忱。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曾得到國內一些從事世界古代史和埃及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同行的熱情支持和鼓勵,他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吉林大學出版社的同志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苦。對此,作者一併表示深切謝意。

由於作者學有不足,加之時間和資料所限,書中錯誤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文摘

揭開古埃及文字之謎,讀懂埃及象形文字,這是學者們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願望。現在,學者們已經認識到羅塞達石碑上的三部分銘文內容是相同的,而古希臘文部分又能夠被輕易地加以閱讀和理解,這就意味著羅塞達石碑是釋讀古埃及文字的一把“鑰匙”,他們喜出望外,躍躍欲試。羅塞達石碑的發現,鼓舞著眾多的學者去做出新的努力,他們滿懷信心地要弄清埃及象形文字的來龍去脈。

二、古埃及文字的釋讀

1801年,法國被英國和土耳其的聯盟打敗,英國奪得了埃及的宗主權,根據英法協定,作為戰敗國,法國人必須無條件地交出他們在埃及發掘的一切文物,轉交給英國人。戰敗的法國人表面上遵守協定,暗地裡卻留了一手,他們千方百計地想保住羅塞達石碑,企圖偷偷將石碑運走。但警惕性很高的英國人還是在一艘最後即將開往法國的船上,發現了這塊無比珍貴的石碑,把它奪走。於是,法國隨軍科學藝術考察團學者苦心珍藏的這塊石碑最終卻成了英國人的戰利品。1802年2月,羅塞達石碑被英國人運往倫敦,存放在英國文物協會,同年12月,移至大英博物館的埃及廳,成為大英博物館中最重要的一件埃及文物。時至今日,石碑上的標籤仍寫著:“不列顛軍隊征服埃及的戰利品。”所幸的是,羅塞達石碑的拓片早就保留了下來。當年,這些拓片印發到歐洲各國後,吸引了英國、德國、義大利、瑞典等國的許多知名學者,他們紛紛熱情投入到釋讀羅塞達石碑的工作中,破譯碑文的工作幾乎是在眾多的學者們中同時進行著。這些學者費盡心思進行多方面考證,但是誰都沒有能取得什麼進展,更沒有什麼成績可言。雖然不斷有人聲稱自己已經讀懂了羅塞達石碑上的全部象形文字,但是很快就被證實不過是功利之徒的狂妄之言,而認真研究並最後成功釋讀羅塞達石碑的,卻還是法國學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