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後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

簡介

坦洋工夫分布較廣,主產福安、拓榮、壽寧、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炒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自光緒六年 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餘年, 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餘組。坦洋街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僱工3000餘人,產量2萬餘擔。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餘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餘萬元。當時民諺云:“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 白銀用斗量。”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後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餘擔。
坦洋工夫外形細長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味清鮮甜和,湯鮮艷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其中坦洋、壽寧、周寧山區所產工夫茶,香味醇厚,條索較為肥壯,東南臨海的霞浦一帶所產工夫茶 色鮮亮,條形秀麗。

相關信息

六安籃茶

鍋帽茶

閩紅

川紅

梅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