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遷移

地震遷移

地震遷移是指強震按一定的時間、空間規律相繼發生的現象。它們是在統一的區域應力場中,各應力集中點變遷的規律。

簡介

大陸岩石圈下層的網路狀塑性流動,通過能量的遠距離傳遞,控制著板內地震的空間分布,而脈動式塑性

參照圖 參照圖

流動波的傳播決定了地震的遷移。根據地震時,空分布特徵的分析結果,以喜馬拉雅碰撞帶為驅動邊界的中東亞網路系統主要存在著兩種塑性流動波,波速的沿網帶分量分別約為1~7km/a和12~45km/a,邊界起波的時間間隔平均為93.7a和10.8a,分別稱之為“百年波”和“十年波”。塑性流動波的波峰帶為地震的發生提供。

尺度

地震遷移的時空尺度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以沿著一條斷裂帶在十幾年的時間內完成一個遷移過程(如

參照圖 參照圖

祁連山地震帶由東南向西北發生1920年海原8.5級地震、1927年的古浪8級地震和1932年的昌馬7.5級地震);也可在一個地震區內,以地震帶為遷移單元,在幾百年內完成一個遷移過程(如華北地震區1484-1732年強震主要發生在山西帶上,而1815-1976年強震由西向東遷移到華北平原地震帶上);此外還有地震沿緯度作更長距離的遷移。地震活動有規律地遷移僅僅是地震活動的一部分,還有相當一部分地震活動沒有顯示出規則的遷移過程。

判別參數

以時空線性度做為遷移圖象的判別參數,確定了:(1)20世紀上半葉帕米爾-貝加爾、蘇門答臘-蒙古、喜馬拉雅三個地帶的大範圍巨震遷移事件,該三帶遷移具有同期性和交叉性,圍繞青藏高原周邊呈三角形圖案。遷移速度為55~1500km/a;(2)中國大陸內部區域性地震帶的小規模遷移,共12個地帶的28個遷移序列。有些地帶在幾百年內地震曾反覆遷移,遷移速度從1.1~100km/a不等。統計表明,遷移速度與震級、地震帶長度和區域構造運動速率成正相關。最後討論了大範圍斷層相互作用、應力轉移和形變波動在遷移中的作用。

測定方法

地震遷移 地震遷移

測定在多個地下位置點內部的從表面位置到至少一個計算點(CP)的地震波傳播時間的方法。定義區域的速度模型。利用速度模型,計算複合單色波場,以用於至少一個CP。在最接近所述多個位置點中的至少一個CP的至少一個鄰近計算點(NCP)處測定地震波的展開相位。利用展開的NCP相位和用於至少一個CP的計算的單色波場測定到至少一個CP的地震波的傳播時間。1、用於測定在多個地下位置點內部的從表面位置到至少一個計算點(CP)的地震波的傳播時間的方法包括: (a)定義包括所述多個地下位置點的區域的速度模型; (b)利用速度模型,對於該至少一個CP,計算單色波場; (c)在最接近所述多個位置點中的至少一個CP的至少一個鄰近計算點(NCP)處測定地震波的展開相位;以及 (d)對於該至少一個CP,從所述測定的展開相位和所述的計算單色波場,測定到該至少一個CP的地震波的傳播時間。

相關歷史

1994年9月12日蓋州歸州發生4.7級後,根據地震遷移規律認為下一次4級地震可能在高坎地區發生。

1993年以後波速比、孕震空區、地震遷移等可供分析的前兆信息很豐富。

1989年以來在鄂爾多斯地塊東北角的汾渭地震帶北端接連發生5-6級中強地震,使得進一步研究鄂爾多斯地塊周邊的地震遷移規律不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1980年郭增建、秦保燕同志編制了全國震中遷移略圖〔該圖給出了中國大陸主要的地震遷移帶。

這種地震遷移滯留現象,產生了雙發震群式地震,如1976年龍陵發生7.3級和7.4級地震;1988年耿馬、瀾滄發生7級、7.5級地震。

1961年前,地震遷移的時間間隔約巧年左右,而1961年後,這種遷移的間隔大為縮短,平均為4.5年左右一次。

1450套用多項中長期統計學方法,預測分析認為,該地區處於自1450年以來的第二活動周期高潮期中的第二活躍幕,估計可能會發生2到3次6級以上地震,從空間分布規律及地震遷移規律來看,發震地點在黃海海域的可能性較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