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評價制度細則

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評價制度細則是國家為加強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的建設和管理,促進項目可持續發展,提高科技基礎資源數據的集成和共享水平,根據《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管理辦法》制定本評價細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的建設和管理,促進項目可持續發展,提高科技基礎資源數據的集成和共享水平,根據《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管理辦法》制定本評價細則。
第二條 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和公益性的工作,評價是項目建設和管理的重要環節。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責任機制與學習機制,提高平台建設與運行管理的規範性、公正性、科學性和經濟合理性,確保平台建設運行目標的順利實現,為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提供支撐。
第三條 評價工作貫徹“實事求是、公正合理、規範公開”的原則,根據項目建設的特點和要求,著重評價項目的資源數據數量與質量、資源數據共享與服務、平台運行管理、數據共享管理與規範、項目的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等。
第四條 評價活動將採用多種渠道、定期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即包括平台建設運行機構自己實施的內部評價,又包括中國地震局組織實施的評價。中國地震局定期組織對項目的評價,評價對象為: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立項資助建設的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分中心、省級節點及相應的項目。

第二章 評價組織

第五條 在科技部主管部門領導下,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負責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程評價工作,主要職責是:制定評價規則、指標體系和實施辦法,確定評價專家組組成和評價任務,審核評價方案和評價報告,審定並公布評價結果。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作為整個數據共享項目的牽頭單位協助中國地震局對各分中心、省級節點和相關項目實施評價。
第六條 成立地震科學數據共享評價專家組,評價專家組人數不少於7人,專家組成員由相關項目專家委員會成員、領域專家、計算機專家和管理專家組成。專家組的主要職責是:根據評價細則擬定評價方案,收集綜合各種方式的評價所需的信息資料,在定性與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和綜合評價,定期向中國地震局主管部門提交評價結果和評價報告。
第七條 各項目牽頭單位的主要職責是:根據中國地震局的評價要求做好被評價項目評價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審核被評價項目各參與單位提交材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為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評價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八條 各項目建設參加單位的主要職責是:認真做好其承擔建設部分的各項準備工作,向項目牽頭單位提交真實、準確的評價相關資料,配合項目牽頭建設單位接受評價。

第三章 評價體系

第九條 建立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的評價體系,指定評價指標,評價指標依據科學數據共享建設目標和項目實施方案制定。包括資源建設、系統建設、運行管理、績效與影響、發展前景等方面。每一個部分分為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個方面,按百分制進行評價。詳細內容見附屬檔案。
第十條 項目評價結果由五項評價內容的得分經過加權平均後得出。五項評價內容的加權值為:
1.資源建設 30%
2.系統建設 25%
3.運行管理 20%
4.績效與影響 15%
5.發展前景 10%
第十一條 中國地震局定期組織對建設和運行中的項目進行評價,評價採用現場檢查、網路檢查、用戶調查、社會問卷等方式定期和動態進行。
第十二條 各項目建設牽頭單位負責本項目接受評價的組織工作。對因故不能按時參加評估監測的項目,應由牽頭單位在評估監測通知下發後7日內向中國地震局提出緩評申請並說明理由,經中國地震局同意後可暫緩評估監測。各項目需準備好項目建設情況報告,內容包括:資源建設報告、運行管理報告、財務情況報告、項目績效報告等。各項目建設牽頭單位應於項目建設年度結束後15日內向中國地震局提交上年度項目建設年度進展報告。年度進展報告將作為評估監測的重要內容
第十三條 現場評價時,項目建設負責人應報告項目進展、運行狀況、項目績效、經費支出等,提供相應材料。評價專家組應進行現場考察、觀看演示、組織座談、材料審核,同時結合網路檢查、用戶調查、社會問卷提交評價結果和評價報告。

第四章 評價結果

第十四條 項目評價專家組提交的評價意見和評價報告是中國地震局進行決策並確定下一評估監測周期是否繼續對項目進行資助的重要依據。
第十五條 評價結果採取網上公示、接受申訴、專家複議等步驟,以保證評估監測結果的公平和公正。最終評估監測結果由中國地震局公布。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六條 本細則由中國地震局負責解釋。
第十七條 本細則自公布之日起試行。
附1:項目評價大綱
附2:項目評價指標說明
附3:項目評價詳細指標表
附1:項目評價大綱
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及分中心項目評價大綱
一、項目建設簡要情況介紹
1. 承擔單位(牽頭單位、參加單位、項目建設負責人情況)
2. 建設和運行時間
3. 經費投入情況(獲得經費、配套經費)
4. 資源建設(已有資源數量)
5. 技術支撐(設備投入)
二、資源建設
1. 資源數據覆蓋領域
2. 資源數據種類、數量(明確本項目新增數據種類和數量)
3. 資源數據質量(文字描述、圖片製作)
三、系統建設
1. 系統設計
2. 項目硬體環境
3. 項目軟體環境
4. 技術服務
5. 服務質量
6. 訪問頻度
四、運行管理
1. 運行情況(人員組織,經費支撐,年運行率)
2. 運行機制(運行制度、日誌管理和協調機制、資源數據的調配機制)
3. 文檔管理
五、共享績效與影響
1. 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發展的作用
2. 對國家科技創新的作用
3. 對社會進步的作用
4. 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5. 各個具體績效的實現程度(階段性/最終績效目標)
6. 用戶滿意度
六、發展前景
1. 平台運行管理機制(可持續發展機制建立)
2. 推廣套用
3. 遠景規劃
附2:項目評價指標
地震科學數據共享資源數據項目評價指標
1. 資源建設:是項目建設考察的重點。主要考察資源建設的數量、領域覆蓋面、資源描述的科學性、完備性等。考察時需要結合項目的具體規劃統一進行評估監測。
1.1. 資源數量:考察項目已擁有的和該項目在實施結果新增的資源數據的總數量和各分類數量是否達到預計的目標。
1.2. 資源質量:考察項目建設的資源數據的質量情況,在國內、國際上有影響的資源數據比例情況。
1.3. 領域覆蓋:考察項目的資源數據建設是否能夠覆蓋領域的大多數範圍,分布情況。
1.4. 資源描述:考察項目中對資源數據的表述是否全面、正確。是否符合相應的領域國際、國內的通用規範。(根據具體領域的情況給出相應的要求)
2. 系統建設:主要考察項目的系統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環境建設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能方便、高效地提供資源數據服務、服務的時間、質量情況等。該項內容在評估監測時,要參考項目的設計規劃統一考察。
2.1. 系統設計:考察項目建設的系統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是否採用了目前先進的技術體系。
2.2. 項目硬體環境:考察項目的硬環境建設是否到位,包括場地、設備、網路條件等。
表1 項目硬體環境指標表
評價指標中心分中心及節點分值
工作場所(機房)面積≧80平米≧40平米4
資料庫伺服器數量

10
WEB伺服器數量

12
大容量數據存儲設備數量

8
至公眾信息網的出口頻寬≧10M/bps≧2M/bps14
是否提供必要的網路安全保障措施

10
是否具備大型資料庫管理系統

6
伺服器和網路能力可滿足的並發用戶數≧30≧1014
工作場所是否具備必要的防火、防水條件

6
固定崗位工作人員≧3人≧2人8
共享平台技術系統及網站年正常運行率≧98%≧98%8
 2.3. 項目軟體環境:考察項目的軟體環境建設是否到位,包括體系架構是否合理、軟體易用性等。
表2 項目軟體環境指標表
評價指標總中心分中心及節點分 值
體系結構是否合理

15
基本功能是否全部完成

15
軟體易用性

10
操作靈活性

6
界面友好性

12
用戶安全性

8
數據安全性

10
軟體健壯性(穩定性)

10
系統兼容性

8
可擴展性

6




 各種性的參考標準:
軟體易用性:易用性可以細化為易理解性、易學習性和易操作性等
功能名稱(選單、按鈕)和圖示應該直接、明了,沒有歧義,容易理解,讓用戶一看就知道是乾什麼的,而不是猜測其作用。
操作靈活性:快捷鍵設定是否合理、是否同時支持滑鼠及鍵盤操作
界面友好性:幫助提示信息靈活顯示、含義準確,能夠讓用戶進行選擇的是否不是讓用戶通過鍵盤輸入,對非法輸入或操作是否能有效識別並給用戶提示,對用戶輸入容錯性是否好,用戶輸入時是否具備自動完成特性。
用戶安全性:是否對用戶分級別,認證過程是否嚴謹有效,是否採用安全的加密算法
數據安全性:是否根據保密程度對數據分類,不同級別用戶只能訪問相應的數據;數據存儲是否安全,是否有冷熱備份及災難恢復機制,對有加密存儲需求的數據是否用非明文的方式保存(比如各用戶自己的密碼信息)
軟體穩定性:可由可用度、故障率、偶然故障率、平均失效恢復時間、大用戶量同時使用時系統回響速度等指標來量化評定。
可用度:指軟體運行後在任一隨機時刻需要執行規定任務或完成規定功能時,軟體處於可使用狀態的機率
故障率:單位時間的故障數(一般以每100小時的故障數為單位)
偶然故障率:單位時間的偶然故障數
平均失效恢復時間:軟體失效後恢復正常工作所需的平均統計時間
大用戶量同時使用時系統回響速度:
系統兼容性:是否支持多種主流瀏覽器比如IE,Netscape等,是否支持windows及linux主流作業系統
可擴展性:軟體結構合理,模組化程度高,子系統之間耦合性小,能否方便快捷的擴展新的功能特性
2.4. 技術服務:考察項目的資源數據服務情況,包括服務人員的配置、服務內容是否完備、提供服務的技術方案是否合理高效,是否能夠提供基於網路的信息服務。
2.5. 服務質量:考察項目提供資源數據服務的時間、提供服務時的質量是否能滿足地震行業需要和社會需要,項目使用的方便性如何。如:是否提供高效的信息檢索等信息服務能力等。
2.6. 訪問頻度:考察項目提供資源數據被訪問情況,了解資源數據被科研利用和共享程度。
3. 運行管理:考察項目建設是否按照《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管理方法》的要求進行管理。主要對項目的人員組織、人員到位、經費使用、資源調配、配套到位、多單位間的協調機制、項目建設進度安排、文檔管理等進行多方面考察。項目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是否有利於促進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
3.1. 人員組織:考察項目的人員組織是否根據管理方法的要求進行配置,人員的到位情況,工作內容安排是否合理、充分等。
3.2. 經費使用:考察項目建設的經費使用是否符合預算,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支出,多單位協作項目的經費轉撥是否及時等。
3.3. 資源調配:考察項目必需的工作條件、場所以及科技基礎資源的到位情況等。
3.4. 配套到位:考察項目的承擔單位配套經費是否到位。
3.5. 運行質量:主要依據運行狀態檢測報告、運行月報、用戶代表監督報告和網上評議意見等。
3.6. 進度安排:考察項目建設的進度安排是否合理,執行是否到位。
3.7. 多單位協調機制:多單位協作的項目,考察其是否制定有效的協作機制,相互配合情況,資源數據的整合情況。
3.8. 文檔管理:項目建設管理的階段性文檔是否齊全,內容更新是否及時。
4.共享績效與影響:考查項目建設所取得的成效及產生的影響,主要通過用戶群體的反饋獲得。
表3 共享績效與影響指標表
指標框架體系平台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發展的作用
1.對目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補充與整合作用
2.平台標準及與國內協同和國際接軌程
平台對國家科技創新的作用
1.平台對國家科技計畫實施的支撐程度(973計畫、863計畫、攻關計畫、重大專項等)
2.平台對科技人才培養的支撐程度(中青年科學家及其項目獲得平台服務的情況、人才流動等)
3.平台對科技成果產出的支撐程度(如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的成果、國際領先水平成果、發明專利、技術標準等)
4.平台對科技創新體系的支撐程度(創新條件、創新能力等)
5.平台對科技創新機制的支撐程度(合作研究項目和跨地區項目獲得平台服務的程度、科技管理體制等)
平台對社會進步的作用
1.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如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等)
2.科技發展機會和條件的公平性
3.對社會進步其他方面的作用
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1.對我國科技基礎條件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如對科學儀器產業的作用)
2.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3.對高新技術產品發展的促進作用
4.對經濟發展其它方面的作用
各個具體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階段性/最終績效目標)
l 階段績效目標1的實現程度
l 階段績效目標2的實現程度
用戶滿意度
l 目標用戶中實際用戶的滿意程度
l 目標用戶中潛在用戶的滿意程度
l 非目標用戶中實際用戶的滿意程度
 4. 發展前景:考察項目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和推廣套用現狀。相關的處理機制是否完備、具體的套用推廣情況如何。
4.1. 項目運作:考察項目是否有運作、維護的計畫,運作機制是否合理、合法。
4.2. 推廣套用:考察項目資源數據的套用情況,包括:用戶數、用戶使用資源數據的情況統計分析。可從各分中心的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網站獲取用戶反饋信息。
4.3. 遠景規劃:考察項目資源數據建設是否有切合實際的長期發展規劃,可行性如何。
附3:項目評價詳細指標表
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及分中心項目評價指標表
內容指標得分不足和建議
資源
建設
(A)
資源數量25

資源質量25

領域覆蓋25

資源描述25

小計

系統
建設
(B)
系統設計20

項目硬體環境10

項目軟體環境10

技術服務20

服務質量20

訪問頻度20

小計

運行
管理
(C)
人員組織10

經費使用15

資源調配10

配套到位10

運行質量10

進度安排15

協調機制10

文檔管理20

小計

共享績效與影響(D)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發展的作用20

對國家科技創新的作用20

對社會進步的作用10

對經濟發展的作用20

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10

用戶滿意度20

發展
前景
(E)
運作機制30

推廣套用50

遠景規劃20

小計

總計
A*30%+B*25%+C*20%+D*15%+E*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