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險性分析

地震危險性分析

地震危險性分析是指在未來不同年限下,對工程建設場地可能遭受到的地震影響程度作出科學評價的工作。

地震危險性分析

地震危險性分析是指在未來不同年限下,對工程建設場地可能遭受到的地震影響程度作出科學評價的工作。該項工作實在對工程建設場地所在的地震與地質環境條件進行詳細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場地及周臨地區可能發生的所有地震影響,採取嚴格餓數理統計分析方法,給出在未來不同年限下場地遭遇到不同地震影響程度的機率水平。地震影響程度可以用烈度、加速度峰值、加速度反應譜值、地震動持續時間等來表述。地震危險性分析,是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工作之一。

正文

合理地估計一個地區或建設場地,在今後一定時期里,可能發生不同強烈程度的地震作用和可能導致的不同程度的工程破壞及經濟損失的發生機率,作為抗震防災工程決策的科學依據。

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地震危險性分析以前,抗震設防和地震防災沒有反映地震發生和地震作用的隨機性。近十幾年來,地震危險性分析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如重要建設場地的地震危險性分析和編制一個國家的地震危險性區劃圖。其內容已從地運動參數發生的機率估計,擴展到可能導致工程破壞和各種損失發生的機率估計。從廣義上說,地震危險性分析包含潛在震源識別、地震發生機率、地運動衰減規律、場地條件影響和小區劃、震害預測和抗震防災工程決策等諸方面。

潛在震源識別 識別指定地區或建設場地的鄰近地區內可能發生強烈地震的潛在震源,主要根據地震地質對發震斷層的調查結果,同時也藉助於歷史地震資料和當前地震活動儀器記錄資料的分析。並根據對每個震源的了解程度,給出合理的震源模型。例如,對已知斷層確切位置和長度的震源可模擬為點源;已知斷層主要走向但確切位置不詳的震源可模擬為線源;以及斷層位置和方向都不清楚的震源可模擬為面源。

地震發生機率 對於每一個潛在震源,一般都是從這個地區地震歷史記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確定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不同震級的地震發生的機率分布。同時,把對這個地區從地震地質角度得到的地震活動性的知識運用到分析中,使所得結果更為可靠。對於地震發生的機率模型,一般採用波桑模型,即假定地震的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互相獨立的。目前已有許多新的模型出現。

地運動衰減規律 指定地區或建設場地的地運動,隨潛在震源距離的不同,可能發生地運動強度衰減的規律。不同強度的地運動,可用地震烈度或地面運動參數表達,它們可根據已知潛在震源的不同震級、地震發生機率和震源距離的機率分布求得。影響地震作用強度的因素很多,諸如震源情況、地震波的傳播情況等,因此,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場地條件影響 主要是場地土的地質以及地形地貌對地震作用的影響。考慮場地影響的途徑大體上有兩種:①對場地土進行分類,並對每類場地土給出不同的地運動參數衰減公式。②用解析的方法分析場地土對地震運動的影響。如先求得基岩上的地運動參數,再考慮覆蓋層土的震動反應,從而得到地面上包含場地土影響的地運動參數。

震害預測 在預期的不同強烈程度的地震作用下,對可能導致的各種工程破壞、經濟損失、人員傷亡和其他災害作出合理的估計。地震災害可分為原生災害、次生災害,以及再次生災害。震害預測就是要建立以機率形式給出地震作用同這些地震災害之間的關係,為制訂減輕地震災害計畫提供依據。預測方法分為兩種:①經驗方法。主要通過大量歷史震害資料的分析得出建築物破壞與強度的關係、某類結構倒塌率和地運動反應譜的關係等。②理論方法。主要是將地運動輸入到結構計算模型中計算結構反應,分析這種反應與結構破壞的對應關係。關於經濟損失、人身傷亡數目的預測,都已建立了一定的分析模型。

抗震工程決策 對一個地區或建設場地在已知可能遭遇的地震作用或破壞、損失發生的機率的情況下,從安全經濟的角度出發,對工程結構設防標準、防震措施選擇最優方案。

配圖

地震地帶地震地帶

拓展

有關書籍圖書

《危險性分析研究》

作者:高玉峰

日期:2007-05-01

出版:科學出版社

精裝:精裝

開本:16

版次:1

頁數:ISBN:703018895

市場價格:35.00

《地震危險性分析研究》地震危險性分析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