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場長期變化

地磁場長期變化

地磁場長期變化(secular variation of geomagnetic field)是指地磁場各種要素年均值的逐年變化。

地磁場長期變化

地磁場長期變化(secularvariationofgeomagneticfield)是指地磁場各種要素年均值的逐年變化。許多地磁台上各地磁要素的年均值均有緩慢而明顯的逐年變化。這些要素不僅數值有變化,而且方向也有變化。這種情況反映出地磁場的長期變化不是個別台站的現象,而是全球性的。它既包含了偶極磁場的變化,也包含了非偶極磁場的變化,其起源主要在地球內部。其中非偶極磁場的變化是長期變化的主要部分。

正文

地磁場長期變化地球基本磁場在長時期內所發生的緩慢變化。

現象

地磁場具有長期變化,是英國吉利布蘭(Gel-librand)於1634年從英國倫敦磁偏角變化中發現並首先提出的,後來世界許多地方也先後發現了地磁場的長期變化。地磁場長期變化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從中國佘山地磁台各個地磁要素年均值極大值極小值之間相隔的時間(圖1)
中國圖1

可以看出,地磁場強度的長期變化約具有60年左右的周期。

dew圖2

從英國倫敦地磁場方向的長期變化(圖2)中可以看出,地磁場方向的長期變化約具有500~600年左右的周期。一般在較短時期(十幾年或幾十年)內,各個地磁要素的長期變化常表現為單向的遞增或遞減。利用長期的地磁資料進行頻譜分析,以及考古地磁學(見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地磁場的長期變化可能具有 22年、50~70年、120年、180年、500~600年、1000年和 7000~8000年等周期。

全球性分布

繪製各地磁要素的世界等變線圖,是表示各地磁要素長期變化全球性分布的常用方法。等變線就是畫在地圖上的某年世界各地某個地磁要素年變率相等的等值線。某地某個地磁要素的年變率就是這個地磁要素年平均值的逐年變化,其單位分別為納特/年和〔角〕分/年。在地磁台上,利用相鄰兩年的年均值之差可求出這兩年內的年變率,或者利用某兩年的年均值之差除以兩者相隔的年數,可以求出這幾年的平均年變率。全球地磁台站的數目是有限的,不能直接用觀測數據來表示全球地磁場長期變化的區域性分布特徵,因此,通常在地面上建立許多地磁測點,一般每隔 5年左右在這些測點上重複進行一次地磁測量。在這些地磁測點上,利用相隔幾年某兩個日期的地磁觀測值之差,除以由相隔的天數所換算的年數,也可以求出相應的平均年變率。把某年各個地磁台站和各個地磁測點的某個地磁要素的平均年變率標註在地圖上,並且畫出一系列的等值線,這種年變率等值線圖就稱為某年世界某地地磁要素等變線圖或長期變化圖。世界地磁場等變線圖一般每隔 5年繪製一次。第一張即1942.5(即1942年7月1日零點起算)年世界地磁場等變線圖是維斯廷(E.H. Vestine)於1947年繪製的。

等變線圖

世界地磁場等變線圖可把一個時期的地磁場長期變化的全球性分布特徵清楚地顯示出來(圖3)。

1975.0年世界地磁場垂直強度等變線圖1975.0年世界地磁場垂直強度等變線圖

等變線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等變線圍繞著幾個中心分布,地面被劃分為幾個區域,其長期變化值有的為正,有的為負。這些中心稱為地磁場長期變化中心或焦點。各個地磁要素的等變線圖是不同的,不過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關係。不同年代的各地磁要素的等變線圖均會發生一些變化,不僅等變線的形狀、各個地點(包括長期變化中心)的年變率都發生變化,而且長期變化中心的數目和位置也發生一些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是,某些長期變化中心的位置在一定時期之後或多或少地向西移動。這種現象稱為地磁場長期變化的西向漂移。不同年代、不同地磁要素的各個長期變化中心的西向漂移速度均不相同。平均起來,地磁場長期變化的西向漂移速度約為每年0.3°。

基本特徵

根據地磁場高斯理論,可以利用高斯係數把地磁場分解為偶極子磁場和非偶極子磁場兩個部分。由於地磁場存在著長期變化,不同年代的高斯係數具有不同的數值。因此,利用不同年代的高斯係數可以研究偶極子磁場和非偶極子磁場的長期變化。研究結果表明,對於近代地磁場,偶極子磁場的長期變化主要表現為偶極子的磁矩約以每年減小0.05%的速率衰減(圖4),

地偶磁極矩的變化地偶磁極矩的變化

偶極子的磁極位置每年約以0.05°的速度沿緯度圈向西移動;非偶極子磁場的長期變化主要表現為每年約以0.2°的速度沿緯度圈向西漂移,同時每年約以10納特量級的速率增強或減弱。因此,偶極子磁矩的衰減和非偶極子磁場的西向漂移成為近代地磁場長期變化的兩個基本特徵。

偶極子磁矩的衰減

表1表1

表1中為不同作者求出的近百餘年來不同年代的偶極子磁場的高斯係數 g、g姌和h姌,以及由此求出的偶極子磁矩M 和地磁北極的地理位置θ、λ。其中θ是余緯度,也稱極角;λ是經度,也稱方位角。從表中可以看出,近百年來偶極子磁矩是逐漸衰減的。這種衰減是直線性的,衰減速率約為每年減少0.05%。按此速率衰減下去,2000年以後地球磁矩將變為零。但是,考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地球磁矩可能具有周期性變化,不可能永遠單調地衰減下去。過去4000年期間地球磁矩的變化顯示出周期性(圖5),2000年前地球磁矩是逐漸增加的。

地球磁矩在過去4000年期間的變化地球磁矩在過去4000年期間的變化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近百年來偶極子的極角基本保持不變,而偶極子的方位角λ卻逐漸向西移動,西移速度約為每年0.05°。不過,關於偶極子方位角是否確有西移的問題,目前尚有爭議。

非偶極子磁場的西向漂移

1693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E.Halley)首先發現地磁場的分布圖像緩慢地向西移動。20世紀,尤其是50年代以來,對地磁場西向漂移進行系統研究的結果表明,西向漂移主要是非偶極子磁場的特徵,並且非偶極子磁場的西向漂移是相當複雜的地磁現象。首先,各個地區的非偶極子磁場的西向漂移速度不一,有的漂移較快,有的漂移較慢,有的甚至不漂移。例如非洲磁導常漂移最快,而北美洲磁異常基本不漂移。其次,不同年代非偶極子磁場的西向漂移速度也不一致。西向漂移速度約為每年0.2°,只是一種平均結果。為了解釋西向漂移速度的分散性,日本行武毅等人把非偶極子磁場分為兩類:一類稱為漂移磁場,磁場強度不變,而具有穩定的西向漂移;另一類稱為停滯磁場,磁場強度和位置都是穩定的。由於這兩類磁場疊加的結果,才把某些地區的西向漂移的規律性掩蓋了。關於非偶極子磁場的西向漂移問題目前也有爭議,有些人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原因不僅在於西向漂移速度的分散性,而且在於某些地區出現相反的東向漂移。

當前結論

目前認為,非偶極子磁場的場源是由地球的液態外核邊界的湍流所產生的自激發電機效應,而液態外核又因其內部的對流使其產生差速轉動,結果導致外核的角速度比地幔的角速度低,因此,非偶極子磁場的場源相對於地幔必然向西移動,這就是非偶極子磁場產生西向漂移的原因(見地磁場起源)。

配圖

相關連線

地磁場變化嗎,它變化會有什麼影響

地球的磁場在不斷發生變化,其變化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不同地方的磁場方向和強度均以不同的方式發生變化。很難說清楚地球的磁場作為一個整體是如何變化的。

由於地球磁場的複雜性,要預計它在遙遠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是不可能的。地球物理學家們利用分布在世界許多地方的磁場觀測點收集的數據,通過數學模型分析出磁場將如何變化。但是這些模型必須根據各個觀測點收集的新數據隨時加以修改。儘管地質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磁逆轉,上一次磁逆轉大約發生在70萬年以前,但是要預測何時將發生下一次磁逆轉是不可能的。在過去的兩億年中,大約每隔50萬年發生一次磁逆轉,但是每次的方式都不同。一個世紀以來,地球上多數地區的磁力普遍減弱了10%左右。誰也無法肯定這種減弱屬於一種波動或是最終將導致磁逆轉。以往發生的每次磁逆轉持續的時間大約為1萬年。在每次發生磁逆轉之前,地球的磁場會在短時間裡完全消失。

地球的磁場形成一道屏障,使宇宙射線集中到地球的南北兩個磁極。如果沒有磁場保護,宇宙射線就會以非常密集的形式轟擊整個地球,從而給各種生物帶來危害。

地磁場變化規律性研究

聯繫單位: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完成單位: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關鍵字語:地震觀測規律地磁場地磁變化
所屬類別:P318.21P315.7
內容摘要:對地磁基本場及其變化規律的研究:在修改Yukutake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人新的地磁場模型
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地磁長期變化場亦存在固定和漂移兩部分
用新模型成功地解釋了東亞磁異常的興起和太平洋中部異常的衰減與消失的全過程,證明了太平洋中部非偶極子場異常微弱只是暫時現象
用新模型成功地分析了1970年長期變jerk的源場性質,和出jerk來自地核磁場短波成份的擾動的結論
對地球不同的物理場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多方面研究:關於地磁場與地球引力場的關係:指出了Hide,Malin等的片面性和結論的不正確,在國際上首次得到“只有引力場中對流體靜力均衡狀態的偏離部分才與非偶極子成場顯著相關”的結論
核幔電磁耦合和ChandlerWobble:在國際上首次直接計算耦合力矩的緯向分量來估計對激發ChandlerWobble的貢獻大小,計算出維持Wobble所需的力矩約為6.7×1020N.m,而耦合所能提供給晃動的力矩比它小4個量級,得到結論:該幔電磁耦合不是ChandlerWobble的激發或阻尼的主要原因
對變化磁場的研究:引進非線性方法對磁暴的資料地行了研究,地磁資料存在吸引子,磁暴主相的吸引子維數較大,首次提出:分數維與k指數結合可能比單獨用k指數來描述擾動程度來得更好
對中低緯地區受極區電流(Dp1,Dp2)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認為中國台站資料受其影響在磁暴期間較明顯
VGP方法的套用:利用古地磁中的計算虛地磁極的方法對全球檯站資料進行了研究,由此得到用角分量研究長期變的較簡便的方法
結果在第二次西太平洋地球物理會議(香港)上宣讀過,受到同行的關注
評審意見:該項研究是作者多年來集地磁場變化的理論研究,地磁資料的分析研究於一體的一項系列性研究成果
研究內容多為基礎性研究,該項研究創新點較多,包括建立新的地磁場模型,並用以解釋和分析長期變的源場性質
探索地磁場與地球引力場等關係,以及在對地磁的變化磁場的成因與規律方面的研究都比前人的相應研究有所深入和推進
該項研究工作難度大,結論有獨到之處,其成果具國內外先進水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