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爪

地球之爪

“地球之爪”(Aardonyx)是一種出土於自由州省北部斯皮奧山的恐龍化石,意指斯皮奧山上那些嵌有化石的水泥狀岩石。2009年11月11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宣布,他們在南非自由州省發現的恐龍化石新品種或許能為這條進化鏈補上關鍵一環。

基本信息

發現

“地球之爪”成為恐龍從“兩腿”進化到“四腿”的例證“地球之爪”成為恐龍從“兩腿”進化到“四腿”的例證

斯皮奧山南非出產恐龍化石最多的地區之一。

南非金山大學貝納德・普里塞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亞當・耶茨承認,他起初並不重視這項發掘工作,因為那裡出土的幾乎全是大椎龍化石,在南非一點兒不罕見。耶茨於是讓自己指導的研究生馬克·布萊克比爾德負責現場挖掘工作,以研究大椎龍滅絕的原因。

不過,布萊克比爾德和一些志願參與挖掘工作的學生第一天就發現一塊大型骨化石。相比大椎龍,這塊頭骨化石實在有些大。在發掘工作頭幾天,耶茨當時就清楚地察覺出,那是一種新的恐龍。

最後,耶茨帶領的團隊在這塊長約6米、寬不足3米的區域內挖出大約300塊骨化石。當他們發現可以把這些骨化石成功復原為比較完整的骨架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命名

由於這種恐龍化石出土於自由州省北部斯皮奧山。研究團隊負責人耶茨把這一新品種取名為“Aardonyx”,意為“地球之爪”,指斯皮奧山上那些嵌有化石的水泥狀岩石。耶茨等人在這些化石中一共發現三個新品種,“地球之爪”只是初步研究成果。

研究

研究人員展示“地球之爪”化石研究人員展示“地球之爪”化石

耶茨介紹說,這種新發現的恐龍屬於食草類恐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距今將近1.95億年。

特徵

研究人員從化石中整理出兩副“地球之爪”骨架。這兩頭恐龍均未成年,其中較大一頭年齡7歲左右,體長約7米,站立時高近6米。耶茨估計,成年“地球之爪”體重半噸,體長可能達到15米。

研究團隊成員、美國西伊利諾伊大學古生物學家馬修・博南說,“地球之爪”生活時期,陸地由體型較小的原蜥腳類恐龍統治,“地球之爪”與它們有許多共同點,特別是靠兩條下肢行走,但它也能夠四肢全部著地行走。四條腿行走,是後來出現的蜥腳類恐龍顯著特點。蜥腳類恐龍頸長,腿粗如樹,尾巴細長如鞭,是恐龍時代陸地上最大脊椎類動物,如雷龍,體長可達30米

分析

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之爪”可以作為恐龍從“兩腿”進化到“四腿”的例證。他們假設,斯皮奧山在侏羅紀早期枝繁葉茂,是一片大沙漠中的綠洲,吸引各種不同種類恐龍前來覓食。

博南形容說,“地球之爪”行動笨拙,頭部小,腹胸寬,以海量樹葉為食,就像雷龍一樣。由於斯皮奧山植被茂密、樹葉豐富,它們可以吃得更多,體型因此變大,但由於它們過於大腹便便,僅靠兩條下肢難以保持平衡,不得不加上兩條較小的上肢,最後,上肢逐漸進化成前腿。而四腿行走使動物能夠承受自身更多體重,而且抵禦擁有鋒牙利齒的食肉動物時,龐大體型經常是它們唯一的優勢。

耶茨等人估計,“地球之爪”等一批恐龍最後死於一場嚴重乾旱。耶茨本人並不太喜歡用“遺失環節”一詞評價他們這項發現,因為生物進化並非單純按線形順序展開。但他說,這一說法的確至少能體現他們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

評價

1)南非研究人員耶茨認為:“‘地球之爪’堪稱雷龍這些龐然大物共同祖先的近親,之前沒有人發現這種恐龍,它在恐龍‘家譜’中的位置非常有意義”。

2)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保羅·巴雷特說:“發現‘地球之爪’能幫助我們彌補在蜥腳類恐龍進化史上的一條知識鴻溝,說明一種兩腿類動物是如何開始擁有四腿類動物生活所必需的特點。”

3)古生物學家博南說:“這項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地球之爪”是一種過渡性動物……它為我們觀察這些巨型生物(蜥腳類恐龍)早期進化狀態打開一扇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