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於菟

土族於菟

土族於菟流傳於我國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村,是當地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形態,固定於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舉行。土族於菟舞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2005年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基本信息

土族於菟土族於菟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舞蹈
地區:青海
編號:Ⅲ—40
申報地區或單位:青海省同仁縣

簡介

土族於菟流傳於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村,是當地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形態,於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舉行,包含念平安經、人神共娛、祛疫逐邪等儀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稱謂。儀式開始時,名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繪上圖案沿村進行表演,挨家挨戶跳舞。土族於菟舞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關於“於菟”習俗的歷史淵源,有楚風說、羌俗說、本教儀式說等多種觀點,民間也有多種說法。歷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動曾在隆務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傳,現僅在年都乎村傳承沿襲,且已處於瀕危狀態。保護“於菟”對展示土族傳統文化的原創性和豐富性,增強土族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覺具有較大意義。

土族於菟土族於菟

起源探索

史料記載

"於菟"是一古詞,早在《左傳·宣公四年》中記載:楚人為乳谷,謂虎於菟。《辭源》中解釋:今湖北省雲夢縣址古稱於菟。與這一稱謂有關的故事中講述,楚國著名的政治家令尹子文是個私生子,被丟棄在雲夢澤這一地方,被一隻母虎撫育長大,因而,這地方被稱為於菟。土族至今仍保留"於菟"這一對老虎的別稱以及驅"於菟"的習俗,是土族儺舞與巴楚文化間有關聯的一個現實佐證。關於虎的崇拜,還有許多民族文化間的關聯,如彝族崇黑虎,而彝族的先民與氐羌有著密切的聯繫。土族的先民中也與氐羌有融合之處,土族所處地也屬於古羌人地區。

巫風遺留

都乎村流傳的"於菟"舞應為春秋時期的楚文化遺存。此說除從名稱斷定外,還可以從楚國盛行巫風來考證。《漢書·地理志下》載: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由此可見楚國巫風之盛,較同期其他各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先祖用來祭山神祛妖求吉的"於菟"舞,從現代形式和內容都含有楚國楚風的緒餘。梁代江陵人宗懍編撰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楚人逢年節有"門畫與虎"避邪之習俗,此說雖不能完全說明楚人有無崇虎之情,但可以說明有以虎作為鎮妖獸是一可信的證據。

歷史變遷

"於菟"雖是屬於楚風古舞,是楚人信巫崇虎的遺蹟,那么怎么會流傳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一山村呢?有以下幾個階段的歷史變遷可做依據。其一,從歷史上看,同仁地區在古代為邊關要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書載,自秦漢以來,多有軍隊戍邊屯田。其二,明初又有江南移民移居此地,這在五十年代末在年都乎村發掘大明時期的文物王廷義石碑就可作證。(考古專家認定王廷義為大明時戍邊屯田的有一定官職的人物)其三,據傳說,禹王治水曾率部到河州(今甘肅臨夏)循化、同仁等地區巡察水情。綜合上述情況, "於菟"舞是隨歷史的變遷從江南楚地或楚人後裔巴人住地流傳而來,在村民祭山神習俗中,由巫覡傳承沿襲保留至今。是楚風舞蹈的活化石,也是楚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風格獨特

土族於菟土族於菟

於菟(wutu )系古漢語,意為老虎。在青海省同仁縣熱貢地區,當地人認為,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日為"黑日",這時妖魔鬼怪紛紛出來作亂,所以要舉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動,跳於菟也就是模仿老虎的動作,依此來驅逐妖魔,保佑太平。

在舉行跳於菟的前夜,當地民眾還要進行"邦祭"的活動。首先是請神,在天亮時分,把二郎神的轎子從二郎神的廟裡請到要舉行邦祭的人家裡,在拉瓦(即法師)的帶領下進行祭祀,在祭祀的過程中,由拉瓦挑選表演於菟的人員。祭祀結束後,青年男女就可以自由地唱起拉伊,談情說愛,而長輩們則需要迴避。 第二天下午,選定的八名男子來到二郎神廟,脫去上衣,挽起褲腿,用墨汁或者鍋灰在全身包括臉上繪上虎豹的斑紋,並用法師施過咒的白紙條把頭髮紮成發怒狀,恰似猛虎狂怒的情形。然後在頭戴佛冠、手執單面羊皮鼓的拉瓦的主持下,祭拜二郎神,以求得到真神法力。接著,八名於菟握持用經文裹定的木棍,到廟前的廣場,圍繞桑台,伴著鑼鼓聲有節奏地跳起古樸的"於菟"舞。在表演快要結束的時候,有人在村口鳴槍,當於菟們聽到槍響後,便氣勢洶洶地衝出神廟,直撲村中。其時法師引路,村民尾隨。八隻於菟中,兩隻為大虎,六隻為小虎。兩隻大虎伴著法師的鑼鼓,只在街中巡望震懾,其職責是防止妖魔從各家各戶中悄然逃循。此前各家各戶供桌上已經準備好了饃饃、果品及酒肉等,等著那些於菟前來享用。在進入人家以後,於菟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搜尋食物,並將這些食物銜於嘴中,搖頭擺尾,做老虎吞食狀。於菟們從人家翻越出來後,匯聚在村裡的巷道口,村民們將準備好的中間有孔的饃饃穿在於菟們手持的棍子上,於菟們聚齊後,邊舞邊走出村莊。這時候,人們鳴槍,巫師再次頌經,驅趕於菟。扮演於菟者在逃竄到河邊以後,砸開河面上的冰,然後用水洗去身上的虎豹花紋。在回來的路上,人們燃起一堆火,讓他們從火上跨過去,表示這時候妖魔邪惡已經除去。"於菟"的舞蹈語彙與節奏相對單一,"墊步吸腿跳"是整個舞蹈的主幹動作,因舞者雙手持約兩米長的樹棍,所以上身及手勢動作較為簡單。腿部動作的跳躍幅度與動勢,也隨其舞蹈情緒的發展、變化相適應。從"於菟"的舞蹈形態來看,它是一種原始擬獸舞在當代土族民俗活動中的形態表現。擬獸舞與原始人的狩獵生活緊密相連,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見、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值得指出的是,年都乎土族的"於菟"舞則完全失去了狩獵生活的那種功能,成為當地民間祭祀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它的全部意義是"驅魔逐邪,祈求平安",它是原始人萬物有靈的宗教文化觀念在民間藝術中的遺存。

珍視遺產

中國巫文化的起源與史前社會的圖騰制有關,在中國的古文獻中有很多關於儺文化的記載。在當今同仁熱貢地區,保存著的"於菟舞",是古老儺文化的載體。這一由宗教與藝術相結合,娛神與娛人相結合的古樸、原始、獨特的舞蹈儀式,一直在民間傳承,成為土族儺文化的"活化石"。這為進一步研究古代巫術舞蹈的形成發展,審美特徵以及在各民族之間的橫向交流,探索當代民族舞蹈的變異性、多樣性、融合性,又提供了一個豐富而生動的實例。 歷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動曾在隆務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傳,現僅在年都乎村傳承沿襲,且已處於瀕危狀態。保護"於菟"對展示土族傳統文化的原創性和豐富性,增強土族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覺具有較大意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