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廣東話

土廣東話

土廣東話,最初稱“廣東話”,是指四川、重慶一帶的客家語方言。這種方言源於明清之際閩粵客家語,並受四川官話影響,能與祖籍所在處的現代閩粵客家語基本相通。土廣東話儘管在四川地區分布較廣,但是分布過於分散,長期處於弱勢狀態,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萎縮。

簡介

土廣東話,是指四川重慶一帶的客家語方言。該稱謂源於“廣東話”稱謂。在蜀客家人習慣以“廣東人”自居,原因是四川一帶客家人多來自廣東(來自福建汀州一帶的由於語言相近大多也接受這個稱謂)。後來為了區分“廣府人”(或者當代世居廣東的人群),逐漸被冠以“土”前綴,形成“土廣東人”,“土廣東話”由此而來。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土廣東人亦開始接受“客家話”這個稱謂。
由於處於分散分布的狀態,在劃分上,土廣東話一般不歸屬於客家語八片。祖籍廣東粵東地區的人群所操口音接近粵台片,祖籍廣東粵北地區的接近粵北片,祖籍福建汀州的則接近汀州片。

歷史

明末清初的戰亂給四川帶來了巨大災難,兵禍與饑荒使得當時的四川人口大減。為了恢復四川的人口和生產秩序,從順治年間(公元1643年-1661年)開始,清政府從湖廣地區(即湖南湖北等地)及周邊地區(含江西、廣東及福建)招募農民前往四川墾荒,即為“湖廣填四川”。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為生活所迫的客家先民,遷徙到四川發展。來自廣東、福建的移民並不占多數,與他們同去的“祖宗言”(即客家話)從一開始就處於弱勢地位。客家人遷徙到四川以後,更是分散到四川各地(含重慶)。本著“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祖訓,他們的語言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在自身發展和其他周邊語言等各方面影響下,逐漸形成四川特有的“土廣東話”。

特徵

語音

土廣東話的基本特徵與其他客家語方言一致,也保持了較多的中古漢語的特徵。以成都東效土廣東話為例,二讀作ni,四念作xi,稱呼孩子為nai zi,這反映了中古語音“娘日二母歸泥”,“精組字不與知組相混”的規律。與其他地區的客家語方言類似,土廣東話沒有撮口呼(即ü,IPA/j/),例如魚讀作yi,這也符合中古語音。

辭彙

在構詞方面,在稱謂上加詞綴“阿”,比如稱媽媽為阿咪,父親為阿爺,小兒子為阿么子,姐姐為阿姊。在名物詞方面,土廣東話中,稱鍋(一般用於炒菜的)為鑊,稱衣服為衫褲,稱大腿為大髀。這表明,土廣東話不僅語音上保留較多中古漢語特徵,辭彙方面也一樣保留。

內部差異

四川各地的土廣東話能夠交流,溝通度較高。就截至2007年掌握的情況看,東山(洛帶)口音與隆昌口音、西昌口音比較接近,與儀隴口音的差別則較大。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不同地方的土廣東話人群之間雖然能夠不同程度地交流,但各地的口音都帶上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口音的差別一方面來自祖籍地,另一方面來自世代接觸的其他方言的影響。

分布

有學者經過調查,發現有土廣東話分布的區域較廣。比較集中的區域有:成都市東郊、內江地區的隆昌威遠、川北的儀隴、川西南的西昌;可以說,四川地區(含重慶)有近一半的地區分布有“廣東人”及土廣東話。據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發表文章,四川省(含重慶)客家人口有150萬左右(另有台灣學者估計為250 萬人),但沒有指明當中能使用土廣東話的人口。

現狀

在二十世紀中葉開始,土廣東話在四川地區迅速萎縮。原本分布於農業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土廣東話逐漸為經濟發達城鎮地區的主流話語(國語、四川官話)覆蓋。土廣東話已經退出出社會的主流話語平台(甚至可能在主流語音普及(推廣國語)背景成為即將消逝的語音遺存);與此同時,它在特定的社會聚居區域長期傳承,其以話語語音為表征的文化內涵具有典型的亞文化形態。

代表人物

在操土廣東話的四川人當中,朱德是最具代表的。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提到:“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1983年,有學者到朱德故居作方言調查,發現當地仍使用土廣東話。
除此之外,還有出於成都洛帶鎮的天文學家陳子華等,也曾有過不小影響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