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原貌圖

《圓明園原貌圖》是金勛參照其1942年繪製的《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總平面圖》創作的,由學苑出版社於2005年10月1日出版。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它薈集了幾乎是超人類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是世界奇蹟。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圓明園原貌圖

作者金勛

ISBN:10位[7507726061] 13位[9787507726060]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1

定價:¥20.00 元

內容提要

圓明園原貌圖》參照金勛1924年繪製的《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總平面圖》而作。金勛原圖是圓明園被毀後第一張全面展現圓明三園盛世景觀的大型復原圖。金勛的祖輩曾參與圓明園、長春園營造工程,他早年曾進入被焚毀的圓明三園內實地考察過,圖中所反映的內容根據他所掌握的許多第一手材料而繪製,猶顯珍貴。

編輯推薦

在地球上某個地方,曾有一個世界奇蹟,它的名字叫圓明園。

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它薈集了幾乎是超人類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圓明園不但是一個絕無僅有、舉世無雙的傑作,而且堪稱夢幻藝術的最高典範。……你可以去想像一個你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仙境般的建築,那就是圓明園。……這是一個以宮殿、廟宇形式表現出的充滿人類神奇幻想的、奪目耀眼的寶庫。這就是圓明園。

世界上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有個圓明園。……人們常說,希臘有巴特農,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競技場,巴黎有巴黎聖母院、東方有圓明園。儘管有人不曾見過它,但都夢想著它。它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傑作。

這個奇蹟現已不復存在。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一個搶掠,一個放火。……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的圓明園。……這是就文明人對野蠻人的所作所為。在歷史面前,這個強盜分別叫做法蘭西和英格蘭。

作者簡介

金勛(1883-1976)出生於海淀成府村的一個營造世家。他曾繪製、整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樣式雷的文獻;編輯整理出版了《圓明園四園詳細名錄》;所著《成府村志》是介紹圓明園及周遍各景點歷史變遷的一本重要著作。他還繪製了圓明三園100多處景區及暢春園、西花園、熙春園、春熙院和周遍諸多王公貝勒私家花園的平面圖。另外,劉郭楨著《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和法國人亞樂園著《十八世紀耶穌會士所做圓明園工程考》時都得到了金勛的幫助。

創作過程

《圓明園原貌圖》背後發生的故事

圓明園,一個讓無數國人魂牽夢繞,卻在想起時又不免心中一痛的名字。它早已不僅僅是一座今人不得相見的皇家園林,而是讓我們身為中國人必須銘記在心的“驕傲”和“恥辱”。

當年圓明園的原貌到底什麼樣?恐怕早已無人能準確、細緻的說清。從現存的各種資料中,我們依稀可以想像出那“世界園林之王”的美景,也會常常浮現出它被搶掠焚燒時的慘景。

為了讓這“萬園之王”的原貌不再停留在想像中,讓普通大眾能夠有機會擁有這一份歷史記憶和文化印記,學苑出版社大海摸貝般的從8年前開始乾起了一項工作量巨大的活兒,那就是通過對浩如煙海的資料進行蒐集、整理、研究,從而繪製出一幅儘量真實再現圓明園原貌的圖畫

圓明園原貌圖

正大光明遺址。據學苑出版社出版的《三山五園舊影》。

圓明園早已燒毀,繪製這幅《圓明園原貌圖》的依據何在?

電腦繪製?手工繪製??西洋畫法???中國畫法????效果大不相同!何取和舍?

當《圓明園原貌圖》歷經寒暑繪製完成後,又突然發生了怎樣的意外故事?

歷時五年的資料搜尋和研究

與學苑出版社那時正在進行中的《城市記憶·老地圖》繪圖系列相比,《圓明園原貌圖》的繪製難度極大。如當時已出版的《十三陵手繪圖》,繪製中的《頤和園手繪圖》,以及將要繪製的《故宮手繪圖》、《天壇手繪圖》、《北海景山手繪圖》、《什剎海手繪圖》等,這些景點眼前基本完整,裡邊的景物也都基本還在,而圓明園的建築、園林早已不復存在。這也恰好凸現了再現圓明園原貌的意義和價值。學苑出版社20年來已經形成了以記錄與搶救中華優秀文化遺產為主旨的民間文化、文史典籍、傳統醫藥學圖書出版特色。因此,當《圓明園原貌圖》的幾位編輯將選題報告交到社領導手中之後,很快就獲得了批准。

圓明園原貌圖

20世紀20年代初的觀水法之石屏風。據學苑出版社出版的《三山五園舊影》。

繪製《圓明園原貌圖》這五年時間裡,幾位編輯的雙休日基本算是“犧牲”了,他們每天就像著了魔似的瘋狂蒐集有關圓明園的一切,不管是文字、繪畫、版畫還是詩詞,也不管這些資料是單獨成冊、還是刊載在報紙、雜誌、網頁上,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所有能提供一絲參考線索的資料都要拿到,哪怕其中只有一句可用的話。這其中,給他們幫助最大的是那些描述相對準確的文字記錄,他們也就以此為基準開始了這項艱巨的工作。

這期間,他們的其他選題也在進行著,但似乎沒有一個選題能讓他們傾注如此之高的熱情。當《圓明園原貌圖》繪製完成之後,他們再次清點了一下手頭收集的各種資料,包括《圓明園四十景圖、乾隆四十景詩詞》等清代文獻、《中國古代風景園林圖繪》、《清殿版畫彙刊》等古籍影印件、《三山五園舊影》等數百張老照片、《長春園西洋樓銅版畫》等外國人的繪圖作品等等……最終數字是83冊、總計96萬字。

電腦?手繪??西洋畫法???中國畫法????

大量的資料匯集起來了,圓明園原貌也越來越清晰的展現出來。這期間,出版社專門訪問了30餘位建築、歷史、美術等方面的著名專家、學者,從他們那裡獲得了大量的一手信息。

當這些海量資料終於具備了勾勒出圓明園原貌的條件時,又有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面前,那就是繪製方法的選擇。

電腦繪製,時間節省,景物的位置和比例相對更精確,但缺乏真實的美感和人文氣息。

手工繪製,時間很長,景物的位置和比例肯定不如電腦繪製精準,但有一種無法複製的藝術美感。

圓明園原貌圖

大水法、遠瀛觀(庚子事件後拍攝)。據學苑出版社出版的《三山五園舊影》。

大家最終達成一致——選擇手工繪製此圖。新的問題接踵而至,要選擇什麼樣的畫法呢?是參照畫過中國園林題材的義大利人郎世寧、法國人王致誠、波希米亞人艾啟蒙和義大利人安德義的西洋畫法,還是中國傳統工筆重彩加寫意畫法?

幾經討論、試畫、比較,他們決定採用中國傳統畫法繪製。

《圓明園原貌圖》重在“復原”,而不是揉進想像成分的藝術創作。所收集的不少繪圖資料中的圓明園景色,均添加了相當多的個人藝術創作成分,比如亭台樓閣的位置、園中水系的走向、花草樹木的品種、分布等等,均與文獻記述不盡相符。此次《圓明園原貌圖》的繪製,就要對古籍文獻中有差別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文字記述進行辨析、校正……竭盡所能的呈現給大眾一個完整、清晰、真實的圓明園原貌。

於是,史料中的文字、木刻版畫中的線條,一點一點地勾勒、構造出了昔日圓明園中的宮殿、湖泊、山嶺、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的骨架,根據史料調配出的色彩,把園林暈染活了,最終一幅栩栩如生的《圓明園原貌圖》展現在我們面前。

圓明園原貌圖

此為圓明園福海周圍的原貌,可以看到當初的建築規模。據《圓明園原貌圖》局部。

這期間,他們先後從幾位專業研究圓明園的學者處得知,民國年間曾經有一位金勛老人在廢墟的斷垣殘柱中苦苦摸索,搜尋當年園子盛景的痕跡,繪製過一幅《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總平面圖》,不少資料圖的注釋上也都不約而同的提到曾經參考過這幅圖。可是除了這幾位學者,幾乎沒有人知道金勛老人,這幅圖也早已不知所蹤。據聞,金勛老人的兒女大多已經過世,他們居住的成府村改造,其他後人早已遍尋不獲。難得有這樣一位“非著名”的平凡老人也如此專注於圓明園原貌的研究工作,且不論此圖到底樣式如何,就說這位老人以個人之力做此項工作的決心,這與出版社所作的工作和理念不是正相符合嗎?幾位編輯不免心生相惜之感。出於讓更多讀者朋友知曉曾經有這么一位老者的壯舉的想法,讓這種發掘、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能夠傳承下去,他們在《圓明園原貌圖》上標上了“原圖繪製金勛”。盼望著金勛老人的後人他日見到此圖後能夠與出版社聯繫,以便進一步深入介紹這位並不廣為人知的老先生。

當他們為這個項目傾盡心力的時候,卻不知這其中潛藏著一座巨大的暗礁,正“準備”將他們的心血和夢想一舉撞碎……

晴天霹靂突發的變故讓人始料未及

2005年11月,《圓明園原貌圖》繪製完成,因在分析、比照了大量史料和古畫素材的基礎上繪製,被評論家譽為“如果說有哪幅圖能讓你站在廢墟瓦礫上,眼前仍能浮現出昔日圓明園如夢似幻的美景,那就是這幅圖了”。

時光荏苒,適逢此圖出版三年之後的2008年11月。一個讓所有曾參與此圖繪製工作的人頗感意外和尷尬的事情發生了:有八位自稱金勛的孫輩、曾孫輩的後人,以“《圓明園原貌圖》改動了《圓明園復舊圖》中的景點名稱,破壞了作品的完整性為由,將學苑出版社以及銷售方新華書店王府井書店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權、賠禮道歉並賠償其損失總計121萬多元”。

這之後,便是讓出版社哭笑不得的無窮無盡的記者訪問。而記者問的問題恰恰是出版社想知道的,那就是這從未聽說也未曾謀面的《圓明園復舊圖》在哪兒?據金勛孫輩、曾孫輩後人的代理人講,原來這幅圖並未在任何人手中,而是存於國家圖書館。再細一問,原來此圖長3米3,寬2米7,堪稱一幅巨圖。接著的問題自然而然就來了,這一面牆都展不開的巨圖怎么就會和鋪開不到一平米的《圓明園原貌圖》搭上“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呢?何種超高科技的技術手段才能在如此“縮水”的情況下卻還不失真?這樣大的一幅圖,又是怎么才能夠在不公開展示的情況下從國家圖書館高清晰的複製下來,然後“修改”成《圓明園原貌圖》呢?至於那不知何處而來的121萬天價索賠額,則更讓人一頭霧水了。

也許,是因為金勛老人繪製的《圓明園復舊圖》恰巧也採用了中國傳統畫法?也許,是因為金勛老人當時能夠掌握的繪畫技藝和他以個人之力蒐集資料的條件,很難接觸到大量的歷史文獻和資料,更別提用西洋畫法了,加上圓明園畢竟是作為“實景”實打實的存在過,園區輪廓、形狀、景點名稱不是天馬行空想像得出來的創作,於是兩圖不可避免的巧合,讓人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聯繫”和“聯想”。

如今,這一事情已經進入了法律程式,其中的糾葛自有公斷。不知這《圓明園原貌圖》還能否為大眾所見?而對於學苑出版社來說,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和弘揚工作,則是一刻不能停止的,只要有一顆為中華文化而跳動的“勇敢的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干擾和障礙,最終都能解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