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師專業標準

國小教師專業標準

國小教師是履行國小教育教學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培養與培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專業標準》是國家對合格國小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國小教師實施教育教學行為的基本規範,是引領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國小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

基本信息

介紹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發“關於印發《幼稚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國小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師(2012)1號)。為促進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國小教師隊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特制定《國小教師專業標準(試行)》。

內容

一、基本理念

(一)師德為先

熱愛國小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依法執教。關愛小學生,尊重小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二)學生為本

尊重小學生權益,以小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小學生的主動性;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小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三)能力為重

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有機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小學生,遵循小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四)終身學習

學習先進國小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國小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最佳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

二、基本內容

維度 領域 基本要求
專 業 理 念 與 師 德 (一)職業理解與認識 1.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規。 2.理解國小教育工作的意義,熱愛國小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 3.認同國小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注重自身專業發展。 4.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為人師表。 5.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積極開展協作與交流。
(二)對小學生的態度與行為 6.關愛小學生,重視小學生身心健康,將保護小學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學生獨立人格,維護小學生合法權益,平等對待每一位小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小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小學生。 8.信任小學生,尊重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有益於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需求。 9.積極創造條件,讓小學生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
(三)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 10.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將小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結合,重視小學生全面發展。 11.尊重教育規律和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一個小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12.引導小學生體驗學習樂趣,保護小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小學生的廣泛興趣、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導小學生學會學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14.尊重和發揮好少先隊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
(四) 個人修養與行為 15.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 16.樂觀向上、熱情開朗、有親和力。 17.善於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 18.勤於學習,不斷進取。 19.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範健康,舉止文明禮貌。
專 業 知 識 (五)小學生發展知識 20.了解關於小學生生存、發展和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 21.了解不同年齡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掌握保護和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策略與方法。 22.了解不同年齡小學生學習的特點,掌握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知識。 23.了解幼小和小初銜接階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幫助小學生順利過渡的方法。 24.了解對小學生進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 25.了解小學生安全防護的知識,掌握針對小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侵犯與傷害行為的預防與應對方法。


(六)學科知識 26.適應國小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 27.掌握所教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與方法。 28.了解所教學科與社會實踐、少先隊活動的聯繫,了解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七)教育教學知識 29.掌握國小教育教學基本理論。 30.掌握小學生品行養成的特點和規律。 31.掌握不同年齡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2.掌握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學知識。
(八)通識性知識 33.具有相應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34.了解中國教育基本情況。 35.具有相應的藝術欣賞與表現知識。 36.具有適應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知識。
專 業 能 力 (九)教育教學設計 37.合理制定小學生個體與集體的教育教學計畫。 38.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科學編寫教學方案。 39.合理設計主題鮮明、豐富多彩的班級和少先隊活動。
(十)組織與實施 40.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幫助小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41.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根據小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活動。 42.調動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結合小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43.發揮小學生主體性,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 44.發揮好少先隊組織生活、集體活動、信息傳播等教育功能。 45.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整合套用到教學中。 46.較好使用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與書面語言,使用國語教學,規範書寫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 47.妥善應對突發事件。 48.鑑別小學生行為和思想動向,用科學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矯正不良行為。
(十一)激勵與評價 49.對小學生日常表現進行觀察與判斷,發現和賞識每一位小學生的點滴進步。 50.靈活使用多元評價方式,給予小學生恰當的評價和指導。 51.引導小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 52.利用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十二)溝通與合作 53.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育教學工作。 54.善於傾聽,和藹可親,與小學生進行有效溝通。 55.與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發展。 56.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小學生發展。 57.協助國小與社區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關係。
(十三)反思與發展 58.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59.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 60.制定專業發展規劃,積極參加專業培訓,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三、實施建議

(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專業標準》作為國小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依據。根據國小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專業標準》引領和導向作用,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建立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不斷提高國小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制定國小教師準入標準,嚴把國小教師入口關;制定國小教師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師合法權益,形成科學有效的國小教師隊伍管理和督導機制。

(二)開展國小教師教育的院校要將《專業標準》作為國小教師培養培訓的主要依據。重視國小教師職業特點,加強國小教育學科和專業建設。完善國小教師培養培訓方案,科學設定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式;重視國小教師職業道德教育,重視社會實踐和教育實習;加強從事國小教師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建立科學的質量評價制度。

(三)國小要將《專業標準》作為教師管理的重要依據。制定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注重教師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教師育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開展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完善教師崗位職責和考核評價制度,健全國小教師績效管理機制。

(四)國小教師要將《專業標準》作為自身專業發展的基本依據。制定自我專業發展規劃,愛崗敬業,增強專業發展自覺性;大膽開展教育教學實踐,不斷創新;積極進行自我評價,主動參加教師培訓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專業發展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