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地球物理學基礎

固體地球物理學基礎

《固體地球物理學基礎》,由傅容珊,劉斌編著,2009年發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固體地球物理學基礎

固體地球物理學是地球科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其目的是利用物理學的方法觀測和研究我們居住的行星——地球。本書主要介紹崮體地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固體地球物理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以及當代固體地球物理學科的發展和主要研究成果,旨在使讀者對固體地球物理學有一系統的、總體的了解。本書涵蓋固體地球物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行星及地球、地球年齡、地球自轉、地球重力及形狀、地磁學、地熱、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及地球動力學等。本書側重於對崮體地球物理學原理進行簡潔的描述,但為了兼頤學科特點和不同讀者的需求,適當地保留了一些必要的用以描述地球物理場的數學公式,供有興趣的和希望繼續深入研究的讀者閱讀。

本書可供非固體地球物理專業的廣大地球科學科技人員以及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學習參考。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1章 導論

1.1 固體地球物理學

1.2 固體地球物理學的發展

第2章 太陽、行星和地球系統

2.1 太陽系

2.2 太陽系行星運動規律

2.3 隕石及其成分

2.4 太陽系及地球的起源

2.5 放射性衰變和地球年齡

第3章 地球的表面特徵及內部構造

3.1 大陸和大洋的分布

3.2 固體地球表面的起伏

3.3 地球表面的主要構造單元和特徵

3.4 全球活動構造體系

3.5 板塊構造

3.6 地球內部構造

3.7 地球的物質組成

3.8 地球系統

第4章 地球自轉

4.1 地球自轉

4.2 歲差和章動——歐拉方程及其解

4.3 錢德勒晃動——可變形地球自由章動

4.4周年變化

4.5地極移動——極移

4.6 地球轉速的變化——日長

第5章 地球重力場和固體潮

5.1 地球重力場

5.2 重力測量

5.3 地球重力場的數學模型

5.4 地球的標準(正常)重力場

5.5 地球的異常重力場

5.6 地球內部重力場

5.7 地球的形狀

5.8 空間大地測量和衛星重力學

5.9重力校正及重力異常

5.10 重力資料及地球內部構造

5.11 固體潮

第6章 地球的磁場

6.1 描述地磁場的基本方程

6.2 地球的磁場和地磁觀測

6.3 地球磁場的高斯理論

6.4 地球基本磁場,參考場(IGRF)及長期變化

6.5 地球變化磁場

6.6 地球磁場的空間形態

6.7 古地磁學及其地球物理意義

6.8 地球磁場的成因

第7章 地震及地震學

7.1 地震災害

7.2 地震基本要素

7.3 地震觀測

7.4 地震活動性及其地球物理學意義

7.5 地震預報

7.6 地震射線及地震波

7.7 電球自由振盪

7.8 地震機制及地震的物理一力學模型

第8章 地熱

8.1 地球表面的熱流及地球內部熱能估計

8.2 地球內部的熱學參數

8.3 地球內部熱輸運

8.4 地球內部的熱狀態和熱結構

8.5 地球的熱演化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2章 太陽、行星和地球系統

2.4 太陽系及地球的起源

太陽系和地球起源的問題是自然科學中最引人入勝和最吸引年青一代科學家的問題之一。遺憾的是,即使在科技文明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的今天,人類仍然不能說已經解決了這一科學難題。人類僅僅能夠用地球上各地質時代遺留下來的不完整的記錄,用現在的觀測去推演我們這個星系演化的歷史。然而,我們所擁有的有關太陽系和地球演化的證據少得可憐,數據占有量與研究需要的數據相比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人們只能依據物理學的法則和豐富的幻想去推測我們這個星系的演化歷史。儘管人類擁有的觀測數據非常匱乏,但是在太陽和行星起源的問題上,根據現有的觀測事實,存在著幾個基本的條件,它們制約著所有關於太陽和行星演化的理論。換句話說,所有太陽和行星演化的理論必須經過下列觀測事實的檢驗:

(1)所有行星在同一平面內繞太陽逆時針方向運行;

(2)除了金星之外所有行星均繞自轉軸逆時針轉動,其轉動速度和自轉軸在空間的取向方向呈隨機分布;

(3)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帶公轉軌道平均半徑遵從法則式(2.2)表示的幾何級數法則;

(4)占整個太陽系總質量99.9%的太陽的自轉角動量卻不到太陽系總角動量的0.5%;

(5)行星以小行星帶為界分為密度高的內行星和密度低的外行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