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橋[福建省福州市回龍橋]

回龍橋[福建省福州市回龍橋]

回龍橋,木構石墩,長80米,寬約4米,造型優美,結構堅實,始建年代不詳,1931年重修。除橋墩石結構外,其他全部用杉木拼接而成,沒有一根鐵釘和其它鐵器,反映侗族人民的建築技術水平之高。建於清代中期。東西向,跨貫城河。二孔石拱橋。長20米,寬4.4米。東側泄洪孔小,上為引橋。1974年維修,改條石護攔為欄桿。

簡介

回龍橋遠看風景
回龍橋——春淙亭下的回龍橋,五代吳越時叫“清繞橋”,又名“龍春橋”。“回龍橋”一名,早在明代時就有了。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載道:“回龍橋,在龍泓洞之左。”回龍橋對面的岩壁上有“聽水”二字的摩崖石刻,此處為聽泉的最佳處所。

回龍橋。全橋可分兩段,西段以園排木數層,逐層懸臂伸出,形成拱券,東段則在石墩上重疊水平梁兩層在樑上立柱。橋面上覆蓋重檐屋頂,建通廓式的閣道共二十七間,中央一間最大,行人可在裡面歇腳休息,逢節日在此進行文娛活動。閣內原供“文昌帝君”,故又叫文昌閣。每層隔板上均有題詞或水墨山水畫。橋兩端和正中間,建有三個多角亭。都是三重檐,下層四坡頂,中、上層為六角坡頂,最大面收尖,置復缽寶盆,寶瓶上的百花鳥,可隨風轉動,並能發出呼呼叫聲頗具匠心。橋上彩畫精美。除回龍橋外,侗鄉在柑尾溪河上多修建此類橋,是侗鄉山寨人民的傳統建築,長廓頂上豎起寶塔式的樓閣一至三個不等,樓閣飛檐重迭,少有三層,多有五層,梁木和長廓都採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橫穿豎桿,鑿標銜接,浮雕壁畫,色彩斑瀾,建築和藝術水平很高。

傳說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傳說,雖歷史久遠,今天仍被很多人樂道不止。其傳說有二:

回龍橋回龍橋

一說,當年東吳孫權率兵犯肥,曹操突從藏舟浦出。孫權見曹艦突出,又見藏舟浦碧波浩淼,蘆盪叢深,疑曹有詐,便強打笑臉對曹操拱手曰:“別來無恙,想不到汝來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強以禮答曰:“老夫在日,東吳休存妄想,望將軍珍重。”孫權見攻戰無功,遂轉而返回。由此,此處之橋得名“回龍橋”(《廬州府志·回龍橋》文載:“相傳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此回節故云”)

二說,相傳清康熙皇帝有一貴妃是合肥龔大司馬的干女兒。一日,貴妃奏請皇帝到合肥探親,為了讓皇帝可不經城門,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內,於是地方官吏便決定在城西建一橋。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勸阻,說是合肥有“斬龍崗”、“梅龍壩”,沖犯聖諱,行往不吉。故此,皇帝親駕合肥的決定便作罷了。而當年為迎接皇帝所建之橋,後被定名為“回龍橋”,意即皇帝(真龍天子)回去了。該橋舊址在今長江路西段南側。

傳說由來

回龍橋歷史悠久
很久以前,彎彎的渠水河兩岩有兩個寨子,河東是侗寨,河西是瑤寨。

侗寨里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叫培姣,她上山打蕨菜,走過的地方,花兒開得最鮮;她下河去洗藍靛,河裡的魚都向她游來;她站在槐樹底下唱歌,連最會唱歌的“畫眉鳥”也停止歌唱,站在槐樹下聽迷了。寨子裡的很多後生都想討她,可她一個也不答應。阿媽悄悄地問她:“阿姣,你打算什麼時候吃喜酒呢?”她低著頭回答:“阿姣日子長著哩!”說罷,提起竹藍子到河晨洗布,一邊唱起歌來了。

“獨岩山高,也沒有隔斷鳥兒的自由來往,渠河水急,也沒有衝散魚兒的成對成雙……”

歌聲剛起,對岸一個後生挑著桶出了竹樓,往河邊走來。

這個後生叫阿高,他是瑤寨里最英俊的後生,從小跟著阿爸打獵,練得一身好箭法,瑤家姑娘大都想把自己的花帶獻給他,可他一根也不接受。後來,姑娘們看得出來,他早已愛上了對岸的那個侗族姑娘。

阿姣和阿高從小就在渠河邊交上了朋友。阿高經常把小鳥,鮮花綁在箭頭上射到對岸去,培姣揮著手中的侗錦向他微笑。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倆的情誼越來越濃了。阿高一聽到培姣的歌聲,不管寵桶里有沒有水,就挑著水桶往河邊跑,培姣一聽到阿高的木葉歌,也就隨手撿起一塊布片往竹藍里一放,提著竹藍往河邊走。

有一次,他們又在河邊相會了。阿高把一根根項圈捆在箭頭上的射過來,培姣急忙撿起放進了竹藍。她也掏出一幅彩色侗錦包著一顆岩石,用力丟過河去。力氣不夠,侗錦落在河心,阿高急忙跳下河去拿。他剛游到岸邊,被頭人看到了,頭人一把奪去侗錦,丟進了河裡,罵道:“你不要祖宗啦?為什麼要仇家的東西?……”

從那以後,培姣有幾天沒見到阿高了。她心裡也想念。今天,阿媽問她吃喜酒的事,她又想起了那天的情景,心裡很難受,這時她見到了阿高,那高興的樣子,就象吃了滾燙的油茶。

培姣又取出一幅彩色侗錦,朝對岸揚了揚,又準備丟過去,只聽得背後“嘿嘿”一聲冷笑,她回頭一望,見是寨佬的兒子勐洞,便急忙把侗錦藏進懷裡,低下頭去洗她的布。

勐洞左手提著一隻鳥籠,右手拿著一根細竹竿,他用竹竿戳培姣的帕子,不陰不陽地說:“好哇,你想飛過去?你不曉得瑤家佬是我的仇人?哼,我要你進我的籠子裡。”說著,又用竹竿去撩培姣的裙子。

培姣提著水淋淋的布放進藍子裡,拔腿就跑,甩動的竹藍濺了勐洞一臉的水。

阿高隔河望著,又氣又恨,跑回家裡,取來弓箭“嗖”地一箭射了過去。

阿高的箭不偏不歪,射中了勐洞籠里的畫眉,嚇得勐洞丟下籠子慌忙逃走了。

晚上,阿高坐在河邊,望著培姣的視窗,他吹響了木葉歌,輕柔的夜風把這多情木葉歌聲送過了河,送到了正在織侗錦的培姣耳畔。培姣停下手中的木梭,悄悄地走了出來,坐在洗衣岩上望著漆黑的河面,她多么想飛過去,飛到阿高身邊。她拾起一顆石子投進河裡,阿高聽到水聲,高興了,悄悄地遊了過去。一對情人在夜幕的掩護下,訴說著深深的相思。流不完的渠河水,說不完的貼心話,往日嫌夜長,今晚恨夜短,不知不覺雞又叫了第三遍,培姣告訴阿高,勐洞今晚又來求親了,她擔心勐洞下毒手來搶她。他倆商量定第二天一起逃出寨子到渠水河的上游獨岩山腳相會。商量定了,阿高又悄悄地遊了回去。

天亮了,阿高用竹筒灌了一筒糯米,又用筍葉包了一塊醃魚,一把醃蕨菜,帶上了弓箭。正要出門,突然對河傳來了培姣的呼喊“阿高——阿高——阿高”

阿高跳出門,飛一般地跑到河邊,往對岩一望,只見培姣一邊喊一邊往河裡跑來,勐洞帶著一幫人在後面追。嗬!勐洞搶親了。阿高挽起弓,搭上箭,朝著走在最前面的一個射去,那人應聲倒地。但後面又上來一個,他接連射倒了幾個,但箭已射完了,他大喊一聲“培姣”便往河裡衝去。

勐洞見阿高的箭射完了,又喝令人去搶培姣,培姣急了就往河裡跳去。

阿高剛剛游到培姣身邊,岸上一陣亂箭射來,他倆一起沉下了河底,渠河上漂起了一股紅紅浪花。

晚上,有人看見渠水河面上騰起了兩條龍,龍身拱起,化成了一座彎彎的大橋,兩個龍頭直立在橋中間,龍尾連著兩岩的寨子,人們叫它回龍橋。

每到夜晚,回龍橋就架了起來,兩岸的男女青年都到橋上相會,天亮時,人們散去,回龍橋又消逝了。兩寨的頭人聽說後,也都到橋上去看,當他們剛剛走到橋中心,橋垮了,兩寨的頭人聽說後,也都到橋上去看,當他們剛走到橋中心,橋垮了,兩寨的頭人掉進河裡淹死了。

從那以後,回龍橋就日夜地架在渠水河上了。

起源

回龍橋回龍橋
回龍橋原名“龍皇橋”,“俗答花橋”。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民國20年(1931)復修,更名回龍橋。“回龍”、含“迂迴龍脈,環抱村莊”之意。原橋墩系木墩,1974年維修時,改木墩為石墩。該橋系純木結構伸臂梁式廊橋,全63.01米,橋面寬3.86米,等分橋廊22間,橋全呈弧形。橋廊及橋亭屋面施小青瓦,橋身由東向西橫臥於坪坦河上。橋北面裝修有齊檐柏枋板壁,以擋寒風侵襲。橋南面則裝修齊胸欄板,並留出空間,形成直長通欞窗,以接受風光;在橋廊兩邊距橋面0.52米高處設定長木凳,以供路人納涼歇息。橋樑及兩側檐板上,現飾有彩繪《迎客松》、《侗寨蘆笙》、《飛奪瀘定橋》、《紅色八女投江》、《吳免起義》、《關羽頭像》、《娘媄復仇》、《將相和“負荊請罪”》、《侗家金秋迎親隊》、《岳母刺字》等神話故事或當代圖畫,柱與樑柱連線形成構架,全橋21個構架,上以檁條連線,布小青瓦,形成通廊。橋的東西兩端及中部位置分別從廊間伸出三座三層密檐六角攢尖葫蘆頂亭閣。橋廊間脊、閣樓翹角及寶頂,都泥塑有龍、鳳、小鳥等物樓閣的收尖部有覆缽、寶瓶、小鳥等裝飾物,頂端雕有銅鳥,嘴裡安有簧片,迎風而嗚,是為奇觀。中間閣略高,其間供奉關聖神位,外部南面用杉木板封實,正楷立書“回龍橋”三字。橋西段採用伸臂式木拱架承重橋體,橋拱淨跨19.4米,拱架兩端以30°斜升三排杉圓枕木,逐層伸臂,平橋面鋪設木板,形成上平下拱狀。東段為懸臂枕木樑架,三孔兩墩,中墩上以不規則長杉圓木作枕,成梯級迭坐,等分順梁懸伸墩外,架木承重橋面。兩種結構,不同造型,集中體現了侗族工匠別出心裁的橋樑建築工藝水平,獨樹湘、桂、黔少數民族地區風雨橋建築工藝一幟,是研究少數民族地區橋樑建造歷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深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工學院、湖南大學的專家學者一致認可。195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行文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重新公布。1993年公布其法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