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重刀武術

回族重刀武術

重刀系大刀的原稱,它是京津一帶的一種傳統兵器,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一、簡介

回族重刀武術回族重刀武術
重刀系大刀的原稱,它是京津一帶的一種傳統兵器,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津門回族大刀原名"曹門刀式",是由津門大俠曹金藻老先生遺留下來的一套刀法,後經過其子曹克明先生的豐富和創新,成為一套完整獨特的重刀刀法,並以家族內授的方式不斷豐富延傳,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傳人已至第五代。

二、溯源

天津市回族大刀成名於明成祖初年,相傳燕王朱棣的一個金陵籍回族將領慣用一把60斤重的大刀征戰,他隨朱棣北伐平定天津,後舉家遷至天津,於是有了津門曹氏大刀。

天津市回族大刀隊,是由津門著名回族武術名家曹克明先生繼承先父"回族大俠"曹金藻(1889年-1966年)阿訇的遺志,弘揚武術強身愛國之精神,在本門刀、礅、抱石、拳鏟等功夫基礎上挖掘整理出來,獨創"曹門刀式",現已嫡傳五代,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在津門體壇獨樹一幟。

津市回族大刀隊所用表演刀器,最重的達80公斤,也是曹門的傳家之寶。在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天津代表團津門回族大刀表演引起了極大轟動。"刀舞動如風,刀落寂無聲,提刀千斤立,舞刀鴻毛輕",這幾句讚美詩生動地描述了津門回族大刀的神韻。

10名大力士高舉著幾十公斤、近百公斤的大刀入場,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大力士們表演的各種刀法令人目不暇接,舉、抓、擰、鏇、撇,托舉、掛脖、倒地、背飛、水劈,一個個套路和動作體現出剛柔相濟、動靜結合的特點,展示了回族同胞尚武健身的民族特點,充分體現了民族性、傳統性、技巧性和觀賞性。

三、武術特色

回族重刀武術回族重刀武術
津門著名回族武術名家曹金藻武藝超群,行俠仗義,與霍元甲並稱為"回漢雙俠"。曹金藻之子曹克明繼承父業,在本門刀、礅、抱石、拳鏟等功夫基礎上自創"曹門刀式",以"弘揚武術,強身愛國"為宗旨,組建了天津市第一家回族武館"回族大刀花樣舉重隊"。目前已傳至曹仕偉曹仕傑兄弟,傳承方式也由"家族世襲"變為開放式傳授。

曹金藻阿訇融合"北派少林"的長拳、樁功、散手與"西洋拳"、"秘宗藝"及祖傳"十手拳",獨創了"七十二式連環套拳",集南拳、北腿、摔跤、擒拿為一體,尤以"青牛掃尾"、"潛龍出淵"和"鬼推轉"三招最具特色。

"曹門刀式"在表演形式上,吸收了歷史上武科考試中的"弓、刀、石、馬步、箭"等課目技藝,苦練礅子、石鎖、抱石等,並將其中之技巧,揉進大刀表演的一招一式之中。大刀表演豐富多彩,主要有:插、背、擰、雲、撇、水磨、腰串、獅子披紅、烏龍擺尾、雪花蓋項、比擺荷葉、掌中花、疊羅漢等招式。

"曹門刀式"特點是剛柔相濟、動靜結合,集力量與技巧於一體。大刀舞起,動如風,靜如松,提刀千斤重,舞刀鴻毛輕,刀飛鋼環響,刀落寂無聲,既驚險雄勁,又輕盈靈動,給人以極大的美感享受,充分展示了我國古老的民族文化氣息,又體現了現代體育之風采。

四、傳承意義

回族大刀隊現存有清朝年間保留下來的大刀、石礅、石鎖、抱石,其中有一個石鎖為全國之最,其重達200斤,單臂能舉起此石之人乃曹門第一代弟子張金彪,其中抱石乃清朝皇賜之狀元石,石上刻有金榜題名,重量達400多斤。

"曹門刀式"以弘揚民族武術精神,加強民族團結,以習武健身為宗旨。在歷次匯報表演中,取得佳績,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讚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