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樂軒

四樂軒

四樂軒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位於閩清縣坂東鎮,是一座占地面積二萬四千五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九千三百多平方米的大型土木結構民居建築群落,全厝分為四進,共有大小廳堂42個,住房793間。僅面積而言,四樂軒是全國最大的古民居。

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位於閩清縣坂東鎮,是一座占地面積二萬四千五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九千三百多平方米的大型土木結構民居建築群落,全厝分為四進,共有大小廳堂42個,住房793間。僅面積而言,四樂軒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古民居。
四樂軒的建造者劉士傑,字貽豪,排行老七,為最小的弟弟。年幼時,貽豪嗣於閩侯的姑母為子,姑母曾許諾要送他去讀書。幾年之後,16歲的長兄貽浚中了秀才,照習俗要到姑母家“拜教”。當長兄乘轎往姑母家時,路遇面黃肌瘦的放牛娃,正是自己的七弟。長兄拜見姑母,見姑母家一貧如洗,便留下銀兩,領著弟弟隨轎回到家中,他表示六個兄長一人節省一口飯,也不讓七弟餓著。
乾隆十二年(1747年),貽豪中了貢生。七個兄弟各自成家立業時,貽豪與守寡的六嫂合建新厝,這便是現存四樂軒的第四落。新房竣工之日,有閩清知縣、貽豪的好友前來祝賀,夸房子的風水好,必出高貴人才,並在知縣的協調下,購地擴建另外一落,其後代和兄弟叔侄合建中間兩落和左右橫厝,完成四樂軒的宏大規模。曾有童謠比喻,四樂軒是鳥兒不能一口氣飛越的大建築群。
四樂軒的建築特點為四落直進,七柱八扇風火牆構成主體。依主軸線左右對稱,中間是正廳,左右官房各兩直,三官房與風火牆間隔1.2米通道,稱火牆弄。正廳前面是大天井,天井左右書院各三間,中間是書院廳,兩旁是書房,書院後有小天井為花圃。官房後廊隔2米溝道建廚房,左右各三間。二落與三落之間有一條4.5米的橫街,通達左右橫厝,風火牆旁邊左右各有一條二米寬的直街與水溝,直通四落,與橫街成"艹"形。各落正厝風火牆下設拱形邊門四個,通往直街。直街外每座都建橫厝數列,上下橫厝以厚一米,高十二米的風火牆隔開,以防火患。左右橫厝照傳統,背靠火牆外建築。外橫厝則取相反方向,面朝橫厝起建,形成圍繞正厝為中心的整體建築。厝的東西南北各建一座炮樓,樓窗窄小設有槍眼,以防匪盜。厝後門近圍牆處,左右各植古樟樹一株,胸圍五米,高十八米,狀如華蓋,與厝同齡。二落左直街處古井一口,泉水清冽,足夠全厝住房生活用水。四落正厝各設大門、屏間門、後廳門13個,大門一線垂直,重門洞開,廣院大廳,綿延深遠,宏偉壯觀。整座屋宇豐嚴謹,蠣牆瓦屋,鱗次櫛比,形成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古時候,每逢兵荒馬亂,鄰近的鄉親為了避匪亂和抓壯丁,常常躲宿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