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衛戰

四平保衛戰

四平保衛戰發生於解放戰爭初期,是東北民主聯軍在吉林省四平街地區抗擊國民黨軍進攻的防禦戰役。為了永遠銘記、收藏與傳承那段不平凡的歷史,1958年,四平戰役紀念館成立。從成立之初的鮮為人知到現在的眾所矚目,在近五十年的曲折發展歷程中,四平戰役紀念館名稱幾易,館舍幾遷。2005年,四平戰役紀念館新館建成。新館坐落於四平市的文化中心區英雄廣場上,交通便利,旅遊線路暢通,人文與自然環境良好。紀念館西側緊鄰一戰四平東北民主聯軍指揮所舊址,廣場東側有東北民主聯軍英雄銅像、馬仁興烈士塑像,東行300米,則是高高聳立的四平烈士紀念塔。

基本信息

概述

四平保衛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防禦戰,歷時月余,東北民主聯軍以8000餘人的傷亡,殲國民黨軍1萬餘人,遲滯了國民黨軍向北滿解放區的大舉進攻,配合了停戰談判。

背景

四平保衛戰四平保衛戰
1945年9月9日,日本正式投降。10月30日,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東北國軍統帥,並陸續調來經過對日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及其它國軍精銳進軍東北,這些國軍大部分美式裝備,經過美軍訓練。31日,來到東北的中共部隊和當地的東北抗日聯軍等整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後稱東北民主聯軍),已經6年半沒帶過兵的林彪任司令。
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總之,竭盡全力霸占全東北,萬一不成,亦造成對抗力量,以利將來談判。”高崗說:“‘勾子(屁股)’靠著蘇聯,只要把臉面前海上陸上幾個口子一堵,東北就是我們的了!”11月21日,林彪表示“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但毛堅持“死守四平,寸土必爭”“化四平為馬德里”,林回電錶示執行中央決定“進行大規模的殲滅戰”

過程

四平地區之戰

四平保衛戰四平保衛戰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東北民主聯軍在遼北省(今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各一部)四平地區,抗擊國民黨軍進攻的一次防禦戰役。由秦皇島登入進軍東北的國民黨軍,於3月13日從蘇聯紅軍手中接收了瀋陽防務後,相繼占領撫順,鐵嶺和遼陽。3月下旬,國民黨軍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和保全司令長官杜聿明,憑藉其美式裝備和兵力數量上的優勢,乘蘇軍撤退之機,公然破壞3月27日由國共雙方代表和美國馬歇爾組成“三人小組”簽訂的調處東北停戰的協定,提前於3月31日開始行動,集中5個軍11個師的兵力由瀋陽地區沿中長路(自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和安沈路(安東至瀋陽)向南滿和北滿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在東北停戰協定簽訂前奪取中長路兩側地區並控制遼東半島。其部署是:以新編第1軍、第71軍向瀋陽以北進攻,預期在4月2日奪取四平;以新編第6軍、第52軍及第94軍第5師,向瀋陽以南進攻,完成對鞍山本溪等南滿工業區的占領。然後準備集中新1軍、新6軍等部沿中長鐵路向四平以北發展進攻,企圖將民主聯軍主力壓迫於松花江南岸消滅之。
為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配合重慶談判,促進東北和全國和平民主的實現,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確定全力控制北滿地區及長春、哈爾濱兩市與中長路滿洲里至綏芬河段。遂於3月24日電示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民主聯軍總司令部,要求東北民主聯軍迅速集中主力,堅決扼守四平地區,給北進之敵以有力的打擊;南滿主力則集中於本溪地區,打擊和牽制敵人。配合四平地區作戰;在蘇軍撤出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市後,迅速殲滅三市的匪偽武裝而奪取之。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彭真,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指示,決定以一部兵力保衛南滿本溪;一部兵力解放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置主力於四平地區阻止國民黨軍向北滿進攻。具體部署是:以新四軍第3師第10旅在鐵嶺以北、四平以南地區採取運動防禦,遲滯、殺傷北進之敵,掩護第1、第2師,第7縱隊(原濱海支隊擴建),新四軍第3師之第7旅、第8旅主力、獨立旅等向四平地區集中,乘北進之敵在運動中或立足未穩時,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之;以南滿第3、第4縱隊及保3旅等部擔任本溪地區作戰;以山東第7師主力等部奪取長春,以第359旅等部奪取哈爾濱,以新四軍第3師一部奪取齊齊哈爾。
四平街位於東北中部平原,系中長、四(平)洮(南)、四(平)梅(河口)鐵路的交叉點,是東北的重要戰略樞紐之一。由瀋陽沿中長路北進的國民黨軍新1軍、第71軍(欠88師),占領開原、法庫後,於4月上旬繼續向四平方向進攻。至4月中旬,向北滿進攻的國民黨軍先後占領鐵嶺、昌圖、法庫等地。民主聯軍在四平以南實施運動防禦,節節阻擊。殲滅新1軍2000餘人。4月16日,民主聯軍集中山東第1師、第7縱隊、新四軍第3師第8旅等部,以優勢兵力在四平西南的大窪、金山堡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第71軍第87師大部。17日,新編第1軍進至四平以東、以南地區,形成對四平街的弧形包圍。與此同時,南滿我軍在保衛本溪作戰中,兩度擊退敵人的進攻,殲敵4000餘人。4月中下旬,民主聯軍按預定計畫解放長、哈、齊三市,殲土匪武裝2.6萬餘人。

東北問題談判

四平保衛戰四平保衛戰
此時,我黨與國民黨關於東北問題的談判已進行到有可能迅速達成協定的緊要階段。但國民黨為使自己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仍企圖奪占四平、長春等更多的地方。黨中央指示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四平,在四平地區大量殲滅敵軍,以利談判。東北民主聯軍為堅決扼守四平,決定以保全第1旅組成四平衛戍司令部,由保全第1旅旅長馬仁興統一指揮該旅和第7縱隊第56團共6000人防守四平,保全第1旅1團守衛鐵路以西,第7縱隊56團守衛鐵路以東;集中主要兵力於四平以西、以北地域,待機殲敵;並先後令山東第7師、第359旅等部南下,令位於南滿的第3縱隊第7、第8旅和保全第3旅北上,參加四平保衛戰。
4月18日,在飛機和炮火掩護下,新1軍新30師由南面,新38師由西面和西北面,向四平輪番進攻,持續達3日之久。民主聯軍守城部隊保全第1旅和第7縱隊依託工事頑強抗擊,並組織多次反衝擊,給國民黨軍以重大殺傷,使其進展甚微。
此時,國民黨第71軍推進至八面城和四平間,向民主聯軍陣地右側實施迂迴,同時,新1軍一部亦展開於四平東南。民主聯軍為加強四平左右兩翼的防禦,以第1、第2師和第3師第8旅、第10旅向四平西北方向延伸布防;第3師第7旅由城北三道林子轉至四平以東哈福、火石嶺一帶,增強第7縱隊防禦;以第7師楊國夫部接替第7旅之三道林子北山陣地。至此,民主聯軍以四平為中心,從東(火石嶺)到西(八面城)組成一條蜿蜒百餘里的防線,部署了6個師(旅)的機動部隊。這樣,民主聯軍雖然挫敗了國民黨軍迂迴四平的企圖,但我軍也因此而無機動兵力實施有力的反擊。民主聯軍守城部隊憑藉臨時構築的土木工事,使用搜繳來的日雜式輕武器,同全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搏鬥,打得十分英勇頑強。四平街主要防禦陣地上平均每分鐘遭受近30發炮彈和炸彈的轟擊。民主聯軍守城部隊白天冒著空中和地面的猛烈火力作戰,夜間組織搶修,加固工事激戰中,民主聯軍56團3連傷亡過半,但在政治指導員孫永章的指揮下,仍堅持戰鬥。國民黨東北保全司令長官部為集中兵力進攻本溪,於4月27日停止對四平街的進攻,雙方在四平街戰場形成對峙。 

4月26日,黨中央指示東北民主聯軍:“馬歇爾已提出停戰方案,有停戰之可能,望加強四平守備兵力,鼓勵堅守,挫敵銳氣,爭取時間”。4月27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特電林彪,稱讚“四平守軍甚為英勇”,另提出“請考慮增加一部分守軍(例如一至二個團),化四平街為馬德里”。5月1日,中央又指出:“東北戰爭,中外矚目。蔣介石已拒絕馬歇爾、民盟和我黨三方同意之停戰方案,堅持要打到長春。因此,我們必須在四平、本溪兩處堅持奮戰,將兩處頑軍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銳氣,使其以6個月時間調集的兵力、武器、彈藥,受到最大消耗,來不及補充,……那時,便可能求得有利於我之和平”。 

民主聯軍為集中兵力於四平主要作戰方向,增調第7縱隊19旅,第7師第20旅及第21旅防守四平街東南面,以第1、第2師防守四平街以北;又調第359旅由哈爾濱南下,於公主嶺擔任預備隊;調第3縱隊主力和保全第3旅由南滿北上參加四平作戰,除在四平正面頑強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外,還以第3縱隊第7、第8旅和第3師獨立旅,分由四平東西兩翼繞道深入國民黨軍之側後,斷其交通運輸,威脅其後方。 

國民黨軍為了集中更多的兵力攻占四平,乘民主聯軍第3縱隊主力北調的時機,於4月28日起在南滿以5個師再次進攻本溪。我軍經6天英勇抗擊,在大量殺傷敵人後,於5月3日撤出本溪。國民黨軍領本溪後,即將南滿之新6軍、第52軍第195師及第71軍第88師北調四平方向,使四平地區國民黨軍的兵力增加到10個師。 

12日,新6軍等部進至開原一帶,民主聯軍第3縱隊沿開原、葉赫站、西豐一線節節阻擊。14日,國民黨軍在飛機、坦克和大量火炮掩護下,對四平實施輪番攻擊,企圖將民主聯軍主力“壓迫於遼河(河)套內而消滅之”。其部署為:右翼兵團為新編第6軍14師,新22師,第71軍第88師及第52軍第195師,沿開原至葉赫公路向四平街東南陣地進攻;中央兵團為新1軍的3個師,從四平街西南近郊進攻;左翼兵團為第71軍第87師,第91師,協同中央兵團向雙山方向十包圍攻擊;第60軍第182師擔任四平以南護路任務。15日拂曉,四平前線國民黨軍共10個師,分左、中、右3個兵團,向四平發起全面進攻。5月15日,回國後的新1軍軍長孫立人趕到新1軍軍部,連夜制定攻擊計畫。採用波浪式的集團衝鋒。在獾子洞陣地前,竟以2個團的兵力整日輪番攻擊10次之多,均被民主聯軍擊退。在民主聯軍頑強抗擊下,國民黨軍中央兵團新1軍(附195師)、左翼兵團第71軍主力數次進攻均無進展,只有新1軍第50師在258高地,以十倍於民主聯軍守軍的兵力向258高地衝擊,占領258高地。而右翼兵團新6軍等部4個師進展迅速,16日,新1軍向四平街東南331.5高地強攻,民主聯軍頑強奮戰,連續擊退7次衝擊,終因大部火器被擊毀而失守。5月17日,新1軍新50師150團首先突破,攻克四平東南制高點五頂山,林彪指揮部隊連續反擊,始終無法奪回。17日,新6軍第22師攻占火石嶺子車站,隨即又集中兵力向塔子山陣地發起突擊,塔子山陣地為四平街防禦陣地左翼最後1個制高點,關係到東南陣地的安危。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58團1營浴血奮戰,連續打退12次衝鋒,後因傷亡過大,改由西滿3師7旅19團防守。18日拂曉,塔子山再次鏖戰,19團的指戰員,乘國民黨軍進攻炮火延伸,從血泊中爬起,以白刃肉搏抗擊國民黨軍一次次的衝鋒,終因傷亡過大,塔子山陣地失守當晚。18日,國民黨軍右翼兵團的新1軍195師占領哈福5,新1軍新38師114團突破四平東北防線,新1軍新30師88團突破城南防線。至此,民主聯軍四平的防禦處於十分不利的態勢,國民黨軍欲迂迴四平東北,企圖封閉我四平守軍退路。我軍在持續1個多月的防禦作戰中,已傷亡8000餘人,為擺脫被動,避免被截斷退路,保持戰鬥力,經請示中共中央決定,遂於18日夜到19日凌晨前自四平地區逐次撤退。部分主力於6月初到達松花江北岸休整,其餘部隊分別轉移到東滿、西滿地區休整,並從事建設根據地的工作。國民黨軍於19日占領四平街。
點評:四平保衛戰持續月余,民主聯軍以損失8000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萬餘人。此戰是黨中央從全國的戰略出發,為配合談判鬥爭而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防禦戰。在這次作戰中,我軍推遲了敵人的北進計畫,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黨中央指出:“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歷史意義的”。後又指出:“四平防禦戰為一時特殊條件所致,不能成為我一般的作戰方針”。而國民黨軍4月2日占領四平街的原計畫被迫推遲47天。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史政局編的《綏靖第一年重要戰役提要》關於“進攻四平街作戰檢討”中說:“雖獲得四平最後決戰之勝利,然已遷延兩月以上之時間,使敵得從容脫離戰場,未能將敵主力徹底擊破,貽爾後東北剿共軍事以無窮之後患”。

結果

東北民主聯軍在撤退中大量出現逃兵(新兵據多),又放棄了工事甚好的大城市長春。國軍把東北民主聯軍趕過松花江,蔣介石描述:“共匪當時潰敗的情況,及其狼狽的程度,實與其在贛南突圍(中共稱為“長征”)逃竄時的慘狀,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東北國軍“戰略受政略影響,專注重城市及交通線之占領,忽略殲滅共軍主力”。5月31日,黃克誠發出電報:“毛主席:東北情況很混亂,很難阻止敵人占齊齊哈爾和哈爾濱,假使退出哈齊,能取得和平停戰,則堅決退出求得停戰,來整理內部,以求再起,時機緊急,請考慮。”林彪撤退到舒蘭後舊患病復發病倒。但蔣極有爭議的下了六月停戰令停止追擊,6月7日-10月下旬,東北雙方一直無戰事。

評價

1999年,當年親赴東北督戰身為副總參謀長隨後即就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將軍,其子白先勇先生在發表長篇文章探討四平之戰對國共軍事前途之重大影響,詳細討論和批評了蔣介石不聽其父之言,窮寇不追,以致養虎貽患,丟掉東北且殃及整個大陸淪陷的責任,引起相當反響。然遍尋該文,僅見引述其父多年後之回憶,未見當時之進言。再查台北國史館所存蔣檔,亦只見其父5月21日之條陳,其中固有對共軍“倘能一鼓掃蕩,不難根絕”的樂觀估計,但內中卻明言:“欲消滅東北共*,解決東北問題,必須另籌有效辦法,下最大決心集國家全力,在最短期間謀徹底解決”。所謂另籌有效辦法,一是收編偽軍;一是擴充軍官總隊;一是恢復軍工生產,最後才是用軍事辦法掃蕩北滿。至於軍事進剿,則還是要增兵後方可實行。即“為爭取時機消滅共黨退據北滿之武力,似宜增調精銳國軍三軍,加強進攻力量,並確保南滿收復地區之安全”。換言之,不僅蔣介石,就是白崇禧當時亦擔心東北兵力不足,害怕部隊急追過江不僅達不到殲敵目的,反而使南滿不保。
今天,圍繞著當年的這場四平之戰,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同看法的爭論。對此,我們必須歷史地看問題。所謂歷史地看問題,就是要深入到當時國共兩黨領導人決策的特定環境之中去了解,是哪些情況左右了他們當時的形勢判斷。很顯然,無論是毛澤東冒險守四平,還是蔣介石不敢揮師北上乘勝追擊,都是受到他們當時所了解的敵我兵力狀況和紛至沓來的種種情報影響所決定的。同時,他們的決定,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國共兩黨內部多數人的判斷和心理,並非二人獨斷專行的結果。不努力把自己放到那些導致他們做出冒險或是不冒險的政治軍事決策的特定環境和相關信息中去,站在後來人的角度去討論他們當時理當這樣,或理當那樣,會有失公允與客觀。本文即試圖在充分占有和比較國共兩方史料的基礎上,對國共兩黨四平之戰經過及其蔣介石、毛澤東決策的複雜背景,再做深入的解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