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

市中區人文薈萃、文化發達。 非林業用地面積中,四旁樹占地面積2428.54公頃。 全區有地下水資源1710萬立方米,可開發量1152萬立方米/年。

簡介

內江市市中區位於四川東南部,幅員面積387.5平方公里,人口53萬,轄8鎮、6鄉、6個街道辦事處,是內江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全省5個“星火西進工程”示範縣之一。

概述

市中區地處沱江中游、成渝要衝,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成渝、內宜高速公路和成渝、內昆鐵路在此交匯,國道、省道、縣道公路穿境而過。沱江傍區流入長江,區內航程70公里。
市中區淺丘綿亘,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無霜期長,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是內江市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成員單位,已建成一批蔬菜、水果、畜禽等農副產品基地。
市中區有較雄厚的工業基礎,境內市屬以上企業雲集;區屬企業自成體系,以醫藥化工、機械、輕紡、 建材等幾大門類為主。
市中區是川東南商貿重鎮,有各類市場50餘個、 商業服務網點11000餘個。已建立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健全的金融體系,有金融機構和分支網點300餘個。
市中區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建城區面積16 平方公里。郵電通訊迅速發展,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通信技術和設備,實現了交換程控化、長途和本地網傳輸數位化,數據通信建設初具規模,與國內、國際建立了良好的通信往來關係。
市中區人文薈萃、文化發達。境內有科研機構4個,有完善的中、小、幼教育體系,有醫療衛生機構150餘個,建立了以梅家山體育場為主體的體育中心。市中區素有“書畫之鄉”的美譽,國畫大師張大千、張善子和著名書法家公孫長子、余燮陽都是從這裡脫穎而出、享譽海內外。 市中區人文景觀眾多,孫中山親點大將軍喻培倫紀念館、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堂、三元塔、翔龍摩崖造像、 “川中第一禪林”聖水寺古剎令人流連忘返。
西部大開發,中區大發展,這是歷史的選擇, 這是神聖的使命,這是未來的希望。53 萬中區人民將用信念和膽略、勤勞和智慧去描繪宏偉的藍圖,將以開放的胸懷、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優質的服務迎接四海賓朋,共創世紀輝煌。
● 地理位置:東經104。04,36,,─105。05,41,,,北緯29。25,11,,─29。40,30,,
● 經濟區位:市中區地處川渝主幹中間地帶,直接受益於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的輻射,是成渝經濟大走廊戰略的重心之一,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市中區是川東南的交通樞紐,交通優勢十分顯著。
市中區具有較強的國民經濟綜合實力。1999年,轄區國內生產總值31億元,居全市第一;工業以電力、機械、食品、醫藥、建材為支柱行業,工業總產值15億元;有各類市場55個、面積33萬平方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億元。

自然資源

● 地形地貌:行政區劃面積387.5 平方公里,平均海撥330米,其中:淡水域6.84% 、丘陵93.16%。
● 氣象:年平均氣溫17.5℃,1月份平均氣溫7.2℃,8月份平均氣溫27.0℃,年平均降雨量1056.9毫米。
● 土地資源:市區可使用土地面積3.42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01 萬公頃,商業用地0.1萬公頃,住宅用地0.43 萬公頃,農業用地2.79 萬公頃,其它用地0.09萬公頃。
● 森林資源
林業用地面積:全區林業用地總面積6487.25 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642.3公頃,疏林地面積3.87公頃,灌木林地面積21.39公頃,未成林造林地面積80.26公頃,苗圃地面積14.8公頃,無林地面積4719.77公頃,有林地中,林分293.16公頃、經濟林580.35公頃、竹林768.79公頃。
非林業用地面積中,四旁樹占地面積2428.54公頃。 全區森林覆蓋面積為4092.3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0.56%。
宜林地面積為4719.77公頃,其中退耕還林地3500 公頃。
全區活立木蓄積85592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128立方米,防護林蓄積14508立方米,特用林蓄積1871立方米,疏林地蓄積61立方米,散生木蓄積1291立方米,四旁樹蓄積67733立方米,雜竹92319噸。
野生動物資源22種。
● 水利資源
我區有沱江和烏龍河流經本區。沱江流經本區幹流長69.5公里,流域面積169.63平方公里。烏龍河在本區境內流域面積183平方公里。另有集水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下的大小溪流8條。過境水資源108.46億立方米。年均地表徑流量9570萬立方米。 全區現有水利水電工程2044處,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14座,山平塘1815口,石河堰134道,總蓄水量4430萬立方米。 現有農村電力提灌站70處,灌溉面積總計14.4萬畝。
全區有地下水資源1710萬立方米,可開發量1152萬立方米/年。
全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2596 千瓦, 可開發量為20035千瓦。截止1999年已建成小水電站6座,裝機7台,725千瓦,年發電69萬度。

經濟建設

【工業經濟】 工業園區不斷發展壯大。樂賢工業集中發展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入駐工作取得較大突破。園區累計引進企業11戶,其中2009年新引進投資5000萬以上的企業5戶,東林機械、神舟機電等7戶已建成投產企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4億元。
規模工業發展趨勢向好。規模工業實現止滑提速,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85.86億元,同比增長21.8%;實現利潤總額5.36億元,同比增長63.7%。工業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投資22.62億元,實施四海鍛壓雙點壓力機生產線、巨星水暖防盜閥門生產線等技改項目118個。慶隆工具機、帆航制釘等一批中、小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7戶。
企業解困工作取得實效。成功促成威玻集團與巨安集團戰略合作,投資1.2億元建成玻璃纖維鉑銠漏板和工具機製造加工生產線,豐泰鞋業全面恢復生產,巨安集團逐步走出困境。山山集團與戰略合作夥伴的洽談正在進行。
【農村經濟】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建屯水田1800畝、山平塘64口,整治病險水庫4座,伏龍鄉、龔家鄉、靖民鎮、全安鎮、鳳鳴鄉等鎮鄉集中供水站管網擴建工程順利完成,解決了1.6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投入資金5556萬元,新(改)建各類農村公路115.5公里。投入資金4800萬元在永安鎮、朝陽鎮、鳳鳴鄉實施“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3.3萬畝,新增耕地2773畝。
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幫扶、引導德福隆、漢豐米業等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新引進農業開發業主和重點龍頭企業26戶,全年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1.4 億元,帶動9萬戶農戶增收。
產業化經營邁上新台階。組建專合組織15個,採用“業主+專合組織+農戶”模式,流轉土地6000畝,集中發展畜禽、果蔬、水產、花卉苗木等優勢產業,新建特色產業基地14個。全年出欄生豬40.76萬頭,糧食總產量達11.01萬噸,農業產業化實現產值15.6 億元。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效明顯。園區內路、水、電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基本實現園區環線道路全布局、生產用水全覆蓋、輸電線路全貫通。特種水產、生態休閒、良種畜禽、精品蔬菜等四個優勢特色產業功能區引進四川賽特隆、成都永豐等規模業主26戶,全年實現產值1億元,帶動輻射周邊農戶6000餘戶。園區被命名為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第三產業】 商貿服務業不斷提檔升級。“四方塊”和“邱家嘴”兩大商圈發展勢頭良好,成功引進周大生珠寶、艾尚百貨、掌上明珠家具等60餘家知名商貿企業。黃桷井小商品、大千建材等專業市場健康發展,吸引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外貿出口增勢強勁,實現出口額3178萬美元,同比增長74.4%。
市場消費更趨活躍。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家電下鄉”等市場工程,新建農家店30家,覆蓋率達到65.6%,農村現代流通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年銷售家電下鄉產品34845台,實現銷售金額6373萬元,居全市前列。成功舉辦“迎新春購物節”、“2009·內江首屆消夏購物節”等大型節慶消費促銷活動,城鄉消費不斷升溫。
休閒旅遊產業快速發展。全面完成十里休閒走廊規劃,進一步加強走廊基礎設施和綠化建設,新(改)建便民道路11公里,成功啟動8.7公里的鐵雙路建設,打造景區旅遊環線,狠抓山頂和節點生態綠化以及206省道沿線景觀綠化,新增綠化面積1500畝。大梁山玉皇觀改擴建項目開工建設,主體工程進展順利。成功引進味藝農莊、桃園農莊、太子湖度假村等較大規模的農家樂,走廊承載力和吸引力進一步增強,被省上列為全省重點推薦的17條鄉村旅遊線路之一。同時,積極推動黃河湖景區建設,以安泰山莊為中心、輻射周邊的AAA級景區已正式授牌。2009年,我區成功創建省級鄉村旅遊示範區,實現旅遊總收入8.8億元,同比增長25.7%。

旅遊資源

西林寺

行政區劃內江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內江市東興區沱江岸邊的西林山上。始建於南宋鹹淳五年(1269),明末焚毀,清嘉慶三年(1798)重建。民國二十七年(1938)改住比丘尼眾30餘人。寺廟主體建築由觀音殿、文昌殿和大雄殿三重殿組成。均系翼飛式頂,屋脊刻彩色人物、獸、龍圖像。付屬建築現有禪房、祖堂、觀堂、精舍樓等。寺內有明代石坊一座,單門兩柱,造型古樸。寺前有明代照壁一幅,正面為明代萬曆年間邑人劉象岩所書“紫霞境”三字,背面為明代大學士趙貞吉書《偈語手跡,筆勢蒼勁有力。寺周古木參天,山下沱江如練。唐代大詩人李白送友人范金卿詩有“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名。

張大千紀念館

大千紀念館位於四川省內江市東桐路圓頂山,為紀念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紀念館東臨西林開發區;西與內江師範學院等高、中等學校相鄰;南俯沱江;北為淺丘田園風光。地貌為一狹長之小山丘陵。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75米。占地面積20973平方米。地勢東高西低,登高南眺,甜城內江盡收眼底。 紀念館的五個展區,以數百件照片、實物、詩箋、書信、畫稿、畫集、書籍及書畫作品,分別展示了張大千的生平事跡、藝術進程、藝術特色、藝術成就及在世界藝壇的影響和地位。

行政區劃

內江市市中區轄永安鎮、凌家鎮、史家鎮、白馬鎮、朝陽鎮、樂賢鎮、全安鎮、靖民鎮8個鎮、交通鄉、沱江鄉、龔家鄉、鳳鳴鄉、四合鄉、伏龍鄉6個鄉、城東、城西、城南、玉溪、牌樓、壕子口6個街道。

地方文化

● 民族風情
市中區屬少數民族散居地,有18個少數民族1000餘人,其民族族別是回族、藏族、蒙古族、滿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傣族、拉祜族、朝鮮族、納西族、僳僳族、黎族、哈尼族、佤族。在18個少數民族中回族居多,約占全區少數民族總數的30%。
市中區少數民族大多數分布在內江城區的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他們中大多系工作調動、企業內遷、軍隊轉業、學生分配以及婚姻關係而來我區定居。全區少數民族有90%左右居住在城鎮,10%左右散居在農村。
● 宗教信仰
根據國務院《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辦法》,市中區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共5處,其中:天主教、基督教各1處,佛教3處(即:內江聖水寺、內江興國寺、內江觀音寺)。全區宗教活動場所占地面積共 24090 平方米, 建築面積12370平方米。經登記的宗教教職人員17名, 其中:神甫1人,傳道員1人,僧尼15人。
場所分布
內江天主教堂和內江基督教禮拜堂分別坐落在內江城區的市民路和交通路,內江聖水寺和內江觀音寺坐落在內江城郊,內江興國寺坐落在白馬鎮五星街。
組織管理與宗教活動
我區宗教活動場所均成立了以宗教教職人員為主、有信教民眾代表參加的場所管理組織;建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實行民主管理,並按照各教教規教義帶領信教民眾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
● 文化藝術
文化市場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經營戶總數逾千戶,安置待業人員3000餘人,國家、集體、個人投資格局初步形成。文物管理邁上新台階,現有金、銀、銅、石、陶、玉、紙等上萬件文物藏品,分屬國家一、二、三級文物,轄區內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重要文物保護點79處。
民眾性協會活動頻頻,政協內江市市中區花萼藝社於1996年成立後,隊伍不斷壯大,現有會員92人;市中區書法協會成立於1992年10月,現有會員60人,另建有凌家鎮、白馬鎮兩個分會;市中區硬筆書法協會於1995年成立以來,吸引了不少青少年愛好者,現有會員百餘人;市中區業餘作家協會於1993年建立以來,培養了不少青少年作者,並辦有《甜城文藝》。

基礎設施

● 電廠和裝機能力:市中區是全省重要的電力工業基地,內江發電總廠現有裝機容量70萬千瓦,擁有國家“八五”重點環保科技攻關項目、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1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3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示範電站目前正在建設之中。
● 輸變電能力:變電站5座,主變容量143300千伏安,220千伏安線路107.351公里,110千伏安線路88.306公里,35千伏安線路63.639公里。城區10千伏安線路41.87公里,城區公用變壓容量72015千伏安。農村10千伏安線路390. 278公里,變壓器容量51965千伏安。
● 公路建設:區域範圍內有成渝高速公路16.2公里、內宜高速公路21.5公里、成渝路(321國道)18.4公里、內峨路(省道)25.8公里,6條縣道(內威路、內資路、內卑路、白火路、白沱路和內宜高速公路白馬出口連線線157.7 公里,25條鄉道125.7公里,117條村道315.1公里。我區與比鄰地、市有高速公路和國、省道相連,與比鄰縣有二級以上公路相接。

歷史沿革

內江市市中區設縣始於東漢明帝至和帝年間(公元58年至105年),分資中縣置漢安縣。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置漢安大戌,同年改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公元 581年),隋文帝因避父諱,改中江縣為內江縣。元初,資州內江一帶因長期戰亂,地荒人稀,州縣皆廢;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復置內江縣。
1951年9 月內江市自內江縣中分出另置,隸屬川南行署區內江專區。1952年9月, 恢復四川省的建制,內江市隸屬四川省內江專區。1968年7月,專區改稱“地區”,內江市隸屬內江地區。1985年6月, 撤銷內江地區,內江市升為地級市,並設立市中區,以原內江市的行政域為內江市市中區的行政區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