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

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

四川大學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學校園內。1914年籌建,1919年正式成立。現藏文物4萬餘件。

基本信息

展館簡介

四川大學博物館是中國高等學校中第一所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學校園內。1914年籌建,1919年正式成立。原名華西大學博物館。1952年改名為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1984年改為現名。現藏文物4萬餘件,以西南少數民族文物、民俗文物、四川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唐代佛教石刻、歷代名紙、四川陶瓷明清書畫及工藝美術文物最具特色。
該館設有民族學陳列室,民俗學陳列室,書畫陳列室,藏族藝術陳列室,革命文物陳列室,石刻藝術陳列室和研究室。該館為中國西南考古學、民族學、東南亞歷史與文化的研究中心。

館藏文物

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

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是目前中國高等院校中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博物館。八十多年來,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藏品。現有文物四萬多件,可分為民族學、民俗學、石刻、書畫、陶瓷、青銅器、古錢幣、古印、刺繡、外國文物等主要的門類。其中尤其以書畫、陶瓷、美術雕刻藝術以及民族學、民俗學等方面的藏品最為突出,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館藏書畫中收藏有上起唐、宋,下迄明、清以至近代名家作品近2000幅,其中尤以明清兩代最為豐富,幾乎各大家、流派皆有其代表作,經過國家鑑定的一、二級珍品達一百多件,當中的明戴進《松濤品蕭圖》等,都是中國書畫中的精品。
館藏瓷器中以國內收藏不豐的唐宋邛窯陶瓷器最富特色,其中唐代彩斑釉器、高溫彩釉器、瓷雕塑器等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均屬珍品。此外,藏品中的一批宋龍泉窯、官窯、吉州窯瓷器、清官窯鬥彩、祭紅、五彩器、四川南宋琉璃廠窯的“宋三彩”俑等也都是具有很高工藝水平、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佳品,深為海內外所矚目。
美術雕刻中,除了拙樸洗鍊的四川漢代畫象磚、畫象石以及圓雕之外,四川邛崍龍興寺佛教石刻尤具特色,它以本地紅砂岩為材料,雕刻玲瓏剔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高達198厘米的斷臂菩薩立像,以其優美的造型、生動的表情,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館藏民族文物中,以藏族文物為其大宗,包括各種青銅造像,“唐卡”(捲軸畫)、藏文經書、寺院法器以及生活用器,其中不少是稀世之珍,使本館成為國內外聞名的藏族文物收藏中心之一;此外,羌族巫師的法器、彝族的漆器與武士盔甲、苗族的挑花與刺繡、景頗族的服飾、納西族的“東巴經”,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銅鼓等,都成為我國民族學研究的一批重要資料。
民俗文物中,收藏有數百種歷代名紙,從東晉桑根紙、六朝的黃麻紙到唐、宋、元、明、清各種名紙以及朝鮮的五色連綿紙、日本江戶時代的礬水引薄美濃紙等,品種之齊全,為國內罕見;藏品中還有清代末年全套新娘嫁妝、花轎、壽儀用品、皮影及其唱本、雕刻工具、竹木根雕、鼻煙壺、歷代玉器等各類珍品,具有獨特的風格。
除此之外,本館還收藏有來自世界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兩千件文物,這在全國博物館中也是不多見的。

教學科研

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

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同時也是重要的科學研究機構與教學實驗基地。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 來,以本館為研究中心,在中國西南地區民族學、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學術調查與研究,先後出版了多種學術刊物與專著,其中如鄭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聞宥 教授編著的《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藏古銅鼓考》、全套世界發行的大型學術刊物《華西邊疆 研究學會雜誌》(1922—1947)、《南方民族考古》(1987—)等,都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重要 的影響。
本館研究室擁有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等方面的科研人員,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該研 究室藏有上萬冊中外圖書資料,其中不少屬於孤本、善本,如明版《韻府群玉》、美國博物 館出版的《中亞調查記》、全套河內出版社出版的《法國遠東學院學報》(1901—1946)等。 此外,館內還收藏有大批極為珍貴的碑銘、墓誌、墓磚拓本,其時代上起秦漢,下迄唐、宋 、元、明、清各代,內容涉及到中國古代歷史、民族、宗教、風俗禮儀等各個方面,絕大部 分目前已在整理編目之中,可為學術研究提供十分重要的資料。
作為文科的教學實驗基地,本館為了配合歷史系考古、博物館專業學生的教學與實習,制 作、採集、收藏有自舊石器時代以迄歷史時期考古的大批教學標本。館藏的各種民俗、民族 以及歷代藝術珍品,也為文科其它專業提供教學實習服務。

四川大學博物館充分利用館藏各個時期的文物,開展社會服務,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宏揚民族文化提供 場所,也是本館的宗旨。近年來,每年平均接待大、中、小學生數千人次。隨著社會經濟文 化的發展,文物的社會價值將會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因此,合理利用館藏文物,發揮其優勢,使之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和對外開放的視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歷史沿革

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

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前身為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由美國學者戴謙和(DenielsheetsDye)始籌建於1914年,是中國西南地區建立最早的博物館。它最早把西方近代博物館的理論和模式介紹給西南的學術界,首開西南文博界的文物收藏、研究、陳列諸方面的先河。歷經幾十年風雨滄桑,今天的四川大學博物館,已成為國內大學博物館中首屈一指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在海內外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華西科學考古的“洋先鋒”
有人曾說:西人之來華者,多嗜中國藝術。美國人丹尼爾·大安,來華後取名戴謙和,當地人很少叫得出他的英文名,而“戴洋人”卻人人皆知。戴謙和少年時,即愛慕中國,立志願為中國服務。1906年來到四川,耳濡目染之下,很快學會了漢話,並能很自如地運用成都土語。
四川文物繁多,古墓、石闕、摩崖及寺廟內的古代塑像和壁畫所在皆是,且世所罕見。古樸的民俗、優美的山川,以及眾多的民族,令外國教員的興趣多種多樣。葛維漢(D,C.Graham)教授深入邊區,足跡遍及苗、羌、藏、彝等民族聚居地,先後進行了14次夏日探險,廣泛採購民族文物,並系統整理,使它們成為民族學的資料和標本。戴謙和教授則潛心於尋訪巴蜀古蹟,發掘遺址、古墓。在他的努力下,華西考古學漸放異彩。
對西人的這些活動,民間素有懷疑,紛紛質問:“為什麼華大的洋人戴謙和,在暑期內,不在避暑山莊裡安安逸逸地避暑,偏要跑到打箭爐、巴塘、里塘、大涼山一帶邊地去,測量地形、考查礦產、收集古物呢?”“為什麼華大的洋人葛維漢把旅行考察的事情,都拿回他們本國去報告呢?”歸結起來,認為洋人是在刺探國情,實施陰謀。按中國政府的《採掘古物規則》、《古物保存法》,華西大學為一私立大學,採掘古物也不在許可之列。確有一些洋人採用卑劣手段盜竊、摧毀文化遺產。但葛維漢、戴謙和等人的研究活動,客觀上開闢了西南考古學、西南民族學,並積累了有價值的成果。
“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發現

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

三星堆”的發現,始於月亮灣農民的偶然挖掘。1929年春,燕氏祖孫三人在自家“風水寶地”挖出400餘件古物。後來,燕家人對前來發掘的葛維漢教授講,因當時坑挖得太深,父子倆都得了一場大病,幾乎死亡,幸好及時住手,不然燕家定會爆發一場更為厲害的瘟疫。大致是出於“折財免災”的原因,燕家將“意外之財”除自留部分外,大多向親鄰朋友廣為分送。
成都著名的金石鑑賞家龔熙台也從燕家購得玉器4件,大為讚賞,稱“價值連城”。龔熙台此說一出,立時在成都古董商中引起噪動,人們紛紛奔赴廣漢找燕家購買玉器……古董市場被“廣漢玉器”攪得沸沸揚揚。有些古董商為了賺錢,甚至製造贗品出售,致使“廣漢玉器”魚龍混雜,令人真假莫辨。
1931年6月,戴謙和、葛維漢等人先後趕赴廣漢,在當地駐軍陶宗伯旅長的協助下,對月亮灣遺址進行了考察、攝影,經縣長羅雨蒼及省政府教育廳同意,擬進行科學發掘。此時,因為大批古董商雲集廣漢,使得當地百姓群起發掘玉石器。羅縣長得報後,當即下令保護月亮灣遺址,不準自行亂挖亂掘。1934年3月初,羅雨蒼以縣政府的名義邀請葛維漢率華西大學博物館科學發掘隊前來發掘遺址。當時社會治安十分混亂,時有土匪夜間搶劫“肥豬”(富豪)事件發生。為了防備土匪幹擾發掘工作,羅縣長派出80名士兵日夜保護髮掘工作隊和發掘現場。不過,發掘工作終因“鄰近匪風甚熾”,只進行了10天便告結束,共獲得各種玉、石、陶器600多件。領導發掘者除葛維漢外,還有華西大學博物館館員林名均。事畢,當葛維漢、林名均將它們全部移送縣政府過目時,羅縣長慷慨地說,這些器物很有科學價值,把它們送給華西大學古物博物館。
1934年,葛維漢整理出歷史上第一份有關廣漢古蜀文明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漢州發掘簡報》,他寫道:“在四川古墓中發現的器物,大約為公元前1000年的時期,其先見卓識,令人驚訝與感嘆!”當時的中國學者、外國學者、中國普通老百姓、中國地方官員、地方軍隊將領,抱著對中華文明強烈的自信心和熱烈嚮往之情,自覺地擔負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義務,由此揭開了以後半個多世紀的三星堆考古序幕。
四川大學古物博物館的雛形

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

葛維漢、戴謙和率先在中國西部建立第一個博物館,是華西博物考古的奠基人。1914年戴謙和在華大籌辦博物部,1932年博物館正式成立,有標本6000件,葛維漢被任命為館長(任期1932~1941年)。戴謙和是一位具有創造力的夢想家,葛維漢則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收藏家,兩個訓練有素的人,配成黃金搭檔,共同開發這座博物館。大量的古物,經系統分類,向公眾開放,每年前來參觀者不少於6000人。
1941年鄭德坤主持館務,又聘請四川省博物館館長馮漢驥教授、華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聞宥教授等共商館務。鄭德坤,人稱“四川考古學之父”,這位哈佛大學的考古學博士,把博物館建成了一個教育中心和收藏中心,他對館藏資料進行了科學的分類,用圖片的形式舉辦展覽,介紹四川豐富多彩的文化,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以至當時援華助戰美軍等。人們絡繹不絕前來參觀,成為抗戰時期大後方一道特別的風景。博物館也因之名聲大盛,被譽為成都當時的“重要名勝地之一”。經數代中西學術人的收錄,到1951年華大古博物館陳列的標本3萬餘件,所收羅古物文物至1950年達3萬餘件,分為古物美術品、邊民文物、西藏標本三大類。古物上起史前石器,下迄明清金石書畫,應有盡有。邊民文物,包括羌、彝以及摩西、擺夷、開欽等民族器物、文物。西藏標本尤為豐富,曾有外國報紙譽之“世界各博物館之冠”。

展館特色

從1914年戴謙和籌辦博物館,歷經數十年風雨滄桑,由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演變為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以至今日的四川大學人文數字博物館。它現已成為國內大學博物館中首屈一指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現有各類藏四萬餘件,豐富的館藏因“綜合性強、精品薈萃、地方特色濃郁、異彩紛呈”等特色而享譽海內外。

展館評價

建館以來,先後已接待數十萬計的海內外客人來館參觀,受到專家學者很高的評價。其中 如郭沫若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參觀本館時,就為本館題辭稱:“川大博物館收藏頗為豐富,聞 系積四十年之力而得此,殊非易易!望善於加以保管並加以有系統的研究,對中國文化史將 有適當之貢獻。”1995年7月,國際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來本館參觀時,也給以高度評價,他在題辭中寫道:“我十分高興參觀貴館,你們收藏了許多 精品,陳列方法也非常先進。世界大學博物館中排名應在前十名之內。希望能捐到巨款,更 充實收藏。”加拿大駐華大使葛漢先生參觀結束後深有感慨地說:“貴館給我留下了極為深 刻的印象,中國人應該為有這樣的博物館而感到自豪!我回到北京後,要讓所有來成都的大 使館官員都來這裡參觀。”

參觀指南

交通:從四川大學東門進(離博物館最近)
可乘 19路 35路 335路
從四川大學北門進
可乘車到磨子橋站
有76,77,34,55,19等多路車經過

餐飲:四川大學有很多食堂 部分食堂可以對外營業
比較好的食堂有:
東區三食堂 西區北苑餐廳
西區活動中心三樓的豆花火鍋 西區小吃城的鐵板燒
另外東區體育路上的幾家飯館都不錯 便宜實惠

住宿: 四川大學校內有三個賓館可提供住宿
分別是
北苑賓館——西區學生宿舍附近,靠近紅瓦寺街。
紅瓦賓館——東大門附近,離博物館步行約十分鐘。
科華苑賓館——南大門附近,位於科華北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