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啶5′-核苷酸缺乏症

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pyrimidine 5′-nucleotide deficiency,P5′ND)紅細胞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並與RNA分解代謝有關的酶缺乏症,是核苷酸代謝異常最常見的酶缺陷疾病。1974年Vahntinl首次報導紅細胞嘧啶5′-核苷酸酶(pyrimidine 5′-nucleotidase,P5′N)缺乏症(pyrimidine 5′-nucleotidase deficiency)引起遺傳性溶血性貧血以來,已在美國、日本以色列、西班牙、法國、南非、土耳其等國先後報導60餘例,我國1990年杜傳書、馬則敏分別各報導1例。P5′N缺乏症是除G-6-PD、PK缺乏症之後第3種常見的紅細胞酶缺乏性疾病。

基本信息

概述

人紅細胞P5′N分兩個亞型P5′N-Ⅰ和P5′-Ⅱ,分子量分別為4.5萬和4.4萬隨紅細胞成熟衰老P5′N含量減少。P5′N缺乏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最近已有研究證實P5′N-1基因定位於7號染色體,含有10個外顯子,由於外顯子2剪接方式不同分別編碼2個由286和297個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並在4例患者中發現3種同源突變。自1974年Valentine首例報導以來,全世界報導逾30個家系,國內報導2例。本病的主要臨床特點為中重度先天性外非球形細胞性溶血、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外周血出現嗜鹼點彩紅細胞可有智力低下。

流行病學

本病分布範圍包括地中海、猶太人、非洲中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雜合子血液學正常,純合子及複合性雜合子活性低於正常的5%~10%。

病因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發病機制

P5′N是一種鋅(Zn)依賴的金屬酶,受Cr2+、Zn2+Mg2+激活,而Hg2+Pb2+等明顯抑制其活性。隨著紅細胞成熟衰老,P5′N含量逐漸減少。P5′N存在由不同基因編碼的Ⅰ、Ⅱ兩種亞型,除存於紅細胞外,Ⅰ型還存在於腦組織
核糖體RNA在正常網織紅細胞內降解為5′-核苷酸,其不易彌散的代謝產物(胞苷、胸苷及尿苷單磷酸鹽)由P5′N再磷酸化而形成可彌散的產物透出細胞。P5′N缺乏性網織紅細胞內聚集大量胞苷和尿苷複合物可使總核苷酸池較正常紅細胞中擴大5倍以上。由於核糖體在缺陷細胞內不能正常降解從而大量聚集而形成瑞特染色中嗜鹼點彩顆粒。由於缺陷性紅細胞內大量消耗磷酸腺苷而非磷酸嘧啶故P5′N缺乏症以前歸類於“高ATP綜合徵”。
關於P5′N缺乏症溶血機制為:紅細胞中P5′N嚴重缺乏時嘧啶類核苷酸堆積,通過競爭性抑制ATP酶和ATP生成相關酶,用6-磷酸葡萄糖酸競爭性抑制和用NADP非競爭性抑制G-6-PD,此外酸性嘧啶核苷酸的堆積,使紅細胞內pH下降,進一步使G-6-PD和6PGD活性降低影響了戊糖磷酸旁路活性,此二者均干擾ATP產生。從而使紅細胞壽命縮短,出現為慢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

臨床表現

1.終生性溶血性貧血貧血常為輕中度,可因感染應激及妊娠而加重。
2.脾大及間斷性黃疸
3.智力發育低下腦組織中P5′N缺乏所致。

診斷

根據家族史臨床表現及紅細胞P5′N活性測定確診。

檢查

P5′N缺乏症雜合子血象正常,純合子或複合雜子P5′N活性僅為正常的5%~10%,有伴脾腫大和間斷黃疸的終身性溶血性貧血感染、應激和妊娠可以使貧血加重。某些患者還可有發育遲緩。
1.外周血血紅蛋白濃度80~100g/L,網織紅細胞約10%;嗜鹼點彩紅細胞呈持續性存在,為4%~5%(正常<3%),提示本病的診斷
2.自溶血試驗陽性,葡萄糖糾正不良。
3.篩選試驗胞嘧啶核苷酸升高
4.P5′N活性定量試驗:診斷本病依賴於此試驗。P5′N活性正常範圍:成人12.10±2.52;新生兒19.18±3.62(無機磷法);本病P5′N活性低於正常值。

治療

1.切脾可使血紅蛋白濃度有中度提高
2.輸血除個別病例外,常無需輸血。
3.補充微量元素適量補充鋅,有助於激活紅細胞內少量殘存的P5′N,儘量避免接觸鉛、汞等微量元素。
無特殊治療,切脾後部分患者血紅蛋白升高。

預後預防

預後:
終生性溶血性貧血,貧血常為輕中度,可因感染應激及妊娠而加重。智力發育低下。

預防:
應注意預防,提倡優生,進行婚前和產前檢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