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衣順母

《單衣順母》,又稱為《蘆衣順母》,這裡講述孔子又一個著名弟子閔子騫的孝行故事。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四則故事。

故事內容

單衣順母單衣順母

春秋時代,有個孝子叫閔子騫。他的母親去世比較早,父親娶了繼母,又生了兩個弟弟。繼母對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後母用蘆花給他做衣服,而給他的兩個弟弟做的是棉衣。蘆花做衣服看起來很蓬鬆,但是不保暖。剛好他父親帶他外出,讓他駕馬車。因為天氣太冷,冷風颼颼,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凍得發抖。父親看了以後很生氣,衣服已經穿得這么厚了還在發抖,是不是有意要詆毀後母。一氣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閔子騫。結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蘆花飛出來,父親這才明了,原來是後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氣。回到家裡,當下就要把他的後母休掉。

相傳在春秋時代,魯國有位孝子閔子騫,在他少年的時候其母親不幸早逝,他的父親只好又
續了妻子,續娶的繼母又生了兩個弟弟。繼母對小子騫特別的不好,時常無情的虐待他。有
一年冬天,後母想了一個非常可恨的主義,她找了一堆蘆花給小子騫做棉衣。不過她給自己
的親生兒子卻是用暖和的棉花做冬衣。一樣都是棉衣,小子騫就穿上非常的冷,他的兩個弟
弟就一點兒也不冷。剛好有一日,父親帶著小子騫外出,並讓子騫駕馬車。冰天雪地中駕馬
車的小子騫凍的直發抖,父親看到了非常的不解,說:“你穿的這么好的棉衣,為什麼還如
此的冷呢?一定是想偷懶。”子騫聽了特別的傷心,他說:“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就是覺
的好冷。”不知真相的父親覺的子騫是在故意狡辯,不由分說就拿起馬鞭抽打閔子騫,結果
這鞭子打下去之後,小子騫的衣服破了,白色的蘆花頓時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恍然明白過來
,知道是繼母做的壞事。回到家裡之後,他決定把子騫的後母休掉。可是子騫對後母並不記
恨,反而有些同情後母,小子騫覺的不能因為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後母,於是他跪下來對自
己的父親說:“父親,請你不要趕後母走,畢竟還有兩個小弟弟呀!有母親在的時候,只有
我一個人寒冷,如果母親走了,我和兩個弟弟都會挨餓受凍的。”

閔子騫對他的後母還是一味的真誠。在此時只有一個念頭,跪下來跟他的父親說:“父親,不能趕後母走,因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有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假如母親走了,我和兩個弟弟同時都要挨餓受凍。”

在這種情形之下,閔子騫至誠的孝心絲毫不減,而且還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樂。這一分真誠讓他的父親息怒,這一分真誠也讓他的後母生起慚愧之心。閔子騫這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致使家庭從此幸福和樂。所以,“親憎我,孝方賢”。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誠就能永不忘失,能時時提起關照。

古文版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騫少時為後母虐待,冬天,後母以蘆花衣損,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複查後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後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這才饒恕了後妻。從此以後,繼母對待子騫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有詩讚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原文

[周]閔損,字子騫孔子弟子。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父察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改悔。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
父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閔子騫

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魯國(現魚台縣大閔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相關評說

閔損(前536~前487年),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其家鄉在今天山東的費縣汪溝鎮閔家寨村。
閔子騫,早年喪母,其父娶了後母,又生了二子。後母給自己生的兒子穿上棉絮做的冬衣。後母妒恨閔損,給他穿的是蘆花填充的冬衣。父讓閔損駕車,閔損因為身上寒冷不堪而失控,連駕車的皮帶子都掉了。“”(),就是駕車前行所用的皮帶,從驂馬的外轡穿過服馬的游環,繫於車軸,從而引車前進。
其父察知了此中的緣故,便想要休掉閔損的後母。閔損說:“母親若在,只是我一個兒子寒冷;母若離去,三個兒子都寒衣單薄。”其母聽到後,後悔不已,從而改過。
這一則,民間又稱為《鞭打蘆花》,其中不是由閔子騫自己陳述原因,而是由其父用鞭子抽打閔子騫,從而衣中露出蘆花而知道了實情,這樣的細節似乎更有戲劇性。如今汪溝鎮閔子故里,依舊民風淳樸,《鞭打蘆花》的故事廣為流傳,並且已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準備打好閔子品牌,加快閔子祠的建設和閔子文化的傳播,提升該鎮的文化品位。

在今日之濟南,市內還有一條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另外還有以閔子騫墓地擴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館”。在濟南百花公園西鄰,便是“濟南孝文化博物館”。這裡也稱為“崇孝苑”,一座突起的墳墓,便是“閔子騫墓”,是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閔子騫曾得到魯國季桓子之請,讓他當費邑宰。他淡漠仕途,沒有同意。後來經孔子勸說,他擔任了費邑宰,並把家遷到東蒙之陽。他治理費地很有成績,但與季氏的所作所為格格不入,最後毅然辭官。或說最後他病死於長清縣內。因此,這裡的閔子騫墓也僅是衣冠冢而已。閔子騫葬於何地,現在尚不能確定,在江蘇蕭縣、河南范縣以及安徽宿州都有閔子騫墓或祠。
據有關材料報導,上世紀60年代前,濟南的閔子騫墓規模還很大,當時墓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墓堆封土直徑有七八米,高約十幾米,周圍還有合抱粗的古樹30餘棵,歷代碑刻十餘尊。但後來“文革”時,整個墓區遭到嚴重破壞,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毀,古樹被砍,僅剩兩棵,封土被挖去燒磚瓦。

近年來,隨著許多市民要求恢復保護閔子騫墓地的呼籲,加上文物部門的努力,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他們先後投資180多萬元,對墓園進行了修繕,在2004年初步建成了現在的模樣,並對外開放使沉寂多年的閔子騫墓終於又重見了“光明”。

二十四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