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艾略特

of of of

喬治·艾略特,原名瑪麗·安·伊萬斯(MaryAnnEvans),出生在華威郡一個中產階級商人家庭。19世紀英語文學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與薩克雷、狄更斯、勃朗特姐妹齊名。

中文名:喬治·艾略特
外文名:GeorgeEliot
別名:瑪麗·安·伊萬斯
國籍:英國
出生日期:1819年11月22日
逝世日期
1880年12月22日
職業:小說家
主要成就
英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代表作品
《亞當·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爾馬契》等

人物簡介

喬治·艾略特,原名瑪麗·安·伊萬斯(MaryAnnEvans),出生在華威郡一個中產階級商人家庭(
父親曾是木匠,後暴發成為房地產商人)。三十幾歲時,她因翻譯工作而開始文學生涯,之後還擔任“西敏寺評論”雜誌的編輯;在此期間經由介紹,她認識了一生的摯愛劉易斯(GeorgeHenriLewes),劉易斯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舊不顧外在壓力,與其同居;兩人隨後遷居德國;回國後,雖不見容於當時社會,但兩人仍恩愛幸福,在工作與生活中,相互扶持。[1]
由於曾在兩所宗教氣息濃厚的學校就讀,艾略特受宗教影響頗深;平日最喜研究語言,拉丁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希伯來文、希臘文皆能通曉。她一生篤信宗教,卻依然極富懷疑精神,一八四一年,隨父遷居考文垂,結識自由思想家查爾斯·布雷,受其著作影響,艾略特遂放棄基督教,強烈質疑宗教。因之,在其著作中,偶見其對宗教的理性批判。因為愛人劉易斯的鼓勵,艾略特年近四十歲才開始寫作,發表文章於雜誌上;一八五九年,才真正發表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亞當·比德》,這部小說一年內再版了八次,受歡迎程度不在話下;一八五九年以後,她發表了兩部極為成功、著名的有《織工馬南傳》與《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奠定了在英國文壇的地位。之後,一八六三年的《羅慕拉》,一八六六年的《菲力克斯·霍爾特》,一八七二年的《米德爾馬契》,一八七六年的《丹尼爾·德龍達》,更是經典之作,成就非凡。
艾略特雖相貌平凡,但情感路上卻仍有深刻真摯之真情相伴。愛人劉易斯對其影響甚鉅,二人摯愛彌堅,一八七八年,劉易斯去世,艾略特痛不欲生,但仍發奮完成愛人之遺作;兩年後,艾略特更下嫁小她二十歲的約翰·克勞斯(JohnCross),二人情深意濃,但艾略特卻在同年十二月便病故了,結束了她平凡卻又豐富的一生。

寫作特點
喬治·艾略特是位描寫的大師,她不僅擅長描寫人物的外貌,而且擅長描寫人物的內心。這些成段的細緻入微的描寫把她的人物一下子拉到了讀者的面前——真實而親切。著名批評家阿巴·伍爾遜說過,多蘿茜"是所有小說人物中最美麗,最高尚的女主人公。"讓批評家得出這個結論的恐怕少不了小說中對人物外貌和內心的描寫,
喬治·艾略特所塑造的人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不像有的批評家所說的是"狹隘的維多利亞時期道德教條"的傳聲筒。作者本人也曾辯解說:"我的作用是美學意義上的陶冶,而非充當教化的老師——我的目的是要喚起社會道義所呼喚的高尚情感,而不是為社會規定什麼。"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的是其藝術感染力而不是別的東西,而且她出色的人物塑造技巧使她達到了這一"目的"。然而,正如另一位英國小說家伍爾芙所說,"專心閱讀喬治·艾略特,就是發現我們對她了解得多么少。"更多地了解這位作家,更好地領略其作品的藝術魅力還有賴於廣大讀者的悉心閱讀和專家學者的深入探討。

作品列表
長篇小說
《亞當·比德》(AdamBede,1859)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MillontheFloss,1860)
《織工馬南傳》(SilasMarner,1861)。
《羅慕拉》(Romola,1862-1863)
《費利克斯·霍爾特》(FelixHolt,theRadical,1866)
《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1872)
《丹尼爾·德龍達》(DanielDeronda,1876)
其他作品
《教區生活場景》(ScenesofClervcalLife,1856-1858)
《撩起的面紗》(TheLiftedVeil,1859)
《雅各布哥哥》(BrotherJacob,1864)
《西班牙吉卜賽人》(TheSpanishGypsy,1868)
《朱巴爾傳奇詩集》(TheLegendofJubalandOtherPoems,1874)[3]
《西奧弗拉斯特斯·薩奇的印象》(TheImpressionsofTheophrastusSuch,187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