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狀沙拐棗

喬木狀沙拐棗

喬木狀沙拐棗為蓼科沙拐棗屬沙拐棗種子的優選品種,具有抗乾旱、高溫、風蝕、沙埋、鹽鹼的能力,沙拐棗耐瘠薄,適應性強,結實早,易於繁殖,生長迅速,可形成喬木狀等特徵。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喬木狀沙拐棗

英文:Calligonumarborescens

科:蓼科沙拐棗屬

分布

寧夏(中衛沙坡頭)、甘肅新疆吐魯番)栽培,均從國外引入,生長良好。

性狀

沙拐棗是蓼科的一個屬,共有20多種,它們都是木本灌木。其中大多為小灌木,也有幾種為大灌木,能長到四五米高,有喬木狀沙拐棗。從“喬木狀”的名字,就可以想見它如大樹一樣的身姿。

對沙漠環境的適應還有幾個特點,一是它基本沒有葉片,子縮小成托葉狀包裹在枝條的節間,使枝條節間很短,拐來拐去,使它們有了“拐棗”之名。葉子變形後,光合作用的功能轉交給了當年的新枝,新枝是綠色的,也有葉綠細胞,可以執行同化作用功能,這種綠色新枝也叫“營養枝”或“同化枝”。二是它的根系很發達,主根可深至3米以下,水平根系分布在淺地表,可伸長至二三十米,也就是一株沙拐棗常領有幾十、幾百平方米的面積,保證了植株的水分供應,在有水分的條件時,水平根上也能萌發出新枝來。

耗水特性

利用植物莖流計,測定了塔里木沙漠公路塔中段喬木狀沙拐棗莖幹液流變化及耗水特性。結果表明3株喬木狀沙拐棗在一個生長季內的日平均耗水量為4183.4g;在現行的灌溉管理條件下,4~10月3株基徑為3.6,3.1,1.9cm的喬木狀沙拐棗日平均耗水量分別為6203.5,4829.1,1517.5g;7月份是耗水量最大的季節。喬木狀沙拐棗液流日變化呈單峰曲線型,並隨環境因子的變化有所波動;液流高峰值出現在12:00~15:00,最小值出現在0:00~3:00,夜間仍保持較高的液流速率。

套用

有很強的生長勢,生根、發芽、生長都很快,在沙地水分條件好時,一年就能長高兩三米,當年即能發揮良好的防風固沙能力,而且在大風沙條件下,有“水漲船高”的本領,生長的速度遠超過沙埋的速度,即使沙丘升高七八米,它也能在沙丘頂上傲然屹立,綠枝飄揚,似乎在嘲笑風沙。因此,人們選用它作為防風固沙的先鋒植物。在新疆吐魯番盆地腹心的流動沙地上,就有幾千畝人工播種形成的沙拐棗林地,成為新疆大面積固沙造林的樣板,帶動了新疆乃至西北地區的防風治沙。它們依靠一次灌溉成林,捍衛了綠洲寧靜。而沙拐棗林地中,上百萬株沙拐棗,以不同的果實形態、先後的結果期、大量的果實,從4月到6月,在沙漠中形成特殊、美麗的景觀,吸引了大量遊人前往觀賞。人們在讚賞沙拐棗防風固沙能力的同時,也得到了莫大的眼目享受,沙漠的壯美讓人們驚嘆和留連!

培育

在極端生境脅迫下,喬木狀沙拐棗種植7-8年後即出現長勢減弱,自然枯死等現象,本文對7a生喬木狀沙拐棗植株進行了人工平茬試驗,並對其平茬效益做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喬木狀沙拐棗的再生能力較強,第一次平茬後新生枝株高,冠幅,地徑等迅速增長,且經過第二次平茬後仍能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生物效益顯著。

(2)平茬後喬木狀沙拐棗生長旺盛,特別是同化枝表面積增長最快,第一次平茬植株生長2年後其同化枝面積大小已接近未平茬植株。

(3)在沙漠公路防護林現有的管理模式和灌溉制度下,對老化衰退的喬木狀沙拐棗植株進行平茬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茬促進了喬木狀沙拐棗的生長發育,從復壯更新的角度來看,有利於喬木狀沙拐棗的再生和防護林生態利用率的提高。

現代發展

據林業部門負責人介紹,以前阿拉善盟只分布有少量喬木狀的阿拉善沙拐棗,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林業部門從蘇聯引進適合沙漠環境生長、防風阻沙的沙拐棗品種,沿騰格里沙漠東緣開始大量飛播種植,二十多年共飛播了80萬畝,與其它飛播林木一起形成了一條長120公里,寬1.5—3公里的綠色屏障,有效地遏制了騰格里沙漠東侵。

最新研究

瑪納斯縣六戶地鎮北五岔鎮位於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屬於荒漠乾旱氣候地帶,兩鎮共有可耕地面積22萬多畝,長期以來,由於過度放牧、採藥、病蟲鼠危害,沙漠植被逐年減少,導致農田四周被沙漠包圍,農作物常遭冰雹、沙塵暴等自然侵害。2002年3月,該縣從吐魯番地區引進具有抗乾旱、高溫、風蝕、沙埋、鹽鹼能力強的防風固沙先鋒樹種“喬木狀沙拐棗”進行引種試驗,並取得試種成功。通過幾年來的推廣種植,目前,該縣北部沙漠區推廣沙拐棗人工治沙造林面積已達9.8萬畝。為該縣進行沙漠治理髮揮著獨特的防風固沙作用。不僅改變了當地流動沙地的小氣候,而且使沙地形成了一個喬灌草合理的植物配置結構,對改善該縣自然環境,有效降低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維護綠洲生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為招商引資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蓼科·沙拐棗屬植物

沙拐棗屬(Calligonum L.), 蓼科、木蓼族的一個屬,分布於亞洲、歐洲南部和非洲北部。據記載有100餘種,近幾年經過一些學者的歸併後,總計35種。中國有23種,產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其中以新疆最多,約占4/5。本屬為良好的固沙植物,幼枝又為荒漠地區牲畜飼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