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假於物

善假於物

“善假於物”出自《荀子·勸學》,意為君子的資質與一般人沒有什麼區別,君子之所以高於一般人,是因為他能善於利用外物。善於利用已有的條件,是君子成功的一個重要途徑。善假於物,可以讓我們敏銳地發現來自外物的提示,並儘自己的能力使其順應自己的意願。善假於物的人不僅可以藉助外物的提示,從而有所發現,同時,善假於物的人可以改變現狀,使之符合自己的意願。墓門老人在看到鸛鳥搬家後,得知大水將至,告訴了子游,子游便積極地組織大家修造船隻,最終倖免於一場山洪。

名句解釋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語出荀子《勸學》整個句子是一個判斷句。“假於物”是介賓結構後置,即“於物假”,“向外物藉助”的意思。

於: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向誰而發。“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向”。

善假於物善假於物

“善”通“擅”擅長。

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觀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並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張禮治法治並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 張“法後王”,同意武力兼併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在人性問題上,他認為人性 本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他特彆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他寫《勸學》就是為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人。荀子的文學思想是注重實用,提倡質樸。今存《禮》、《知》、《雲》、《蠶》、《箴》五首小賦。《荀子》共十二卷,大多數為荀子的著作。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治學方法、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著名的注釋有唐楊倞的《荀子注》和清 王先謙的《荀子集解》。

作品原文

【原文】

善假於物善假於物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乾、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慣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老是想著安逸。認真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的薰陶感染更大的,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的。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編織作窩,系在嫩蘆葦上,風一吹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木朽了生蟲,忘記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會自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定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鍵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八隻腳,兩隻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幹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騰空飛起,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生存。《詩》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餵養七隻幼鳥也能有條不紊。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必須堅定專一。

注釋

苕:蘆葦的花 以羽為巢:為,做,營造

而編之以發:以,用

而臨百仞之淵:臨,面對,對著;從上向下看,在高處朝向低處

系(jì),栓,結

漸,是浸入,淹沒,浸泡的意思

庶人,就是下人的意思,和君子相對的

其質非不美也,其,就是“它的”意思

主旨理解

告誡人們要善於利用周圍已有的條件,去爭取最大成功。

善假於物善假於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內部的條件沒有達到期望的助推功能時,善於藉助一切對實現目標有利的形勢和機會,儘量規避過程中出現的最大風險,外部的力量有時候是不可想像的.

運用

善假於物,方能順應規律,自我提升!善假於物的人,懂得從平凡的事中有所發現。善假於物的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解決當下的難題,為自己鋪平前進之路!

善假於物,是善於藉助外物的提示果,如此稀鬆平常的事,最後竟成為了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源頭!萬有引力定律這一重大發現,恰恰是源於牛頓的善假於物。如果牛頓沒有善假於物的意識,他又怎么會從如此平常的一件事中發現偉大的萬有引力定律呢?如果一隻蘋果,在你面前從樹上掉下來,你會作何反應呢?對於牛頓,他發現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牛頓就是這樣,善於藉助外物的提示,從而一步步揭示了震驚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如今,當我們感慨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如此微妙時,不得不歸功於牛頓的敏於發現!當我們讚頌牛頓的偉大時,不能忘記這一切正是源於他的善假於物!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在一張地圖的啟發下,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能僅在一張普普通通的地圖中,受到大陸漂移的啟發,正是因為魏格納是一個善假於物的人。善假於物的人,會從微小甚至偶然的外物的提示中有所發現。試想,如果魏格納在翻閱地圖時,沒有觀察到,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若從地圖上把這兩塊大陸剪下來,再拼在一起,就能拼湊成一個大致上吻合的整體,那么,我們對地球的認知可能還處在一個懵懂期吧!

善假於物的人不僅可以藉助外物的提示,從而有所發現,同時,善假於物的人可以改變現狀,使之符合自己的意願。《郁離子》中“鸛鳥移窠”的寓言,其中提到墓門,從而有所發現。墓門老人在看到鸛鳥搬家後,得知大水將至,告訴了子游,子游便積極地組織大家修造船隻,最終倖免於一場山洪。但巨大的山洪沒過了大樹,將鳥兒的巢窠給沖走了。子游藉助了鸛鳥的訊息和“水漲船高”的道理,改變了危急的現狀,得以保全,這正是他善假於物的表現!如果子游不懂得善假於物,他將對墓門老人的提示無動於衷;他還可能就像鸛鳥那樣,單純地把巢移到更高的位置,最終還是逃不過這場災難。當我們讀起這樣的寓言故事時,應該想到子游的做法正是善假於物的體現,也正是由於子游的善假於物,改變了大家的危急境遇,最終平安無事。

所以說,善假於物,方能順應規律,自我提升!善假於物,可以讓我們敏銳地發現來自外物的提示,並儘自己的能力使其順應自己的意願。因此,如果我們懂得善假於物,便可以順應規律,有所發現!如果我們能夠善假於物,便可以實現自我提升,有所作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