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針對學生而言,問題意識即在學科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認真探究,從而針對某個方面提出問題的思想準備。

問題意識

針對學生而言,問題意識即在學科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認真探究,從而針對某個方面提出問題的思想準備。

搭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互動平台

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被動的思維。學生沒有問題本身就是大問題。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的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是實驗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學生如果有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他們的思維就會為解決某一具體的局部的實際問題而啟動,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就會採用查找資料、請教師長等手段,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大大擴充了知識量。所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生只有在不斷地試圖提出問題、克服一切困難、努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會具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品質。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意識在思維過程和科學創新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創新教育教學活動來說,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切入點。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任何時候都顯得尤為重要,它對於學生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社會現象的本質、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的問題意識薄弱,主要表現為:不敢提出問題;不願提出問題;不能提出問題;不善於提出問題。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出現無疑可問、不知怎樣問、沒機會問、不敢問的局面。那么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如何培養學生的意識呢?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與氣氛,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發揚民主,讓學生有問題敢問。受傳統師生關係的影響,師道尊嚴、教師權威,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受到抑制。傳統的教學,往往抑制了處於萌芽中的學生問題意識的表露,具有問題意識的學生或者沒有時間或者沒有機會,或者不敢提出胸中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是影響以後學習的重要因素。要允許學生出現錯誤,留給學生敢於質疑問難的勇氣和信心,而這種勇氣和信心,恰恰是思想政治課所要培養的問題意識的關鍵。所以,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構築師生間進行交流和對話的平台,鼓勵學生向教師的知識和見解進行挑戰和質疑,樹立學生敢於懷疑權威和經典的信心,使學生問題意識的顯現與發展獲得環境的肯定與支持。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師生關係是教學活動中的基本關係。教師要衝破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樹立民主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係,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消除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在寬鬆、民主的環境中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他們好學、喜探究的天性,大膽探索發現,且敢問、樂問。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心理,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態,平時聊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尋找師生之間的共同語言,應儘量避免動輒問學習,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學生因為親其師而產生強烈的學科學習欲望,這必然會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
第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恰當地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使他們在獲得新知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有問題願問。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人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影響下產生的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這種“意識傾向”,是人的思想、精神的一種集中指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必然產生獲取科學知識的強烈欲望,以至專心致志地學習,問題意識油然而生,促進學生能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對問題主動思考、探究,他們會自己找到某些答案,會產生一種滿足感和成功感,會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恰當的評價,以進一步解放學生、進一步釋放學生的思維潛能、進一步保護學生的思維火花,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促使教學相長。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很簡單,也要認真對待,這樣學生會感覺自己是被重視的,積極性會大大高漲。對學生大膽的發問、質疑不予重視或視為刁難、搗亂、鑽牛角尖,並加以批評、訓斥甚至諷刺和挖苦,這無疑會扼殺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會使他們再也不願問問題。
第三、採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定問題環境,引導探究,讓學生有問題能問。教師習慣於把教學過程看作是自己設計的教學內容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並讓學生接受知識的一道程式。由此,學生的思維產生了惰性,變得不會發現問題,不能提出問題。在政治課教學中,不能把問題強加給學生,而把通過啟發式教學精心設定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己主動提出問題,並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在政治課教學中,不能把問題強加給學生,而把通過啟發式教學精心設定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己主動提出問題,並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教師要以“問題”為中心,巧妙地設疑、布疑、激疑和質疑,讓學生去釋疑、解疑,以促進問題意識的發展。
許多學生“一點就通”,這就需要教師恰到好處地進行點撥,啟發學生的思維。在講紙幣時,我問學生紙幣的本質是什麼,學生會脫口而出“一般等價物”,我就引導學生,一般等價物是能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學生就會恍然大悟,紙幣是貨幣符號,它本身沒有價值,當然也不能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了。
第四、引導學生思考、聯想,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有問題善問。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相互影響、聯繫的諸多事物反映到人們頭腦中,會形成各種不同的聯想,如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這種聯想思維能根據事物之間普遍聯繫的特點,進行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的思考,它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聯想、思考、轉化。只有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對事物的研究與探索,從不同的層次進行聯想與思考,問題意識才能形成。所以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眼前事物進行聯想與思考,聯想的越廣泛,思考的越細緻,問題意識越強烈,發現問題越深刻,提出問題也就越多,教學效果更為顯著。
經常有學生拿著某一個具體的題才有問題,這是不善於提問的典型體現,這種學生其實是在被動思考,而不是主動思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學習書本知識時沒有深刻理解知識點本身,沒有通過思考把自己所學的東西聯繫起來去理解。課堂聯想是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的重頭戲。要駕馭富有變幻的課堂聯想,教師必須善於設疑,圍繞教材內容的中心問題巧妙地進行教學過程設計,通過引疑、激疑、質疑,引導學生從觀察、思考和聯想,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繫,產生強烈的問題情境意識,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連結。在講解價值規律的作用時,我問學生: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那么每個生產者該怎么做才對自己有利呢?學生回答要降低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使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我進一步問怎么才能降低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呢?學生通過思考就能得出要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產率。以此問題展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價值規律的作用。
應該明白,強化問題觀念,強化問題意識,不能簡單等同多提問,應該是讓學生自己探討,積極思考,大膽聯想,其目的不在於能夠尋求正確答案,而在於激發學生對事物保持一種好奇心和敏感性,自覺形成問題意識的良好習慣,能夠對問題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