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

商山

商山,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城西7.5公里丹江南岸山陽縣東北。不僅以名奪人,更兼極富詩情畫意,所以古人以“勢斗嵩(山)並華(山),名欺霍(山)與潛(山)”言其高峻;以“危石蹲虎腳,松老咤龍髯”言其奇秀:以“溪寂鍾還度,林昏錫獨鳴”言其靜幽;以“我有商山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間”言其高潔,歷來為人們所嚮往。唐前,山坳即建商山寺。

陝西商山

簡介

商山, 位於陝西省商洛丹鳳縣城西7.5公里丹江南岸山陽縣東北。不僅以名奪人,更兼極富詩情畫意,所以古人以“勢斗嵩(山)並華(山),名欺霍(山)與潛(山)”言其高峻;以“危石蹲虎腳,松老咤龍髯”言其奇秀:以“溪寂鍾還度,林昏錫獨鳴”言其靜幽;以“我有商山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間”言其高潔,歷來為人們所嚮往。唐前,山坳即建商山寺。

歷史

古之丹鳳,素以山名,諸如少習山雞冠山、伯牙山、蓮花山,然獨有一山尤秀且特,造型起勢,“形如商字,湯以為國號,郡以為名”,它就是商山(亦名地肺山、智亭山、楚山)。由此江北的上洛鎮遂改作商洛鎮,衛鞅受封的這個地方叫商邑,衛鞅的名字,也被稱為商鞅。秦末漢初的四皓,也被冠以商山四皓。

風景宜人

明、清時尚有“四皓廟三楹、關帝廟三楹及唐玄宗所封都土地廟三楹,佛殿三楹,左右廂房二十餘間”。霧閣雲窗,縹渺入畫的商山寺,坐落環青峙碧,蒼翠萬狀,煙嵐變態,蔚為奇觀的人間仙境。松岩、桂林、梅塢、荷塘、鹿坪……環繞寺周,志稱“商顏第一名勝”。

商山,四季望之,無地不佳,最令人叫絕的是“商山雪霽”。雪中看山,冰清玉潔,天地一色宛如芥子園畫卷,令人動情,使人神往。一旦放晴,裹金躍輝,“千峰掩映分晴靄,萬壑縱橫捧霽顏。”青螺搖黛,如浴水芙蓉,倍增鮮艷。……蒼翠清芬,直與茹芝高節並傲歲寒。此刻遠望,陰陽分曉,宛如偌大“商”字。

商鞅封邑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濮陽)人,漢族。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被秦孝公封於商(商於,亦稱商山),後人稱之商鞅。

商鞅封邑位於今商洛市丹鳳縣城西2.5公里處的古城村,建於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為商於古道之中心。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墓四皓隱居商山,葬於山腳,使商山名垂青史,譽滿華夏,歷代賢達,慕名紛至,清人柴懋擢的《商山懷古》有:“光亡無限淚,山河一窗欞”。這兒所說山河仿佛鑲人窗棣的畫圖,其實是把商山窗欞作為靜觀世事的視窗。而今,商山雖然僅存前殿和後殿的殘垣斷壁和一山蒼翠,但是,欲回歸自然,尋幽弔古者依然絡繹不絕。人們在江北遊覽了“壘壘高墳松柏繞”四皓墓後,多過江南觀光“盡日看無厭”的商山,或有如唐代白居易之雅興者,亦奮力登上商山之巔,吟喔高歌。極目四望,商山腳下,校園裡,書聲琅琅;機場上,銀燕起落;上伊線,車水馬龍;江面上,大橋飛架。古老的商山,哺育了他的子孫後代,也孕育了現代文明,“再為商山行,更覺商山好。”

“商山紅日”,被譽為商洛十景之一。

天下“商”字源自商山

古“商國”在現在的陝西商洛,沿312國道到陝西商洛市東40公里的商鎮(也叫商洛鎮),南望可看到一座山,活活一個“商”字,此即商山也。《史記·殷本紀》載,“殷契(xiè),母曰簡狄……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國名也。”《括地誌》云:“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古之商國。”《水經注》曰:“丹水自上洛經商縣南,契始封此。”顧祖禹(清)《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域形勢一「唐虞三代 春秋戰國 秦」載:“殷商革命,《詩》稱九有,因夏之制,無所變更。【都邑考】契始封商「今陝西商州」,相土遷商丘「今河南歸德府附郭縣」”。契即帝嚳之子。 契被封到商這個地方後,虞舜又下命契為司徒(主要掌管教育的官,等於現今的教育部部長),也開始治理商,後來契去世後,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其族隨地姓,稱為商族。其後商族不斷繁衍壯大,就不斷東遷,經過十四代八遷後才到了中原,這才有了後來的“亳邑”、“殷墟”等。契第十四代玄孫也就是成湯,推翻夏桀的殘暴統治建立了商朝,所以《易·革·彖辭》中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說法。商朝滅亡後,其後人大多經商,被稱為“商人”,後來才有了一系列帶“商”的名詞:商品、商店、商業、商社、商號、商標、商埠、商城、商場、商船、商隊、商販、商港、商行、商會、商家、商路、商旅、商界、商務、商譽、商約、商戰、招商;商計、商量、商議、商洽、商榷、商談、商討、商定、協商、商檢...... 商洛市中心西街-背街之間有柳巷子,巷內外貿公司家屬院內原有禹司徒(即契)廟,就是紀念契的,長年香火旺盛,為商洛著名名勝古蹟,直至“文革”才被毀。

安徽商山

商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城東南部,緊鄰黃山市府所在地,距民航黃山站僅5公里。境內區位優越、交通便捷、通訊發達,屯(休)婺公路、月瑤公路、湯屯、黃塔(桃)及開工建設的黃祁(景)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行動電話、固定電話、寬頻網路覆蓋全鎮。新安江的重要支流—率水、蘭水兩大河系環抱全境,全鎮土地總面積95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42個村民小組,2.3萬人口。

據老一輩人說,商山原名單山,是以一座山的名字命名的。明清時期,商山的商業發達,做為徽商的一分子,商山人的足跡遍向全國各地,所以改稱了商山。

名優特產

五城茶乾、溪洲板梨、香菇、靈芝、竹筍、枇杷、金桔、雪梨、石耳、獼猴桃、琥珀棗、蛇乾、野核桃等。 黃山名茶:黃山的茶葉很好,而且便宜,黃山毛峰是蜚聲中外的極品茶,其前身為黃山雲霧茶,“祁紅”、“屯綠”也是其中的代表,還有近年來開發的珠蘭、茉莉等花茶品種。如果春遊黃山,可以趕上新茶,不要錯過。“天下名山,必有靈草”,黃山貢菊是歷代進貢皇帝御用的清涼保健益壽飲料佳品。

旅遊資源

鬲山風景區

鬲山風景區位於屯溪西南近郊黎陽鎮新江村境內,這裡洞天府地,一年四季景色優美,更有各類佛教菩薩雕像十幾尊,且離中心城區很近,交通較為便利。 鬲山是屯溪境內的最高海拔點,這裡空氣清新,秋高氣爽之時結伴人多可以登山望遠,視野極為開闊,能遠眺整個屯溪城區,景色非常不錯。

適逢每年春秋之際,是廣大學生、上班一族和旅遊愛好者的休閒、放鬆、娛樂的理想場所。鬲山屬於自由開放景區,是繼杭州西湖之後,第二個不收門票的景點。山腳下有很多平坦的草地,只要確保用火安全,自帶器具是可以燒烤的。

鬲山水庫位於鬲山山腳下,這裡水域面積三十幾畝,全是自然降雨和從鬲山山泉水匯集於此,水質清澈乾咧,沒有任何污染。水庫里年初放養的數千尾各類魚苗,有草魚、鯽魚、鯉魚、黃牙魚等,全是靠人工採集新鮮草料餵養,沒有任何飼料餵養成分。時值金秋時節,各類魚苗都已膘肥體壯,且肉質鮮美,水庫兩邊鬱鬱蔥蔥、山風陣陣,是廣大垂釣愛好者首選的理想場所。歡迎大家來這邊觀光、垂釣,放鬆、休閒,體驗接觸大自然的快樂。

溪洲生態旅遊

溪洲村位於休婺、屯婺公路交匯處,率水河畔,距市府所在地僅8公里,交通便捷,2003年被命名為首批“市級生態村”。全村180戶,人口712人,耕地面積514畝,茶園1100畝,林地1200畝,村莊土地總面積527畝。

溪洲山環水繞,風光秀麗,綿延十幾里的密植茶園和萬餘株板栗林,鬱鬱蔥蔥,環繞整個村落,錯落有致。率水河溪洲段全長2000多米,平均河寬80米,水深3米,終年水源充沛,水質清澈,且水流平緩。村落西側的觀音山,有著“小齊雲”之譽,山上有座觀音寺廟,從公路隔岸遠眺就能看到觀音山的觀音菩薩,除本地村民有上山拜祭外,還有江浙一帶的遊人慕名拜祭。隔岸還能看到一塊向外凌空突出的巨石,有著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當地村民稱之為望夫石。率水南岸有一條休(寧)婺(源)的古驛道,座落在驛道上的還金亭已有400多年歷史,至今流傳著吳清拾金不昧的感人故事。從還金亭有一條五里源古道直通商山古村落,道旁一派田園風光、江南農家景象。純淨的民居、淳樸的民風、絕佳的自然風光,形成了溪洲獨特的人文與自然景觀,極具休閒、度假、避暑和農家旅遊價值

千畝茶園萬棵板栗景點簡介

溪洲村茶葉與板栗聞名遐邇,是溪洲人的主要農業經濟來源,當年溪洲的祖先以溪洲天然茶樹為基礎,開始種植茶葉,並開始手工製作乾茶,20世紀30年代開始建立手工作坊。上世紀70年代,開闢了新式速行生茶園,實行統一載植、統一管理、統一採摘、統一加工,溪洲的千畝茶園基地由此形成。溪洲人素有在茶園中間種板栗的歷史,而且即缺即種,久而久之,茶園中綠樹成蔭,入身其中,置身於綠的海洋,便感覺有夾著茶香的清風緩緩而來。春季板栗開花季節,茶葉與板栗的清香融合在一起,讓人心曠神怡。溪洲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千畝茶園與萬棵板栗綠色簇擁,因此形成了溪洲獨特的自然、生態觀光農業。目前通過最佳化茶樹結構,改良品種,茶葉已形成溪洲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神山奇景奇洞奇觀

從市級生態村溪洲出發,沿率水逆流而上約一華里路程,就到了觀音山腳下,這裡山環水抱、避風聚水、空氣清新、群山綿延、生氣旺盛,另有一方景致。觀音山靜謐莫測,素有“小齊雲”之美譽。山谷間充滿了靈氣,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構就了一方洞天福地,是鄉村休閒旅遊、探覓的絕佳福址。

觀音山的由來。傳說千百年前的一天,如來佛、觀音菩薩踏著祥雲降臨該山,普度眾生,濟世度人,並化身在此,之後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香客信徒們捐資興建了觀音殿。山以菩薩顯靈,有求必應(如求財、求子、求福等)而蜚聲遐邇,遠近馳名,觀音山由此而得名。

觀音山的勝地——觀音殿。從山腳沿通往觀音殿廟遺址的道路上行,依稀能見原石階的印跡(原石階寬1.2米,上百級)。站在觀音殿遺址上,我們仿佛看到了當年香火鼎盛的情景和香客信徒虔誠拜佛的身影。觀音殿始建於明朝初期,依山依崖就勢而建,似與山一體,殿宇金碧輝煌。正殿前有兩根大柱,金龍盤繞,金光閃閃,守護著殿宇。相傳一夏日傍晚,兩條金龍從柱上騰空而起,飛向河中嬉戲,頓時祥雲布滿天空。金龍時而潛入河中,時而躍出水面,龍角上還掛著水草。觀音殿內各有如來、觀音菩薩石像一尊,另外,還有許多小菩薩。殿內設有站台、香案台等。香火旺盛時,前來燒香拜佛的信徒一日就達500多人。令人惋惜的是觀音殿於1958年被拆,而文革期間徹底被毀,已蕩然無存。慶幸的是殿內如來、觀音兩尊菩薩石像現保存較完整。菩薩依崖而立,鑿工精緻,巧取天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可以說是鬼斧神工之傑作。如今,仍有一些四面八方的香客信徒每年都來燒香、祈福。觀音殿上方的山頂石壁平坦、開闊,原建有一座六角五層的佛塔,塔身為青磚,塔剎為葫蘆狀,已被毀。

深徑曲回的一線天石凼。在觀音殿右側,還有一處石凼,這就是一線天。入口狹窄,洞內光線幽暗,但穿過5米多的石洞時,眼前豁然開朗 ,青藤纏繞岩石,峰聳如堡,岩下斜壁深窟,靜謐幽深,林莽蒼潤,煙霧輕籠,真是別具洞天,恍若又一世界,仿佛世外桃源,處處詩情畫意。

奇異的洞天福地——白石洞石凼。穿過一線天,行在綠意盎然的林間小道上,淙淙的山泉水聲和鳥語聲不絕於耳,青山倒映在山谷間清澈如鏡的山塘中,美不勝收,心曠神怡,真是“山行何逍遙,林深氣蕭爽”。不知不覺中,就到了白石洞石凼。洞四壁石質白如雪,是古建築絕佳的用材。洞因白石而得名,雖屬古時人工取材鑿出的洞府,但這裡更是別具一格。洞寬有百十平方米,能容納百人。洞頂上聚居著成千上萬隻碩大的蝙蝠,有序倒掛著,當地民眾稱為“福到”(蝠倒),令人稱奇。一受驚,蝙蝠群就在洞上方盤鏇,遮天蔽日,真是石凼中少有的奇景。走近洞中,通體潤澤涼爽,洞底幽深,深不可測。而在白石洞附近山林中,當地人說,經常能見到一條長約一丈、重約30斤的莽蛇,來回遊弋在白石洞旁,相當有靈氣。據說,這是靈蛇守護著仙洞。

神秘的天然石洞——石凼坑。離天白石洞凼,僅15分鐘的路程,到了一處天然石洞,這就是石凼坑。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究竟如何形成,尚無人知曉,簡直是個謎。此洞洞口狹小,長約5米,而寬僅1米。人在洞口處,便覺陣陣清涼之風由洞內迎面撲來,讓人神清氣爽,有超凡脫俗之感。懷著好奇的心理,我們進入了洞內,洞內幽暗,諱莫如深,行不到10米,便覺涼氣逼人,較深之處還有流水之聲傳來。因太深無法窺探,只得折回。傳說此洞深達2華里之遙,洞內又有許多小岔洞,幽通山那邊的山塘。神秘莫測的石凼坑給我們產生了巨大的懸念,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

奇山異石——蛤蟆嘴。在石凼坑右側一處地勢開闊、平坦的石凼略作休憩,我們來到了石壁山,登上了蛤蟆嘴。聳立在石壁山山頂的一塊大巨石形如一隻蛤蟆,張大著嘴巴,遙望著觀音殿。據說,自菩薩降臨觀音山,化身普度眾生之時,山上一隻蛤蟆因受佛光的感應和山之靈氣的惠澤,而爬上蛤蟆嘴,祈求菩薩的點化,以便修煉羽化成仙。張大嘴巴,渴望仙人賦予仙氣和佛光的普照,久而久之化身於巨石。這就是蛤蟆嘴的由來。站在蛤蟆嘴上,陣陣山風撲面而來,頓覺眼界開闊,心神極佳,讓人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四周景致盡收眼底。蜿蜒的率水、蘭水河緩緩向東流去,綿延的青山、翠竹和田野、村莊民居、屯五公路、瑤月公路清晰在目,仿佛置身於一幅生動的綠色家園景致圖中,讓人有著遠離凡塵的穹宇仙境的感覺。在蛤蟆嘴上,我們還能望見率水河傍有一塊細長的浮石,凸現在河面,猶如大象的長鼻,使人覺得這裡好像有一頭大象在河中吸水。

新娘房石凼的美麗傳說。蛤蟆嘴下,率水河畔還有一處當地人稱之為新娘房的石洞。此洞入口狹窄,但洞內較開闊,能容納數十人,有著一個美麗傳奇的故事。明嘉靖年間,一對青年男女情投意合,相戀相愛,在籌備婚嫁大事之時,當地一老財主,垂涎於女方的美色,欲強行納其為妾,遭到抗拒後,老財主欲強娶豪奪。在鄉鄰的幫助下,這對青年男女逃離了家園,棲身安居於此洞,恩愛生活著。

景致獨特的獅頭灣。沿著河邊小道,從新娘房石凼出發,片刻間到了獅頭灣。這裡山石嶙峋,水流急旋迴轉,只見陡峭的岩壁蹲伏潭中,猶如雄獅,人稱獅頭灣。獅頭灣又有一處獅頭殿遺址,原殿宇依山傍水,氣勢雄偉。殿內塑有一尊木頭菩薩,能容納上百人進香拜佛,香火曾是極其旺盛的,今已很難再尋覓到蹤跡。獅頭殿右側的浮潭渡口有一株老紅楊,樹身七八人難以合抱,就中開裂,空洞可容數人,卻依然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青藤纏繞,玉樹臨風。

探覓觀音山,踏景尋秘,便覺別有一方情趣。觀音山“七景”均有跡可尋,妙不可言,真是“神山有奇景、有奇洞奇觀,敢問何處再尋仙。”

名人古蹟

道德文化遺存——還金亭

風景秀麗的率水河畔,商山鄉境內新村村水口,休(寧)婺(源)古驛道上矗立著一座古樸典雅的涼亭,這就是還金亭。她與市級生態村溪洲隔河相望,四周青山環繞,流水淙淙,鳥語花香,如夢如畫。據《休寧縣誌》記載,現尚存的古路亭已廖廖無幾,僅有東臨溪鎮溪西建於明初的靈安亭和商山的還金亭兩座。還金亭如建於明崇禎七年,是紀念商山鄉吳清拾金不昧的精神而修建的,重建於民國17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造型古雅的跨路亭,保存較完整。傳說能治百病的仙人盞泉水也在此亭附近。從新村出發,沿徽洲府至婺源古驛道行走不到1000米,就到了還金亭。雖幾經滄桑,數百年春秋風雨剝蝕,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粉牆黛瓦,亭之原貌已不復現。走近還金亭,只見亭由8根紅砂石柱支撐,長4.2米,寬4.1米,高4.2米。亭內鋪設的長1.0米,寬0.4米的石板整齊完好。亭內堅有青石碑2塊,各長1.1米,寬0.6米。一碑為“重建還金亭記”,記載著“夷輯公之裔道升公勤碑於還金之處距公還金之時已將三百年”,“亭屢曾修茸訖今又歷三百春秋,碑記字跡間有泯滅莫辯者,亭棟折衰”,重建還金亭的由來;另一碑為“重建還金亭收支總碑”。亭內原有一塊主碑已於六、七十年代遭受破壞,碎碑後被當地百姓保存至今,正修補恢復。據《休寧縣誌》記載,該主碑高1.5米,寬0.75米,碑首刻有“道升公原建還金亭碑文”十字篆文,碑文中記述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商山人吳清(字夷甫,號夷軒),拾金不昧,舊還原主的事跡始未。相傳還金亭後面還有一座廟宇,至今早已蕩然無存,亭前方率水河邊有一塊大巨石現在河畔,這就是釣魚台,當年還金公垂釣的之處。雖不見當年掛過錢物的柳樹,也尋不見在河邊垂釣的還金公的身影,休婺古道也依舊風雨無阻的綿延在原處,依稀還能聽見當年滿茶葉的馬車的馬蹄聲。坐在還金亭中休憩,詳閱碑文,還金公的高尚美德無不為人所稱道,後世人所敬仰。明洪武十年的一夏日,商山人吳清自商山古村落沿山路行到土名深坑口(今還金亭處)河邊垂釣。婺源韓姓兩人沿休婺古驛道往徽州府,途徑深坑口時“日炎甚午,兩人浴”。之後匆忙趕路,遺金而不知。夷軒公見遺金而不拾,秉炬坐待三日夜還之,韓姓予以其酬,公拒之。“淡然其事為善,隱德於後世”,距今雖歷幾百春秋,而其精神仍感受人至深。在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當中,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底蘊里,還金亭是難得的道德文化遺存,是道德教育難得的絕好素材之一,經久不衰,流芳百世。

大夫坊

在商山鄉商山村水口,建於明隆慶間,四柱三層沖天式,寬8米。柱正方形,下墊基石長2.6米,寬0.66米。每柱前後均有護柱石獅,共8隻。獅身高1米,刻工精湛,形態各異。坊二層正中鐫有“德慶州知州吳繼京”斗大楷書,周圍刻有花鳥圖案。 十年前被鄉政府有關人員夜裡偷賣至古城岩風景區。

蔭餘堂

“幾層小閣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開。遊客不知人逼仄,閒評都說好樓台”這是俞正燮《徽州竹枝詞》中的名子。詩中描繪了皖南山間村居,蔭餘堂是此建築風格的代表作。

蔭餘堂原為安徽省休寧縣黃村黃家所有,始建於清代,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黃家本有意將蔭餘堂拍賣或拆除,後與PeabodyEssexMuseum博物館接觸,館方決定買下並將其運至美國展覽。一九九七年起開始解體調查,並將蔭餘堂的全部建築構件及民居內的器物由中國運至美國,行上金花、批紅布、安五袋、釘五色布、上香、敬酒等中國傳統的破土上樑儀式後,將其原欄恢復,於二OO三年六月開始永久對公眾開放展覽。現在的蔭餘堂坐落在Boston的Salem,PEM為其精心製作了網站,提供蔭餘堂簡史、蔭餘堂家譜世系、並以3D動畫呈現蔭餘堂的建築構造和搬遷過程。

黃村進士第簡介

黃村進士第坐落於下門村中央,是為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黃福而建。黃福入仕後授兵部知事,進武選司郎中。期間,一鮑姓司禮欲為從子乞錦衣百戶,旨下,黃福上奏執意不予,並盡栽所有有罪錦衣,遷福建參議,掌司事分毫不沾,卻因受部屬連罪被謫判饒州。不久,又遷浙江僉事。因開城河、疏湘湖、勤政惠民有功,升任湖廣參議。嘉靖十一年(1532)建進士第。大門之上,藍底金字“鄉聖”豎匾鑲以龍框懸掛門樓下,大黑字木匾“進士第”橫嵌於門樓牆中,上刻有欽差巡撫、巡按、知府、知縣等名。進士第模宏大,進深51米,寬15.5米,占地790平方米。前後四進,每進天井兩側有廊相連,前後四道天井,第一道天井除外,二三四道天井兩側均有門出入,整個建築布局類似大多數徽州古祠堂,但門樓建築風格採用七層斗拱,較享堂多出一挑,且在門後增設門樓,在寢樓後大井垣牆上造一假門樓,在縱軸線上形成進深五進的格局。寢樓後設定屏風,樓梯位於屏風之後也是較為少見的一種形式。進士第有櫧樹大圓柱102根,柱網、結構彩減柱法,減去明間前檐柱,用大額承托明間正明梁架,既突出明間,又加大立面寬,減少了開間數,避免了僭越等級之嫌。其完整的結構,獨特的風格,精湛的雕刻,堪為徽州古祠堂式建築中的珍品。黃村進士第還有一景,令人稱奇。成千上萬隻碩大的蝙蝠聚居進士第,蝙蝠在樑上、椽上、坊上一串串倒掛著,村人稱為“福到”(蝠倒)。一受驚,廳堂中成群的蝙蝠在表演著飛行特技。這是徽州古民居中絕無僅有的奇景。

黃村國小

1916年,黃振華在省立二師(休寧中學前身)發起成立“徽州二三同學會”成為徽州學生運動的先導。中憲弟後代黃滌源發起創立了黃氏國小,對本族子女入學實行免費,外族子女入學適當收費,貧窮家庭酌情減收和免收。這是休寧縣教育史上創辦最早的“兩等”國小。後來黃氏國小搬至上門入村水口廟。黃氏國小一貫奉行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思想,製作了金錢豹、穿山甲等動物標本和微型犁、耙等農具,開闢了兒童樂園,有滑梯、鞦韆、單槓、雙槓、爬竿、沙坑等體育設施供學生鍛鍊和娛樂,樂園山邊有亭有樹有花草,環境十分優美。黃氏國小搬至現址後,教室依山靠路,擁有一個大操場,一處學校園,學校園內有菜地、魚池,讓學生們學以致用。朱自煊黃蘭金家騏、朱典智、唐永寬、胡浩等知名人士在黃氏國小度過了青春年華,為黃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1914年,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親臨黃氏國小視察,留下了千古留芳的墨寶:“知君所學隨年進,許我重遊到皖南”。

商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另外,還有許多古民居、古祠堂等古建築。 明清時期,作為重要的水運商埠為徽商的興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古徽文化的薰陶下,名人志士輩出。如明嘉靖進士黃福、清康熙文科狀元戴有祺、清代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和科學家戴震及近現代旅外名仕數人。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孫起孟老先生、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吳象的家鄉就在商山。歷代名人留下了豐富的名勝古蹟,著名的“黃村進士第”、“戴震墓”、“孫老故居”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