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和

唱和

指歌唱時此唱彼和。唱和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甲方贈乙方的詩詞,乙方根據甲方所內外交贈詩詞的原韻寫來回答,唐代白居易、元稹二人這種依韻唱和的詩頗多。另一種是乙方回答甲方所贈的詩詞,只根據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韻,唐代柳宗元與劉禹錫之間的唱和詩就屬這一類。

基本信息

來源

(1).歌唱時此唱彼和。
語出《詩·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陸德明釋文:“本又作‘唱’。”
《荀子·樂論》:“唱和有應,善惡相象。”
晉左思《吳都賦》:“荊艷楚舞,吳愉越吟,翕習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與夫唱和之隆響,動鐘鼓之鏗耾,有殷坻頹於前,曲度難勝,皆與謠俗汁協,律呂相應。”
《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與宮女雜坐,或為艷歌相唱和,或談嘲謔浪。”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七回:“弄玉自誓曰:‘必得善笙人,能與我唱和者,方是我夫,他非所願也。’”
(2).指音律相合。《漢書·律曆志上》:“律呂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
(3).互相呼應、配合。多含貶義。
《後漢書·皇后紀下·安思閻皇后》:“更相阿黨,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為唱和,皆大不道。”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二邦合從,東西唱和,互相扇動,距捍中國。”
《新唐書·李宗閔傳》:“時德裕自浙西召,欲以相,而宗閔中助多,先得進,即引僧孺同秉政,相唱和,去異己者,德裕所善皆逐之。”
(4).以詩詞相酬答。
唐張籍《哭元九少府》詩:“閒來各數經過地,醉後齊吟唱和詩。”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妾雖不敏,頗解吟詠。今遇知音,不敢愛醜,當與郎君賞鑒文墨,唱和詞章。”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崔宗之﹞繼又移官金陵,與李白相遇,詩酒唱和。”
(5).比喻彼此和諧融洽,多指夫婦關係。
南朝宋謝靈運《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鄰,唱和之契冥相因。”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唱和之禮,或爾汝之。”唱,一本作“倡”。

祭品唱和

年終歲末,民間祭天、祭神、祭祖活動多,祭祀時的祭品對唱(一唱一和)饒有趣味,算是興化特有的草根文化,今整理抄錄於下,以饗讀者。

一獻香茗(茶)
二獻佳果(五果)
三獻剛鬣(豬腳)
四獻玉燕(冬粉)
五獻角芝(筋)
六獻德禽(雞)
七獻長發(發粿)
八獻文鯉(魚)
九獻紅霞(蝦)
十獻肺腑(肺)
十一獻金鳥(鴨)
十二獻肝膽(肝)
十三獻龍鬚(目魚)
十四獻玉兔(豬肚)
十五獻食報(米包)
十六獻肋肉(豬排)
十七獻竹筍(筍)
十八獻玉粒(米飯)
十九獻玉胎(饌)
二十獻角黍(粽)
二十一獻玉珠(紅丸)
二十二獻登高(棗燈)
二十三獻金帛(金帛)
二十四獻銀光(銀紙)

馨香奕世
子孫滿堂
剛鬣齊家
玉燕齊飛
角芝呈秀
德禽報曉
長發其祥
鯉跳龍門
紅光煥采
肺全維新
金鳥西迎
肝膽相照
龍髮捲水
玉兔東升
食報美淨
肋肉蒸嘗
衍傳永世
玉粒珍饈
玉胎吉品
角黍報江
金玉滿堂
添丁進財
金帛遺風
銀光煥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