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道論

所以《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貸且成。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依據宮哲兵教授《唯道論的創立》,所謂唯道論:認為萬有唯道所生,萬有唯道所成,道在萬有之中,萬有唯道所主。
老子是唯道論的創始人,創立了比較完整的道論體系。唯道論是中國哲學史的主幹。
先秦時期的莊子,魏晉時期何晏、王弼,近代魏源、嚴復、王國維、吳虞、湯用彤、胡適、陳寅恪、王明、陳櫻寧、金岳霖、方東美、宗白華、蕭天石等被列為其代表人物。
唯道論·宮哲兵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學概念,老子的哲學理論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過去幾十年,哲學界長期爭論老子的道是物質還是精神,老子哲學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其實老子的道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是什麼呢?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學不是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是什麼呢?是“唯道是從”的唯道論。過去已有一些學者將老子哲學概括為唯道論,如許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書中稱道家的理論為唯道論。許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書中說:“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經立了多門底道說,其中最重要而與道教有關係底是倡唯道論底道家。”另有一些學者也使用過唯道論的概念,如林清泉在《太極之光》中說:“太極之道……唯道論……老子論道德。”周力行曾在《孔孟月刊》第20卷第7期發表過《唯道論》。但這些學者對於什麼是唯道論,未加以論證與展開。筆者在本文中將對先秦道論的興起、老子唯道論的創立、唯道論的基本觀點、唯道論的理論淵源等等,給予比較系統的論述。

一、道的淵源

1.金文中的道

到目前為止,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道字。金文中已確認有道字,而且不止一處。西周時的《貉子卣》上的道字,由行與首兩個部件組成。《散盤》上的道字,由行、首、止三個部件組成。春秋戰國時的器物銘文上也有道字,見於《曾伯簠》、《侯馬盟書》等。金文中的道字,一般是道路的意思。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道的解釋是:“從行從首,一達謂之道。”按一定方向去到達的就是道路。

2.古文獻中的道

“十三經”是中國先秦十三部儒家經典著作,在“十三經”中,道的含義多種多樣。一是指道路。如《易經》:“履道坦坦。”《詩經》:“道阻且長”。二是指談說。《國語•晉語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順。”三是指某種主張。《論語•憲問》:“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四是指倫理。如《禮記》:“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五是指道義。如《穀梁傳》:“道義不外公也。”六是指治理。如《周禮》:“道國之政事。”七是指引導。《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還有其他的含義,不一一舉例。

3.道:道路與行路

道有行路、運行的意思。《釋名•釋道》:“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行路之謂道。《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說:“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也就是行路,引申為運行。現在研究道的學者,多將道的原始含義僅作為名詞——“道路”理解。根據以上資料,道的原始含義還可以作動詞來理解——行路或運行。如《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以目”,即行路以目,或行道以目
這裡特別指出道的原始含義有名詞與動詞之分,是為了說明道在成為哲學概念以後,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去思索它的含義。如果我們僅僅把道作為名詞理解,我們就只會問:是什麼;如果我們還把道作為動詞理解,那么就還會問一個問題:怎樣運行。前者主要是一個靜態宇宙觀的問題,後者主要是一個動態宇宙觀的問題。正是後面一個問題,是道家哲學始終不變的主題,也是中國哲學的特點。

二、道論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道成為諸子百家都頻繁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圍繞著道,形成了各種學派的道論。比較重要的有儒家的道論、道家的道論、《易傳》的道論、法家的道論、兵家的道論、墨家的道論等。

1.孔子的道論

儒家的道論,由孔子所開創。孔子非常推崇道,《論語》中道字出現大約100次,比《老子》中道字出現的60餘次還要多。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把道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孔子道論的主要內容是仁,他把道分為仁與不仁兩個方面,主張仁道而反對不仁之道。孟子說:“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孟子•離婁上》)仁的核心是愛人,故道表現為愛人、忠恕、孝悌等品德。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里仁》)他的弟子曾參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道論的一個特點是,道在孔子的理論體系中並不是最高概念;道不是本體意義上的,而是政治倫理意義上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

2.《易傳》的道論

《易傳》是對《易經》的注釋與闡發,《易傳》中有豐富的道論思想。道在《易傳》中出現大約100次,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易傳》的道論,對後世影響非常之大,它包括的內容,主要有陰陽之道、形上之道、三才之道等。《易傳•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學說是道的重要內容。陰陽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基本的一對概念,表達宇宙間剛柔相濟、相反相成的兩種力量。陰陽之道在《易傳》中得到比較系統的論述,故《莊子•天下》說:“《易》以道陰陽。”
《易傳•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是對道的一種很好的說明:道與器物不同,道是形而上的,它具有本根的性質。《易傳•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裡提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三才之道,尤其對道教的影響很大。《易傳》的道論與老子、莊子的道論也有相異之處。道在《易傳》中並非最高哲學範疇,與它同樣重要的範疇還有天、太極、易等。在有的地方,易比道是更根本、更高的範疇。

3.法家、兵家、墨家的道論

法家的前期人物有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他們提出了因天道而任法的思想。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深受老子道論的影響,他在《解老》一文中將道理解為自然界的總規律,他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稽也。”(《韓非子•解老》)韓非道論的主要內容是因道全法的思想,道為法之根,法因道而設。他說:“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韓非的道論與孔子不同,兼言天道與人道,更接近道家。但他與老子的道論也不同,一是老子重天道,韓非重人道,而人道就是法。二是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產生者,而韓非的道是宇宙的規律、法的規律。
兵家有自己的道論,稱為兵道。孫武是春秋末期兵家的代表人物,《孫子兵法》是兵家的代表作。孫子認為,道為“安國全軍之道”,是治軍用兵的原則。在治軍方面,他提出以道為首的五事原則:“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計篇》)對於戰爭的一般規律,他有所總結:“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兵者,詭道也。”(同上)孫子的道論是有系統的,但僅限於人道中的兵道,缺少系統的天道思想。
墨家在先秦諸子百家中與儒家、道家的地位相當,但在道論方面不夠系統,也不夠形而上。《墨子》一書中用了很多道的概念,大體上都屬於人道範圍。有的具體,如“舟車之道”、“衣裳之道”;有的抽象,如“有與無之道”;有的涉及政治,如“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暴人之道”;有的涉及文化倫理,如“儒之道”、“知者之道”、“君子之道”、“人臣之道”。《墨子》認為,這些人類社會的規範,都來自於天志與上帝,都服從於天志與上帝。

三、唯道論的創立

1.道唯一,道最高

諸子百家紛紛創立各自的道論,各種道論互相爭鳴又互相吸收,導致道論的豐富與發展。先秦道家的創始者老子,創立了比較系統的道論。老子道論與其他各家的道論的一個顯著的區別是,老子的道論體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有的學派也將道作為最高的範疇,但道只局限於人道或人道的某個層面。有的學派也將道作為最高的範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最高範疇。在老子的理論體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甚至於其他學派中常常使用的天道、地道、人道、君子之道、用兵之道等,老子認為它們都是“可道”之道,不是自己創立的唯一的最高的“常道”之道。所以《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由此可見,老子的道論與他同時代的其他道論是不同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所以他的道論可以說是唯道論。

2.道高於天,道先於帝

在諸子百家的時代,道家並不是影響最大的學派。影響最大的學派是儒家與墨家,史稱儒墨為顯學。儒墨顯學的最高範疇是天,又稱天命、帝、上帝。老子學說的最大貢獻,也是最大特點,是用最高範疇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運之天。老子認為天沒有意志與仁愛,萬物自生自滅。《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一書中,反覆說明的一個主題,是道高於天。《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宇宙四大之中,道最大,是大中之大。對於上帝的權威,老子也是否定的,認為道先於上帝,《老子》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的道具有很大的權威,超越了天、上帝等一切權威,所以他的道論可以說是唯道論。

3.老子提出了唯道的概念

“唯道”這個概念不是我們創造的,而是老子自己的概念。《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老子》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貸且成。”這裡是強調道的唯一性:唯有道能夠使萬事萬物善始善終。《老子》第七十七章:“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誰能把自己多餘的財物奉獻給窮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有道的人。老子在以上這些地方都強調了道的唯一性、至上性。我們將老子的道論稱之為唯道論,是以老子自己的論述為根據的。

4.唯道之道是什麼?

唯道之道,不是可道之道,而是常道。常道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講得很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誰之子,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當今許多學者對老子的道提出了解釋,筆者比較欣賞的是任法融道長對道的理解。任道長說:“道既不是物質,也不是思慮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任法融,第2頁)
筆者嘗試用一種多學科立體透視的方法,探索道的奧秘:從哲學上看,道是宇宙的生生之元,道與始基、本原是比較接近的概念;從科學上看,道是宇宙大爆炸從無生有的創造過程,道與宇宙總能量是比較接近的概念;從宗教學上看,道是泛神論的自然性的神,在修行層面,道與氣(神秘的活力或泛生命力)是比較接近的概念;從文化學上看,道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道與邏各斯是比較接近的概念。

四、唯道論的基本觀點

1.萬有唯道所生

西方科學是一種構成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萬物由原子或基本粒子所構成。中國哲學是一種生成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萬物皆由一種無形的存在者所生。這種無形的存在者,有些人認為是天,有些人認為是氣,而老子認為是道。萬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來的,後來成為中國哲學最占統治地位的理論。《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不僅說明萬物唯道所生,還說明了道生萬物的過程。萬有是比萬物更廣泛的存在者,如倫理、規律等。《老子》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裡隱含著人之倫理均源於道的意思。《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就是規律,表現在不同領域,老子稱為“天之道”、“人之道”、“聖人之道”、“長生久視之道”等。這一類的道不是常道,而源於常道,由常道所生。

2.萬有唯道所成

萬有唯道所成,是說任何一種存在者,它的本性,或它的特性,來源於道,由道所成就。假如沒有道的成就,它將失去它的本性或特性。《老子》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據高亨考證:“一者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萬物、神靈、河谷、君王的統治,都是因為有道而得以存在,得以保持它們的特性。一旦沒有了道,天地萬物將不能存在,甚至連宗教之神靈、政治之統治也無法維持。老子將道稱為一,是因為道是天下唯一的、舉世無雙的,道有創生萬有之功、成就萬有之德。

3.道在萬有之中

當道創生出宇宙萬有、又成就了宇宙萬有之後,道與宇宙萬有的關係如何呢?道在萬有之中,成為萬有的本質,成為萬有的活力。《老子》第二十八章:“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老子有時用朴表示道,道散寓於萬有器物之中。寓於萬有器物之中的道稱為德,“常德乃足”是活力充沛的意思。莊子與東郭子有一段對話,說明萬物皆有道,道在萬物中。《莊子•知北游》:東郭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稗稊。”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這段話是說,不論動物、植物、無生命的器物,也不論貴賤,莫不有道寓於其中。

4.萬有唯道所主

宇宙本原的問題是萬有由誰所生,宇宙本體的問題是萬有由誰所主。道既是萬有之創生者,也是萬有之主宰者。《老子》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道是萬有的宗主。《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朴就是道,道能夠讓天下歸順,讓萬物服從。
道對萬有的主宰是非常特別的方式,這種主宰不是命令式的,而是自然的。《老子》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對萬有的主宰是間接的,創生以後就由德去培養和支配萬有。《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對萬有的主宰是無為的、無欲的,它不自以為主宰而成其為主宰。
以上只是老子唯道論在哲學上的基本觀點,遠遠不能概括唯道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豐富內容。而且,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領域,唯道論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理論形態與哲學體系。

五、唯道論的理論突破

1.突破天、帝信仰,創新為泛神論

中國古代宗教始於商代,商代宗教的核心是對帝的崇拜。商代統治者把帝看成是天上與人間、自然與社會的最高主宰,不僅天體運行、颳風下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現象是帝的意志的體現,社會的興衰、戰爭的勝敗、國君的權力也都是帝決定的。周人滅商之後,普遍認為是天幫助周奪取了天下。《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周人以天崇拜補充了帝崇拜,形成了以天、帝信仰為內容的天命論。春秋時期,由於社會變革與科學進步,重民重人的思潮興起,天、帝信仰普遍受到懷疑。如隨國大夫季梁認為:“民為神之主。”史囂提出:“天依人而行。”天、帝、神並沒有被否定,只是依人而行事,被民所主宰,具有了泛神論的萌芽。
歐洲近代哲學家斯賓諾莎說:“上帝就是自然。”認為神在萬物之中,沒有超自然的人格神主宰自然,他的哲學被稱為泛神論。老子認為,道就是自然,近似於泛神論。他不否定天,但在道的面前,天失去了神性,天就是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不否認帝,但道比帝更重要,道先於帝,《老子》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他不否定鬼神,但在道的面前,鬼神失去了神性,對人不起作用:“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泛神論的神就是自然,對事物不直接加以主宰,道也是這樣。《老子》第三十四章:“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先生引用了老子這幾句話以後說:“這無疑是自然主義的泛神論。”(李約瑟,第46頁)

2.突破泛道德主義,創新為自然主義

西周是一個典型的宗法社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進行國家統治。周王是行政上的最高統治者,又是血緣家族的族長。他分封的諸侯大多是他的家族內的親屬,政治統治又是家族統治。與這種家族政治與宗法社會相適應,文化上必然是倫理至上的觀念,“以德配天”是西周最重要的理論。孔子以繼承周文化為己任,高揚仁義禮智,將倫理至上的觀念發展為泛道德主義,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主要特點之一。泛道德主義並不只是對道德的肯定與重視,而是道德的泛濫與專制,以道德為唯一的價值,以道德來衡量一切,使哲學、科學、商業統統受到壓抑。
老子非常尖銳地批判倫理至上的觀念,老子的道是比封建禮制、人倫規範更根本的自然原則。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泛道德主義扼殺了人的本性,消解了人的創造性,人成為僵化倫理的奴隸。只有道可以幫助人回到自己的本性——自然。泛道德主義導致道德虛偽與假仁假義,失去了人道、愛與憐憫,發展出了魯迅所謂的“吃人的禮教”。只有道崇尚素樸無華、真實無偽,使社會回到自然狀態。
西方多次出現自然主義思潮。在這些自然主義的思潮與運動中,可以找到與老子自然思想非常接近的內容。中國從古到今也有著自然主義的傳統,如魏晉玄學家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老子是中國自然主義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西方的自然主義思潮與運動,也發生過一定的影響。

3.突破人道的視野,創新出宇宙生成論

西方現代學人雅斯貝爾斯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認為在西元前500年左右,中國、印度、阿拉伯、希臘等各種文明大致同時發生了,成為人類歷史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文化突破的時代。例如孔子在教育方面突破了官學,開創了私學,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法家突破了貴族特權制的傳統,鄧析作《竹刑》,李悝編《法經》,子產將刑法鑄於鼎上公布於市,開創了以法治國的局面。老子在哲學方面實現了突破,創立了唯道論。老子之前,道已經成為諸子百家頻繁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但是,各學派的道論很難超出人道的視野,大家所爭論的歸根到底都是人倫與政治問題。所謂天道、地道最後也歸結為人道。只有老子的道突破了人倫、政治的視野,創立了宇宙生成論。道生宇宙萬有,無生有,不論從普遍性看,還是從抽象性看,或者從形上形下看,老子的道都已達到哲學的高度。道不是任何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切事物的統一性基礎。道不是任何具體時空的天道、地道、人道,而是最普遍的道。道就是生生不息地創生與發展,生是《老子》書中使用很多也很重要的概念,生成論是中國哲學突破時的特點,它與西方哲學突破時的特點——構成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突破務實的文化精神,創新出超越的文化精神

中國社會的主體是農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農耕生活,導致了中華民族“重實際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的文化精神。儒家是務實精神的典型代表,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老子、莊子是楚人,浪漫主義的楚文化塑造出老子、莊子的超越精神,突破了由周人沿襲於中原的務實精神。梁啓超曾分析過老莊學派與孔孟學派的區別:老莊崇虛想、主無為、貴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實際、主力行、貴人事、明政法、重階級、重經驗等。(梁啓超)很明顯,前者是超越的文化精神,後者是務實的文化精神。
孔子的視野局限於人倫的仁義禮智、社會的修齊治平,屬於積極入世的“遊方之內者”。老子超越於等級名分之上,視功名如糞土,視帝王如秕糠,是隱居山林的“遊方之外者”。老子因超越精神而能將視野廣及宇宙,發現宇宙的總動力——道;因超越精神而能發現人與天、地、道同大,肯定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道家的超越精神升華出老子的社會平等理想以及莊子的個人自由追求,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如果說孔子的務實精神奠定了中國政治、社會、倫理的基礎,那么老子的超越精神則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的特質與風格。
唯道論的理論突破是全方位而多領域的,並不限於以上四個方面。但僅從以上四個方面,就可以看出唯道論的豐富內容,以及唯道論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與巨大貢獻。
陳鼓應先生說:“中國哲學史實際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為主幹,道、儒、墨、法諸家互補發展的歷史。”(陳鼓應,第320頁)筆者十分贊成,並且還認為,道就是中國哲學史的主題,唯道論就是中國哲學史的主幹。儒、墨、法諸家都對唯道論的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如法家韓非最早寫《解老》、《喻老》,開中國歷代註解《老子》的先河。又如宋明程朱理學以及當代新儒家的道論,在政治倫理層面繼承了傳統儒家的理論與範疇,而在哲學思辨層面則與傳統道家的理論與範疇關係密切,從儒家的角度豐富了唯道論的內容。

參考文獻

陳鼓應,1992年:《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籍:《說文解字》,《周易》,《詩經》,《國語》,《論語》,《孟子》,《莊子》,《韓非子》,《孫子兵法》,《老子》。
李約瑟,1990年:《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梁啓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見《飲冰室全集》第19冊。
任法融,1990年:《道德經釋義》,三秦出版社。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責任編輯:馮國超
(《哲學研究》2004年第7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