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十八帝陵

陵號 三原縣東北陵前鄉 李�

背景知識

唐代十八帝陵,簡稱唐十八陵。
唐十八陵:是指唐朝19位皇帝位於關中地區的18座陵墓。從高祖李淵算起至哀帝李祝,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的昭宗李曄葬河南偃師的和陵,哀帝李祝葬山東菏澤的溫陵之外,又因武則天與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分布在渭河以北的陵墓。
陵墓區西起乾縣、禮泉,經涇陽、三原、富平,東止蒲城凡6縣約150千米。
唐十八陵按營造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積土為冢,仿照秦漢陵墓所建,如高祖李淵的獻陵、敬宗李湛的莊陵,武宗李炎的端陵,以及僖宗李儇的靖陵共4座。獻陵積土為“山陵”是因為唐初國勢財力尚不強盛所致;而晚唐的莊陵、端陵和靖陵則是由於國勢衰微財力不支的原因。另一種方法是因山為陵,始自太宗昭陵,完善於高宗乾陵,此後形成制度,共14座。此法亦源自前朝,漢文帝治霸陵“因其山,不起墳”,即地面上不起封土。東晉和南朝諸帝亦多仿照。依山為陵的方法,是從半山腰開鑿墓道,至山體之中修築墓室。此種墓制以石砌築,異常堅固,要比積土為冢的陵墓更為堅固和安全。

昭乾二陵

昭陵

昭陵 主要陪葬墓: 禮泉縣東北九�山 調查發現180餘座分布在上宮東南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的陵墓,位於西安西北禮泉縣九�山,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開始建設於貞觀十年(636年),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后而開鑿。陵墓依山而建,開創了唐代帝王陵寢依山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房玄齡、尉遲恭等功臣墓。著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原置於陵園北面祭壇司馬門內東西兩廡,現有四駿陳列於西安碑林,另外二駿流落美國。1979年昭陵博物館建成。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陵

乾陵:唐高宗李治(650-683) 則天順聖 武則天(684-705的合葬墓;乾陵 位於乾縣梁山, 主要陪葬墓:調查發現17座分布在上宮東南 。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唐十八陵簡介

帝名 廟號 在位時間 陵號 葬地 陪葬墓
李淵 高祖 618-626 獻陵 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 在上宮東與北調查發現52座
李世民 太宗 627-649 昭陵 禮泉縣東北九�山 調查發現180餘座分布在上宮東南
李治 高宗 650-683 乾陵 乾縣北梁山 調查發現17座分布在上宮東南
武則天 則天順聖 684-705 乾陵 乾縣北梁山
李顯 中宗 705-710 定陵 富平縣鳳凰山 調查發現10座分布在上宮東南
李旦 睿宗 710-712 橋陵 蒲城縣西北豐山 調查發現10座分布在上宮東南
李隆基 玄宗 712-755 泰陵 蒲城縣東北金栗山 一座位於上宮東南
李亨 肅宗 756-762 建陵 禮泉縣北武將山 原有6座,現存1座,位於上宮西南
李豫 代宗 762-779 元陵 富平縣西北檀山 無
李适 德宗 780-805 崇陵 涇陽縣西北嵯峨山 無
李誦 順宗 805 豐陵 富平縣東北金瓮山 2座,位於上宮東南
李純 憲宗 806-820 景陵 蒲城縣西北金積山 2座,位於上宮東南
李恆 穆宗 820-824 光陵 蒲城縣北堯山 2座,位於上宮東南
李湛 敬宗 824-827 莊陵 三原縣東北陵前鄉 1座,位於上宮東南
李昂 文宗 827-840 章陵 富平縣西北天乳山 無
李炎 武宗 840-846 端陵 三原縣東北徐木鄉 原有1座,現已無存
李忱 宣宗 846-859 貞陵 涇陽縣西北仲山 原有1座,現已無存
李� 懿宗 859-873 簡陵 富平縣西北紫金山 無
李儇 僖宗 873-888 靖陵 乾縣東北鐵佛鄉 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