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胡人騎駝陶俑

唐三彩胡人騎駝陶俑

唐三彩胡人騎駝陶俑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約盛唐開元年間(713年-741年),高74厘米,長55厘米。

唐三彩胡人騎駝陶俑

雙峰駱駝站立在菱形托板上,昂首引頸,作嘶鳴狀,四腿肌肉起伏,如有彈性,四足前後錯落,似欲起步。駝背上坐一胡人,深目高鼻,絡腮鬍。頭扎幞頭,身著翻領、窄袖、開胯、過膝的胡服,下著袴子,腳蹬高靴。手扶駱駝前肉峰。肩上站立一猴,猴一爪扶俑頭部,一爪托腮,一副頑皮之相。除胡人面部敷白粉,五官、鬍鬚等墨繪外,其餘部分均施三彩釉。胡人和駱駝分別以深、淺的赭黃色為主色調,駱駝的頭、頸、四腿及駝峰的絨毛均施以淺黃色釉,駝背的披墊施以綠、赭、黃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出土於河南洛陽。人、駝、猴刻畫生動,三彩釉施釉勻淨無瑕疵,配色自然,清麗而不浮華,塑造藝術和三彩釉的燒制技術都達到了極其嫻熟的高度,顯示了我國唐三彩技藝之精湛。
此件作品中的胡人為西域康國人形象。唐代強盛,於西域(新疆)各地置都護府,使漢代開拓的自京都長安經河西走廊、直至中亞各國到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康國人善商賈,騎駝陶俑塑造了盛唐時西域康國人東來華夏的情景,表現了他們在我國經商之暇,戲猴、騎駝漫遊之情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