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船舶工程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下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船舶和海洋工程兩個本科專業,擁有機械電子工程、海洋結構物的設計與製造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原名為船舶工程學院,2012年起更名為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

學院介紹

威海校區作為哈工大“深空、深藍、深海”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深海”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船舶工程學院於2007年應運而生,依託於總校的學科優勢和校區的地域優勢,突顯船舶學科特色,突出面向船舶工程與海洋工程的辦學特色,力爭未來十年,緊抓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發展戰略機遇,凝心聚力,特色發展,為把威海校區建設成為與哈工大發展相適應的大學校區而貢獻力量。

學院非常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青睞。讀取研究生的比例佔畢業生總數的30%左右,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均達到95%以上,並在省級、國家級機電類創新設計競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分管工作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張穎 負責黨務、行政、工會工作
副院長 桂洪斌 分管教學工作
副院長 姚玉峰 分管科研、實驗室工作
黨委副書記 隋海瑞 分管學生工作

師資隊伍

學院師資雄厚,擁有一支朝氣蓬勃、素質較高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教職工68人,其中教師50人,教師中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5人、教學帶頭人2人、碩士生導師22人,截止到2015年,在校本科生950餘人,碩士研究生60餘人,博士研究生5人。多數教師具有海外留學/學習經歷。

學院科學研究以兩個科研所、一個中心為依託,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項目、省市科技攻關和大量的橫向課題,在海產品深加工機器人、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技術、智慧型設計及仿真、機構理論及其套用等方向成果顯著,未來將主要進行豪華遊艇和工程船舶的設計與建造、船舶和碼頭以及海產品深加工智慧型裝備等方面的研究,為威海及全國沿海地造福。

著名學者

船舶工程領域與機械工程領域:

王大政

工學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原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院長

教育背景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博士後(1996)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博士(1995)

大連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碩士(1984)

大連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學士(1981)

研究領域

船舶與海洋水動力學、船舶推進、海洋再生能源

社會兼職

2008- 2010國際拖曳水池會議(ITTC)、表面處理專題、專家委員會成員

2000-2002水動力研究與進展編輯委員會,編委

鍾詩勝

工學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副校長

教育背景

1992年3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5年11月在華中理工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6年6月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2003年8月至2003年12月到英國曼城UMIST大學進修

研究領域

數位化設計與製造、人工智慧理論與套用、機電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數控技術與套用的研究。

社會兼職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分會理事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可拓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工程圖學學會套用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全國工業自動化系統與集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國防科工委信息技術套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學科專業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兩個本科專業,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電子工程兩個碩士學位授予權。

機械專業培養從事現代化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專業特色是強調以機為主、機電液結合;船舶專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現代化船舶研究設計與製造,海洋工程設計與建造等領域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與生產管理人員,專業特色是突出船舶建造,強化船舶工程領域的信息化技術,加強船舶企業生產規劃與管理。

本科生教學

專業設定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專業簡介

本專業培養適應未來信息化社會建設所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機械設計高級人才,專業方向為以機為主、機電液結合的“機械電子工程”。要求學生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套用能力;系統地掌握機械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了解其學科前沿及最新發展動態,具有獨立從事自動化裝備的結構設計能力;較系統地掌握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計算機控制,自動化驅動等領域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具有基本的控制系統硬體、軟體和驅動系統設計能力;獲得機械電子工程領域的工程訓練,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和從事與機電一體化裝備有關的科學研究及組織管理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

工程圖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精度設計及檢測基礎、機械製造技術、數控技術、機電液系統設計、機電系統計算機控制、機械系統設計、系統建模與仿真、電工學、電子學、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軟體、自動控制原理、檢測與感測技術、邏輯控制系統、工程熱力學、液壓傳動等。

就業方向

畢業後可在汽車、工具機、工業製造裝備、建築機械、農業機械、礦山機械等廣泛的製造業領域從事科研、管理、教學、系統設計和產品開發工作。就業單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工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輕工業等自動化裝備的製造企業。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船舶與海洋工程

專業簡介

本專業將培養具有現代船舶工程設計與研究、船舶先進制造技術以及船舶生產設計與管理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綜合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計算機輔助生產管理等套用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要求學生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套用能力;系統地掌握船舶設計與製造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了解其學科前沿及最新發展動態,具有獨立從事船舶設計與建造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

高等數學、理論力學、計算機原理與套用、材料力學、流體力學、船舶靜力學、網路與資料庫技術、船舶阻力、船舶設計原理、船舶CAD/CAM技術、船舶結構力學、現代船舶建造技術、船舶焊接技術、船舶結構強度與規範設計、船舶製造工藝力學、船舶企業生產規劃與管理等。

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可在山東及全國的造船與航運企業中從事船舶設計與研究、船舶建造與規劃、船舶生產過程管理與經營等方面的技術與管理工作。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培養方案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一、學習年限

3~6年(標準學制4年)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的基礎知識和套用能力,思路開闊、創新意識強,能從事現代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

本專業以現代的設計理論和製造技術為基礎,加強在機械設計製造過程中運用電工電子技術、檢測監控技術、數控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能力的培養,拓寬專業知識面;強調實踐性訓練,密切理論聯繫實際,培養綜合知識套用能力,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工程師的基本訓練。

三、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基礎、技術科學基礎和本專業領域及相關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強調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課堂教學和實驗、實習、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有機結合,提倡學生儘早下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訓練,本專業還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外語閱讀能力,在部分專業課中採用外文教材。培養出的畢業生要求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基礎知識;

3、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所必需的知識,了解其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4、具有本專業必需的製圖、計算、實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

5、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並具有一定的聽說寫能力;

6、具有從事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的初步能力;

7、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專業主幹課程

工程圖學、力學、機械學、電工電子學、計算機原理與套用、機械工程材料、互換性原理、自動控制原理、測試技術、液壓傳動、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機械系統計算機控制、機械系統設計、數控技術、工程系統建模與仿真和機電液系統控制。同時設定廣泛的選修課。

五、畢業合格標準

本專業畢業生應達到學校對本科畢業生提出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學計畫規定的全部課程的學習及實踐環節訓練,修滿179.5學分,其中課程安排總學時為 2634 學時(137.5學分)、實踐環節42學分,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合格,方可準予畢業。

六、授予學位類別

工學學士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

一、學習年限

3~6年(標準學制4年)

二、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的、具有優良思想素質、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具備現代船舶設計、船舶先進制造以及船舶企業現代化生產管理為基礎理論知識和綜合專業技能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後可在山東及全國的造船企業從事船舶設計與研究,船舶製造與規劃,船舶生產過程信息化,以及船舶的生產管理與經營等方面的技術與管理工作,並為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打好基礎。

三、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培養集船舶設計、船舶製造、船舶生產管理以及計算機套用能力為一體的寬口徑專業。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基礎課”(包括數學、物理、化學),“人文基礎課”(包括外語、政治、體育及部分經濟、哲學等),“技術科學基礎課”(包括理論力學、電工電子學、工程圖學、計算機原理、高級語言程式等),“專業技術基礎課”(包括流體力學、船舶靜力學、造船材料學、船舶結構力學、資料庫與網路技術等),“專業課”(包括船舶設計原理、船舶強度與結構規劃設計、船舶製造工藝與舾裝、焊接與切割技術、船舶企業生產規劃與管理、CAD/CAM技術等)。本專業強調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在認真完成必修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重視實踐、實習、設計與軟體開發等實踐性環節與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較好的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

2、有較好的計算機與外語套用能力。

3、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須的寬廣的技術基礎知識,包括工程圖學、力學、材料學、計算機基礎以及文獻檢索等。

4、較好地掌握船舶設計、船舶建造焊接工藝、船舶企業生產規劃與管理以及生產過程信息化等領域的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學科的前沿與發展。

5、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從事相關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的能力。

四、專業主幹課程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船舶結構與製圖、流體力學、船舶靜力學、船舶結構力學、資料庫與網路技術、船舶設計原理、船舶強度與結構規範設計、船舶建造工藝與舾裝、焊接與切割技術、船舶企業生產規劃與管理、CAD/CAM技術。

五、畢業合格標準

基本同上。

六、授予學位類別

工學學士

研究生培養

機械電子工程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機械工程學科與校本部共享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1997年開始獨立培養碩士研究生,2007年獲得機械電子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所培養的研究生在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後,分別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

本學科具有與國民經濟緊密聯繫的、穩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礎,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本學科緊密結合我國機械及相關行業對新技術的發展需求,形成了以機為主、機電結合的機械電子工程學科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進機器人技術與套用、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技術、數位化醫療裝備技術、三維數字建模技術、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精密工程、飛行器動力學與仿真技術等。

主要專業課程

機械動力學、現代機械設計理論和方法、工程系統建模與仿真、實驗方法及數位訊號處理、機電系統智慧型控制、數位化製造技術基礎及套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機器人技術、運動控制技術等。

畢業生適用工作領域

畢業生可以在機械行業及其相關企事業、科研院所從事機電產品的研究、設計、開發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到相關學校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從事行業覆蓋工具機、汽車、工程機械等重工業,紡織、醫療儀器等輕工業,計算機、家電、通信設備等電子行業,以及到農、林、牧、副、魚等行業從事自動化裝備研究和生產的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從事科研和管理工作。

授予學位

工學碩士、工學博士。

船舶與海洋工程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是威海校區重點發展的特色學科之一,成立於2007年,2011年獲得一級學科碩士點。該學科包括船舶工程系、山東省船舶設計與設備工程中心、船舶設計與製造研究所、船舶數位化工藝製造研究中心、船舶複合材料工藝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擁有試驗段為8´2´1.5米(長´寬´高)最高流速1.5米/秒的循環水槽一個、可容納60人的數位化實驗室一個、可用於測量實船振動試驗設備與試驗室和複合材料船艇試驗室。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的辦學理念是高起點、辦特色、上水平。幾年來學科以船舶與海洋流體力學和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為基礎,逐漸形成了船舶設計與先進制造技術(特種材料船艇設計與製造一體化技術)、海洋新能源裝置、船舶製造數位化技術三大研究方向。

主要專業課程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先進設計技術、高等結構動力學、計算流體力學、船舶推進理論及套用、浮體在波浪中的運動理論、船舶結構振動和噪聲控制、海洋流體動力學、海洋結構物的載荷與動力回響、船舶結構可靠性原理及套用、海洋再生能源等。

畢業生適用工作領域

畢業生可以在船舶與海洋工程行業及其相關企事業、科研院所從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的研究、設計、製造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到相關學校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授予學位

工學碩士

科研平台

學院由機械工程系、船舶工程系、工程圖學部、工程訓練中心、機器人研究所、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船舶設計與製造研究所、數位化製造中心組成,其中機器人研究所為與本部合辦的研究所,蔡鶴皋院士擔任名譽所長;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為與校本部合辦的研究所,杜善義院士擔任名譽所長;船舶設計與製造研究所為與威海市共建的研究機構。學院共擁有機器人研究所、船舶設計與製造技術研究所、山東省船舶設計與設備工程技術中心、數位化製造中心和船舶複合材料工藝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擁有機械設計、數控、機電、水平循環水槽、船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技術等13個實驗室。

科研概況

學院的科學研究依託於研究所、工程技術中心、聯合研發中心等科研機構,先後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課題、省市科技攻關和基金類項目,以及服務於企業的眾多橫向課題,科研經費呈逐年增長趨勢,在2011年突破1000萬元。

潮汐能發電、民航發動機壽命預測、數位化醫療檢測裝備、海產品深加工機器人以及特種管道機器人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在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技術、智慧型設計與仿真、航天機構可靠性與壽命預測、機構理論及其套用、機電一體化成套裝備、遊艇和工程船舶的設計與建造、船舶複合材料加工工藝、船舶數位化生產準備與生產過程管理等方面成果顯著。

科研機構

船舶設計與裝備工程技術中心 船舶設計與製造技術研究所
機器人研究所 先進制造研究所
現代數位化醫療裝備重點實驗室 哈工大·新北洋聯合工程實驗室
飛行器動力學與仿真研究所 刀具與設備自動化研究所

頗具特色的新生系列專業教育

為幫助新生同學能夠快速適應大學的生活,學院在新生入學後的一年中會召開多次講座,使同學們明確未來的方向,讓新生們儘早有一個正確的專業認知觀,愛自己的專業,拓展自己的視野以及讓大家對國內外的船舶行業發展狀況進行了解,並幫助有留學意願的同學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部分講座如下:

2014.09 專業教育之一專業認知

2014.10 專業教育之二日本篇

2014.11 專業教育之三韓國篇

2015.03“留學英國”船舶知識講座

榮譽獎勵

第三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製作大賽 第三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製作大賽

學院恪守“規格嚴格 功法到家”的哈工大校訓,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科研能力與動手能力的培養,積極鼓勵學院學子參加國際、全國、省級等各項競賽,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僅近三年中,學院學子在美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製作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全國節能減排大賽等諸多競賽中獲得各種獎項、榮譽逾五十項。

獲獎證書 獲獎證書

僅在2014年8月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主辦,浙江海洋學院和舟山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承辦的第三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製作大賽中,來自作為該賽事發起創辦單位之一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的學子們披荊斬棘,參賽作品作品從來自國內26所高校的254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最終大四學生樊士冉所在隊伍獲得全國特等獎、大四學生趙思宇所在隊伍及其他兩支參賽隊伍獲一等獎3項、大四學生邱寶良所在隊伍及其他四支參賽隊伍二等獎5項。

發展前景

“985工程”學科建設研討會召開

三地專家共議船海學科發展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船舶工程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船舶工程學院

2014年11月22日,來自哈工大一校三區的專家匯聚一堂,深入了解船舶與海洋工程和海洋科學兩個“985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進度,為推動兩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一級學科博士點的申報指方向、提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土木工程學科謝禮立教授,原哈建大校長何鍾怡教授,哈工大原副校長強文義教授,原哈建大副校長張耀春教授,哈工大原副校長劉家琦教授,哈工大原副校長、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孫和義教授,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姚英學教授,哈工大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學院院長彭喜元教授,哈工大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鞠曉峰教授,學科辦副主任翟長海教授、朱嘉琦教授、佟春瑩老師和物理電子學科王騏教授,威海校區領導姜波、馮吉才、鍾詩勝、溫廣武、曲世友和各學院學科建設負責人參加了研討會。校長馮吉才代表威海校區全體師生向各位領導、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感謝大家對威海校區的關心和幫助,熱切盼望各位老領導、專家對船海學科的發展提出寶貴建議。研討會由副校長溫廣武主持。

自2011年11月啟動“985工程”重點學科建設以來,校區從政策和資金上對兩學科給予重點支持,在人才引進、公共平台建設上取得較大突破,兩學科呈現良性快速發展態勢,取得多項標誌性成果。研討會上,威海校區研究生處處長張華強從總體上介紹了在兩學科平台建設情況,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副院長桂洪斌、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尤宏分別介紹了兩學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出席會議的領導專家在實地考察全校性分析測試平台和海洋學院部分實驗室後,對兩學科的建設速度和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同時對如何申報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如何加強學科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專家指出,建設船舶和海洋學科是哈工大賦予威海校區的任務,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校本部的相關政策,爭取更大支持。要在認真分析國家重大需求、省市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和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做好學科建設頂層設計,在別人不想乾、幹不了的地方尋找方向,凝練自己的特色。學科建設重在內涵建設,要充分利用威海的環境優勢,下大力氣引進高層次人才;創新機制體制,學習哈工大服務航天的模式,打通學科壁壘,集全校之力建設船海學科;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青年教師走出去,積極承接國際會議,逐步掌握話語權。針對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的申報,專家們建議要深入了解評審要求,進一步完善申報材料,突出特色成果。

工信部、國家海洋局共建哈工大船海學科

2014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哈爾濱工業大學協定,以進一步支持哈工大在海洋科學和船舶工程學科領域的建設,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為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做出更大貢獻。

根據協定,工業和信息化部繼續給予哈工大政策支持,進一步探索和構建跨省辦校區發展建設的有效模式,支持哈工大海洋科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發展建設,支持哈工大加強面向海洋科研平台與相關條件能力建設,提升相關領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使之進一步為國家海洋戰略和國防科技事業做出貢獻。國家海洋局鼓勵和支持哈工大積極參與國家海洋科教工作;鼓勵和支持哈工大建設海洋科學和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和套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支持哈工大配合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建設淺海綜合試驗場;鼓勵和支持哈工大以聯合培養等方式加大為海洋系統培養人才的力度,努力為國家海洋事業培養各類急需人才,為國家海洋戰略的實施和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協定同時提出,哈工大充分利用完備的學科體系以及航天產業提供科技支撐的成功經驗,支持哈工大(威海)重點圍繞我國船舶及海洋領域的重大需求,加快海洋科學和船舶工程學科“985工程”和一級博士點建設,不斷提高海洋科學、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海洋先進裝備及儀器等學科領域的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自主創新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積極參與國家海洋局主辦的各類海洋文化和宣傳教育活動。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向社會公眾和大中小學生普及海洋知識,共同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識。

作為哈工大的一個跨省校區,哈工大(威海)根據哈工大的總體布局和國家及區域發展需要,確定了“面向海洋、特色發展”發展道路,自創建以來在海洋和船舶工程領域發展迅速,國家級科研平台“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山東船舶技術研究院相繼在此落戶,山東省特種焊接技術重點實驗室等一批研究機構成果不斷湧現。此次工信部與國家海洋局共建協定的簽署,將為哈工大(威海)船海學科的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