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束熙之雨後

王令長期在外地教書“餬口”,過著清貧的生活。束熙之是他童年時代在揚州的“同門”。《和束熙之雨後》是他同老友分手十年,久別重逢之作。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和束熙之雨後創作年代:宋代作者:王令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獵獵風吹雨氣醒,誰翻碧海蹋天傾?如何農畝三時望?只得官蛙一餉鳴。何處斷虹殘冷落,有時斜照暫分明。雷車改轍雲藏跡,依舊晴空萬里平

作品賞析

王令長期在外地教書“餬口”,過著清貧的生活。束熙之是他童年時代在揚州的“同門”(《和束熙之論舊》)。他同老友分手十年,此詩是久別重逢之作。王令性喜“幽僻”,很不喜歡暑熱,對清風、甘雨很有好感。“坐將赤熱憂天下,安得清風借我曹?”(《暑熱思風》)他想借“清風”驅散“赤熱”,正體現了身居斗室,心憂天下的懷抱。此詩著重描寫一場陣雨後的自然景色,從側面反映了農家望雨的迫切心愿,也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詩人切盼甘霖、廣濟黎元的思想感情。詩題是“和雨後”,但首聯卻從雨前寫起。“獵獵風吹雨氣醒”,一開頭就表現出先吹風后下雨的生動情景。風聲獵獵而起,大雨沛然而至。清風吹來了涼雨,也趕走了暑氣。人們從悶熱中頓時甦醒過來,身心都感到舒暢。“誰翻碧海蹋天傾?”寫得很有氣魄。詩行中表現出一個手挽碧海,足踏銀漢的巨人形象。詩人說,誰能倒翻海水,傾瀉天河,使人們普沾滂霈?恐怕只有雨神了。詩人寫的是大雨降落時產生的頗帶浪漫意味的奇想,但他的濟世激情,也因之得到體現。這一富有雕塑感的詩句,使全詩增色不少。次聯“如何農畝三時(春、夏、秋)望,只得官蛙一餉(同‘晌’,片刻)鳴。”寫陣雨來勢猛,收場快,未能收到潤澤之益,於對照中含蓄表達出詩人關懷農務的感情。雨神翻碧海、踏天河的努力,並沒有滿足農家三時望雨的急需,卻只為田中鳴蛙提供了片刻的活動場地。雨後蛙鳴,本是常有現象。由於詩人從晉惠帝蛙鳴為官、為私的典故中拈取“官蛙”(意指在官地的蛙)二字,很自然地就把它同向上級虛報雨情時自“鳴”得意的官府爪牙聯繫起來。這樣,上下兩句就在“官”、“農”之間無形中作了分劃。其中“望”、“鳴”二字,很傳神。農家的渴望落空,只聽得聲聲聒耳的官蛙鳴。此聯用的是流水對法,十四字一氣直下,在“如何”、“只得”四字夾帶下流溢出的愛憎之情,依約可見。第三聯攝下了陣雨初停的空中圖象。暴雨剛過,烏雲在天。長空一角偶然浮現斷虹殘影,顯得“冷落”。天邊有時漏出一道斜陽,光照“暫”覺“分明”,須臾又被遮掩。此聯寫暴雨初霽,而層雲未散的景象,很切“雨後”之題,但“何處”、“有時”、“殘冷落”、“暫分明”等等不定之詞,也微露出詩人的主觀感覺。它寫的雖是驕陽尚未取得空中優勢的實景,卻隱隱反映出詩人不滿意暑熱繼續抬頭的感情傾向。第四聯忽然出現了纖雲盡斂,晴空萬里的場面,同首聯恰恰形成尖銳對比。這時赤日又逞炎威,盛暑重新肆虐。“雷車(雷神之車,此處化用《搜神後記》阿香推雷車典故)改轍”,雲神“藏跡”,雨神布就的陣勢,只好自行解散。“依舊晴空萬里平”是晴色滿空、萬里無雲的遼闊天宇的寫實,流露出詩人對驕陽和暑熱肆虐無能為力的悵惘心情。作為名句,它和“誰翻碧梅蹋天傾”,同樣為人們傳誦。此詩成功地寫出了陣雨乍來乍止的生動過程。在景物描寫中注入了詩人的感情,是一首融情入景的佳作。詩人的感情或明或暗地與寫景過程相滲透,只要掌握二三聯中各句句首的關鍵字語,就能了解詩人賦予它們的真正含意。在藝術結構上,此詩前半、後半壁壘分明。前面的“誰翻碧海蹋天傾”,同後面的“依舊晴空萬里平”,各自擺開陣勢。最後傾盆陣雨雖然敵不過似火驕陽,但詩人對前者的好感,卻非常明顯地表露了出來。

作者簡介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以教書為生。擅長詩文,其詩風格奇崛豪放。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都很推重。有《廣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