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帝誄

26.欽明∶欽,恭敬,明,明察27.允塞∶充滿28.天覆地載∶像天覆蓋萬物,地承受萬物一樣。 文辭的內容是∶恭敬逝去的皇帝,受命於天建立德行,禮樂德行的教化,流傳萬國,使我們百姓有衣食,並以此為施政的法則。 恭敬逝去的皇帝,像天覆蓋萬物、地承受萬物一樣恩澤深厚,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比之往古時代還要優勝。

作品原文

和帝誄
天王徂登.率土奄傷.如何昊穹.奪我聖皇.恩德累代.乃作銘章.
其辭曰:
恭惟大行.配天建德.陶元二化.風流萬國.立我蒸民.宜此儀則.厥初生民.三五作剛.載藉之盛.著於虞唐.恭惟大行.爰同其光.自昔何為.欽明允塞.恭惟大行.天覆地載.無為而治.冠斯往代.往代崎嶇.諸夏擅命.爰茲發號.民樂其政.奄有萬國.民臣鹹祑.大孝備矣.閟宮有侐.由昔姜嫄.祖妣之室.本枝百世.神契惟一.彌留不豫.道揚末命.勞謙有終.實惟其性.衣不制新.犀玉遠屏.履和而行.威稜上古.洪澤滂流.茂化沾溥.不憗少留.民斯何怙.歔欷成雲.泣涕成雨.昊天不弔.喪我慈父.

作品注釋

天王(1)徂登(2).率土(3)奄(4)傷(5).如何(6)昊穹(7).奪我聖皇(8).恩德累代(9).乃作銘章(10).
其辭曰:
恭惟大行(11).配天(12)建德.陶元二化(13).風流(14)萬國.立我蒸民(15).宜此儀則(16).厥初生民(17).三五(18)作剛(19).載藉(20)之盛.著於(21)虞唐(22).恭惟大行.爰(23)同其光(24).自昔何為(25).欽明(26)允塞(27).恭惟大行.天覆地載(28).無為而治.冠斯往代(29).往代崎嶇.諸夏(30)擅命(31).爰(32)茲發號.民樂其政.奄有(33)萬國.民臣鹹祑(34).大孝(35)備矣.閟宮有侐(36).由昔姜嫄.祖妣(37)之室.本枝百世(38).神契(39)惟一.彌留(40)不豫(41).道揚末命(42).勞謙有終.實惟(43)其性.衣不制新.犀玉(44)遠屏(45).履和(46)而行.威稜(47)上古.洪澤滂流(48).茂化(49)沾(50)溥(51).不憗(52)少留(53).民斯何怙(54).歔欷(55)成雲.泣涕成雨.昊天不弔(56).喪我慈父.
1.天王∶天子皇帝,此指漢和帝
2.徂登∶徂崩、登天,死也。
3.率土∶領土以內、國土以內,如《詩?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4.奄∶覆蓋、包括
5.傷∶哀傷
6.如何∶奈何,如《詩?秦風?晨風》「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7.昊穹∶蒼天
8.聖皇∶聖明的皇帝,對皇帝的尊敬稱呼
9.累代∶接連幾代
10.銘章∶又作銘文,多為紀念歌頌之文辭章句
11.恭惟大行∶恭敬逝去者,恭惟大行多用於皇帝或皇后,表示對剛逝的皇帝皇后的恭敬,如《宋史?禮志》「恭惟大行太上皇帝、大行寧德皇后,蒙塵北狩,永訣不復,實繇粘罕,是有不共戴天之讎。」
12.配天∶受天命為天子。
13.陶元二化∶陶化、元化,即禮、樂教化,指道德的教化
14.風流∶流傳
15.立我蒸民∶引自《詩?周頌》「立我烝民,莫匪爾極。」立,粒也。烝民,庶民,泛指百姓。指養育我們這些百姓、使我們百姓有衣食
16.儀則∶法則
17.厥初生民∶出自《詩經?大雅?生民》「厥初生民」∶當初先民生存下來
18.三五∶三皇五帝
19.剛∶此假通「綱」,維持秩序的規範、法度
20.載藉∶書藉記載,引伸有史以來
21.著於∶在於
22.虞唐∶唐堯與虞舜
23.爰∶於是,如《詩?魏風?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24.同其光∶即《老子》「和其光,同其塵」中的「和其光」,和合其光彩,同,融會
25.自昔何為∶引自《詩·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藝黍稷。」(蒺藜叢生田野,都要拔掉扔走。問我為何這樣做?因為要種穀物。)此處引此句引伸漢和帝除去給國家帶來壞影響的東西,很大可能指除去竇憲此人。
26.欽明∶欽,恭敬,明,明察
27.允塞∶充滿
28.天覆地載∶像天覆蓋萬物,地承受萬物一樣。比喻範圍極廣大。也比喻恩澤深厚。
29.往代∶往古時代
30.諸夏∶被分封的中原各個諸侯國
31.擅命∶擅自發號施令,不受節制
32.爰,於、從
33.奄有∶覆蓋占有
34.祑∶通秩,秩序也
35.大孝備矣∶引用《曾子》「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以家天下「博施備物」為大孝。
36.閟宮有侐∶出自《魯頌?閟宮》肅穆清靜的宮廟
37.祖妣∶男女祖先
38.本枝百世∶子孫昌盛,百代不衰
39.神契∶與神靈相合
40.彌留∶彌留,久病不愈
41.不豫∶此豫通「預」,不豫,不事先預備,如《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42.道揚末命∶道揚,宣揚,末命,帝王臨終時的遺命,但合起來「道揚末命」是指定立繼位的人
43.惟∶是、為,如《書?盤庚中》「亦惟汝故,以丕從厥志。」
44.犀玉∶以犀牛角和玉製作的飾物,引伸貴重的飾物
45.遠屏∶遠離、廢除
46.履和∶踐行中和之道
47.威稜∶即威稜,威勢
48.滂流∶涌流
49.茂化∶天下萬物向繁茂方向發展、欣欣向榮
50.沾∶沾,霑化、感化
51.溥∶大、廣
52.不憗∶不願
53.少留∶稍留,暫且留下
54.怙∶倚仗、倚靠
55.歔欷∶嘆息
56.昊天不弔∶蒼天不憐憫保佑

作品譯文

皇帝徂崩登天,國土以內都覆蓋了哀傷,奈何蒼天,奪走我們聖明的皇帝,皇帝的恩德影響接連幾代,因此我作銘文來歌頌。
文辭的內容是∶
恭敬逝去的皇帝,受命於天建立德行,禮樂德行的教化,流傳萬國,使我們百姓有衣食,並以此為施政的法則。
當初先民生存下來是因為三皇五帝建立維持秩序的規範,有史以來的興盛是在於唐堯與虞舜執政的時候。恭敬逝去的皇帝,融會這些聖人的光彩仿效他們的德行,並像為田野拔走蒺藜那樣除去了影響國家安定的奸臣,十分恭敬明察。
恭敬逝去的皇帝,像天覆蓋萬物、地承受萬物一樣恩澤深厚,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比之往古時代還要優勝。往古時代道路崎嶇,中原被分封的各個諸侯國擅自發號施令,不受節制,而皇帝從發號施令開始,人民樂於他的治理,國土覆蓋占有萬國,官吏和人民都很有秩序很安份,具備了曾子所說博施備物的大孝。
肅穆清靜的宮廟,由以前聖母姜嫄開始,男女祖先的房間,子孫昌盛接連相繼是人與神靈相合的惟一方法,但皇帝久病不愈,沒事先預備定立繼位的人。
皇帝勤勞謙虛有始有終,實是他的本性。衣物沒有製造新的來穿著,遠離廢除貴重的飾物,十分節儉,踐行中和之道,威勢超過上古,恩澤像洪水般涌流,天下廣受感化而欣欣向榮。為何上天不願讓皇帝在世上稍留片刻呢?百姓從此還有什麼可以倚靠?人們嘆息所發出的氣快變成烏雲似的,人們哭泣所流下的淚水就跟雨水一樣,蒼天不憐憫保佑,讓我們失去慈愛的父親。

創作背景

東漢和帝年幼繼位,外戚竇憲專權,屢起兵役、大興土木,加上天災連連,國力稍衰,永元四年,十四歲的和帝在除去謀反的竇憲後親政,為了恢復國力,於是採取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方針,以撫民、賑災、招賢、崇儒等政策,令到國力恢復,加之漢明帝漢章帝時出使西域班超亦在和帝親政後令到西域五十餘國都歸順東漢,東漢的國力、國威都達到巔峰,時人稱為「永元之盛世」、「永元之隆」,但天妒英才,元興元年十二月廿二日(公元106年2月13日),年僅二十七歲的漢和帝逝世,全國哀傷,當時還是百姓的蘇順覺得和帝對人民有很大的恩德,所以作此誄文歌頌和帝的功德。

作者簡介

蘇順,字孝山,京兆霸陵人。在漢和帝漢安帝年間,蘇順以才學為人稱道,但他喜歡養生術,隱居修道,到了晚年才做官,被授予郎中一職,在任上去世。他所著的賦、論、誄、哀辭、雜文一共有十六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