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周漢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周漢華,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憲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主持福特基金會資助之“中國行政複議制度司法化研究”課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一、學歷及工作簡歷
1996-2000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職法學博士
1986-1989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碩士
1982-1986武漢大學法律系法學學士
2002-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憲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
1997-2002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9-1997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
2000.9-11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1998.6-12 挪威人權研究所訪問學者
1997-1999 北京君合律師事務所律師
1993-1995 美國密執安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二、負責主持或參加的主要課題
1.主持福特基金會資助之“中國行政複議制度司法化研究”課題。
2.主持挪威奧斯陸大學人權研究所資助之“信息社會與中國信息公開制度研究”課題。
3.主持國務院信息辦委託之“中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草案、說明、理由及立法例”立法軟課題,主持起草條例討論稿。
4.主持國家菸草專賣局委託之“菸草行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課題。
5.主持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委託之“浦東新區電子政府方案框架設計”軟課題。最終成果載《轉型中的政府:上海浦東新區政府體制創新報告》,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6.參加國務院體改辦“中國基礎設施產業政府監管體制改革研究”課題。
7.參加國務院體改辦、亞洲開發銀行“電力監管體制研究”課題。
8.被亞洲開發銀行技術援助項目“建立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TA No.3931-PRC/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Electricity Regulatory Commission)聘為國內諮詢專家,聘期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6月。
9.參加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電力監管分支機構組建試點方案”課題研究。
10.參加福特基金會資助之“中國憲法監督制度研究”課題。
11.參加本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課題。
12.參加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on Transparency, sponsored by the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The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IPD), headed by economist Joseph Stiglitz, is a global network of social scientists working together to help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 explore policy alternatives.
三、主要實踐活動
1.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聘任之“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授予“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工作2002年度突出貢獻獎”。
2.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聘任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專家諮詢組成員”。
3.國務院法制辦聘請之“《行政許可法》起草小組成員”。
4.擔任中國法學會信息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5.國家計委、中國價格協會聘任之“政府價格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6.信息產業部聘任之“《電信法》起草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7.信息產業部聘任之“信息產業部通信科技委員會委員”。
8.鐵道部聘任之“《鐵路法》修改專家諮詢組成員”。
9.商務部世界貿易組織司聘任之“商務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多哈發展議程)貿易與競爭政策議題談判專家諮詢組成員”。
10.國家保密局聘任之“保密法制建設顧問”。
11.國家海事局聘任之“《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訂工作專家組成員”。
12.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聘任之“市政府首屆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
13.北京大學公法研究中心聘任之客座研究員。
學術文集
我國推行信息公開制度的意義與特點
對設立反壟斷委員會的利弊分析
對設立反壟斷委員會的利弊分析
政策出台的時機與形式
加強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
對電信法的十點建議
《行政許可法》的亮點與難點——寫在《行政許可法》實施之際
《行政許可法》中的幾大問題
建立我國電信監管制度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分拆司法——有益的嘗試
機構改革與法制建設
社會分工與立法——對機構改革的一點建言
事故的成本
違法制裁手段多樣性的制度思考
機構與法律
銀廣夏造假、證券當局監管與民事欺詐訴訟
中國的政府信息化及其面臨的實踐問題
對我國聽證會制度發展方向的若干思考
網際網路對傳統法治的挑戰
信用與法律
周漢華(1934-1967年),廣東新會大澤區五和鄉螺山村人。
【個人簡歷】
出身農民家庭,僅讀過4年國小。
1955 年在大澤五和第二農業生產合作社任水稻育種員,進行水稻豐產試驗,採用經過穗選、粒選的“齊粘”和“金山粘”,採取深耕改土、精耕細作、施足基肥、 合理密植等措施種植,當年創造畝產750公斤和次年創造畝產826 公斤的豐產紀錄,比一般耕作的畝產高兩倍有多。接著, 又試用水稻和高粱進行雜交試驗。
1957年4月,周漢華被邀請參加廣東省第一次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丁穎的關注,向他詢問培育新品種的經驗。會後,他回來又繼續進行稻穀與高梁的雜交30多穗,每穗結出穀子100多粒,獲得遠緣雜交的成功,震動了農業科學界。是年6月,全國種子參觀團120多人來縣參觀了他的試驗田,聽了他的匯報,給予很高的評價。
1958年7月2日,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期間,曾到周漢華家參觀雜交試驗田和新品種標本,晚上又和他親切交談,贈給他一盞空氣電池燈,鼓勵他培育出一穗千粒的水稻新品種。同年11月,周漢華出席第二次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會議期間,周總理邀周漢華到家裡作客,並書寫“高舉共產主義旗幟,為培育良種,大搞雜交運動而奮鬥”的題詞相贈。這年,周漢華被任為大澤人民公社農科站副站長。
1959年,周漢華進行粳、秈稻雜交和自然雜交試驗,成功地培育出幸福一號、幸福二號、青森五號、十月粘、八一種等6個新品種。同年早造,培育印二東11號,最高穗粒達1190粒;二造又育成1208穗粒。還培育出一株出櫱達280穗,每穗平均150粒,一科1.2公斤谷的“水稻王”。次年又有新突破,穗粒最高達1400粒, 並培育出10多斤的“萬粒斤”的良種。
1955-1960年,周漢華在引進130多個雜交組合、220多個自然雜交組合、引種全國各地1181個水稻品種進行觀察和對80 多個良種進行比較試驗的一系列工作中,費盡心力,取得可喜的成績, 被譽為農民育種專家,多次被評為縣、省勞動模範,優秀共青團員, 受到團中央的獎勵。
1960年, 他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特約研究員。
1967年11月17日病逝,終年34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