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是20世紀兩位文化大家交往的精彩實錄。全書收入書信391封,其中周作人致俞平伯的書信210封,時間由1922年3月27日至1933年3月18日;俞平伯致周作人的書信181封,時間由1921年3月1日至1964年8月16日。

基本信息

書籍內容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是20世紀兩位文化大家交往的精彩實錄。全書收入書信391封,其中周作人致俞平伯的書信210封,時間由1922年3月27日至1933年3月18日;俞平伯致周作人的書信181封,時間由1921年3月1日至1964年8月16日。兩位處於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創作群內的文化大家,往來書信談論創作、學問之處頗多,蔡元培、錢玄同、胡適、葉聖陶等教育界、學術界、文壇重要人物及相關事件也時有出現,足以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形態、文化背景、教育狀況、學者之間的交往以及他們的學術觀點和文化追求,展現了他們及其周圍人們的生活圖景。

數十年間,歷經劫難,書信損失甚多,至今還能將這些寶貴信札收集成冊殊為不易,對於今天從事現代文學研究、準確了解兩位作家學者和那個時代的文化生活,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周俞往來通信不只展現了二人在互無機心的侃侃而談中流露出的自然情趣和心緒,更廣涉現代名人形跡。周俞亦是公認的文章好手,書札所涉,即便是內容嚴肅的文學討論、文化界往來,成文亦風趣雅致,更有品賞書畫,傳遞信息,交換心得,切磋琢磨,互贈詩詞,以及約會、赴宴、出遊、行禮等,師生情誼之深,文人情趣之濃,使本書在具有較高的史料和研究價值的同時,亦極富可讀性。

通信中兩家清淡幽默的筆調,連同其所用信箋、書法、印章之美,展現了中國文人優雅從容的審美情趣。

全書選配五十餘幅精美的信箋手跡作為插圖,保存真貌,以饗讀者。

背景資料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櫆壽(後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藥堂等。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銘衡,字平伯,乳名僧寶。現代詩人、作家、紅學家。清代樸學大師俞樾曾孫。俞平伯祖籍浙江德清,1900年1月8日(清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生於蘇州馬醫科巷曲園春在堂。其曾祖俞樾是清末著名學者,父俞陛云為探花,因此俞平伯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薰陶。1915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與杭州才女許寶馴結婚,開始愛好崑曲。在校期間他投身新文化運動,1918年5月他的第一首新詩《春水》和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一起刊登在《新青年》上,成為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同年,他與同學傅斯年、羅家倫等人發起成立了新潮社。以後陸續發表過《冬夜》等詩集。1919年12月俞平伯畢業於北京大學。

1923年俞平伯出版《紅樓夢辯》,考證出《紅樓夢》原書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是高鶚續作。與胡適一同稱為新紅學的奠基人之一。1925年任教於燕京大學,並介紹朱自清前往清華學校教書。1928年去清華大學。1935年在清華園成立“清華谷音社”,推廣崑曲。1946年轉入北京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將舊著《紅樓夢辯》修訂後易名《紅樓夢研究》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