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喇叭[詞語解釋]

吹喇叭[詞語解釋]
吹喇叭[詞語解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吹喇叭,用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法三種方法,使管樂發出聲音

基本信息

喇叭

喇叭分為幾種不同的樂器,一種是管樂器,上細下粗,多用銅製成,俗稱號筒。喇叭也是嗩吶的俗稱。

嗩吶嗩吶

管樂器,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張開,可以放大聲音。有許多分類方法,一般按照發音的方式方法,分為吹孔氣鳴樂器,單簧氣鳴樂器,雙簧氣鳴樂器和唇簧氣鳴樂器,且音色缺乏金屬感,所以統稱為木管樂器,儘管許多樂器都已使用金屬,橡膠乃至合成材料為原材料了。在管弦樂隊和軍樂隊中,這一組樂器被稱為木管組,相對應的,唇簧氣鳴樂器被稱為銅管組(實際上這類樂器也確實是銅製的)。

嗩吶

嗩吶手也叫吹鼓手,也稱“龜子”,但實際上,“龜子”是讀“qiu茲”轉音,是說這種樂器是從西域龜茲傳過來的,也可視為“洋貨”,不過到如今,早就沾滿了黃土高原的

吹嗩吶吹嗩吶
黃土味了,不論是它的製作工藝還是它的形狀和類型,如今已成為地地道道的“特產”,在陝北尤其在子長愈來愈發展、壯大、繁榮。

子長嗩吶主指桿長尺三、尺二五的大嗩吶。它是陝北嗩吶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料記載,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據說從波斯(今伊朗)和阿拉伯一帶,於金元時期經西域龜茲一帶傳入中國(嗩吶是波斯原名suynā而的間譯,龜茲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本縣一帶)。後經改造與發展,被我國稱之為“喇叭”、“大吹”。清代用以“回部樂”,取名“蘇爾奈”。所謂“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嗩吶,“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嗩吶(民間稱為大嗩吶),即我們現在的陝北大嗩吶——子長嗩吶。

另據有關史料記載,嗩吶在明代已經發達,並被我國民間之泛使用。明代最早有王磐的《詠喇叭》之《朝天子詞》,借“喇叭”諷刺1510年閹寺弄權作惡。之後,名將戚繼光(1528—1587年)將嗩吶用於軍中。他在《紀效新書》之《武備志》中曰:“凡掌號笛,即是嗩吶”。明代後期,王圻著《三才繪圖》曰:“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民間多用之。”由此可知,嗩吶流傳我國,僅以明代算起,至少也有五六百年歷史。由此,我們亦可推知陝北嗩吶和子長嗩吶的歷史發展情況。它的興衰,大致呈下列狀況:即子長有嗩吶以來至二十世紀“文革”前為維繫期,“文革”十年為扼殺消亡期,之後至八十年代為復甦振興期,九十年代為開放期,進入21世紀後,子長嗩吶處於被取而代之的瀕危期。

然而嗩吶又是一件世界性的樂器,流布於亞、非、歐三大洲的30多個國家,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稱謂:東北亞的日本稱茶留米羅;朝鮮、韓國則稱太平蕭;東南亞諸國稱沙喇沙魯吶;中亞的達吉斯坦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等國稱祖爾奈或素爾奈;嗩吶南亞的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國家分別稱鎖鈉、沙吶、祖爾吶;西亞的阿曼、科威特、敘利亞等國稱斯勒依;北非的埃及、阿爾及里亞等國分別稱米茲瑪爾、祖爾吶、祖喀吶;而歐洲的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稱蘇爾勒,俄羅斯稱祖爾吶等等。而嗩吶則是近代的統一稱呼。嗩吶又名喇叭,小嗩吶稱海笛。嗩吶,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一般吹奏嗩吶的口型是:哨片位於雙唇中間,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約哨片的四分之一處,下唇含哨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處(三分之二處多為弱奏),在吹奏過程中,口型的控制力度要隨著吹氣強弱、音量、音色、技巧的變化而變化。 

在初練時嘴和兩腮會感到酸並且無力,還會出現發音部正、出現噪音等情況,這都是正常的,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這些現象就會消失(另外。提示初學者在吹奏時不可鼓腮)。嘴上功夫過關的標準是:在吹奏時間長的情況下,控哨自如,嘴唇感到不酸不累,基本功就算過關了。

氣的運用

吹管樂的呼吸方法有三種: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法。吹奏嗩吶是用胸腹式呼吸法(俗稱丹田氣),這是目前被公認為最科學的方法。

下面介紹一下胸腹式呼吸法:

1、吸氣 
吸氣時,小腹放鬆,用嘴和鼻子同時快速將空氣吸入,氣至丹田,即小腹,儘可能多一些,這對腹部和腰部都應有充滿氣的壓力的感覺(民間所說的氣到丹田),
胸部腰感覺輕鬆。另外有一種說法,吸氣時小腹收縮,這時錯誤的。因為吹奏嗩吶的用氣量很大,小腹收縮容氣量很小,滿足不了嗩吶吹奏時的用氣量,而且吹奏時
間越長對肺傷害越大,所以這種方法時不可取的。

2、呼氣

呼氣時(吹奏時),隨著吹奏嗩吶的用氣,小腹逐漸收縮,氣有節制、均勻的向外呼出,使嗩吶保持音準,音色圓潤、優美。那么怎么才算氣功過關呢?每當吸氣時,氣能迅速到達丹田,而小腹不是故意鼓起,用氣自如、長短皆可,就算氣功過關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