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偉[美國華裔眾議員]

吳振偉[美國華裔眾議員]

吳振偉(David Wu,1955年4月8日-),美國首位華裔眾議員,屬於美國民主黨,已連續五次參選成功。祖籍中國江蘇蘇州,出生於台灣新竹,是美國史上首位及目前唯一一位華裔及來自台灣的聯邦眾議員。吳振偉與駱家輝、朱棣文、盧沛寧、陳遠美、方富宇,被媒體稱謂華盛頓政府的華裔高官群。在亞裔選民僅占5%的俄勒岡第一選區,吳振偉已經六度當選聯邦眾議員。他還是歐巴馬競選總統的較早支持者之一,主要原因是他們政見相近:從一開始就反對伊拉克戰爭。

基本信息

簡介

(圖)吳振偉一家吳振偉一家

吳振偉於,男,1955年4月8日出生,祖籍中國江蘇蘇州,出生於台灣新竹,是美國史上首位及目前唯一一位華裔及來自台灣的聯邦眾議員。與駱家輝、朱棣文、盧沛寧、陳遠美方富宇,被媒體稱謂華盛頓政府的華裔高官群。美國首位華裔眾議員,屬於美國民主黨,已連續五次參選成功。

1961年隨全家遷往美國,大學畢業於史丹福大學,後又先後就讀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獲耶魯大學法學博士。

1999年首度當選聯邦眾議員,其後又五度連任成功。部分人士認為吳傾向支持台灣獨立,稱其為“台獨議員”,曾推動在美國人口普查中將“台灣人”從“中國人”中列出,單獨成為一個族裔。同時,吳也同邁克·本田等人推動議案,要求日本政府正視慰安婦問題。他致力於促進華裔權利,是華人在美國政壇少見的明星級人物。

自1978年首次返回蘇州後,多次回中國探親,還成立了蘇州—波特蘭姐妹城協會,任首位會長。他從蘇州請來園藝師,在波特蘭老城協助建設中國花園。吳振偉曾到過中國大部分城市,遠至西藏、東北。

2011年7月26日,美國首位華裔眾議員吳振偉宣布,他將在美債上限危機解決後正式辭職。這位已連任七屆的民主黨籍眾議員最近被控性侵一位多年老朋友兼競選捐款人的18歲女兒。

從政經歷

國會唯一的華人眾議員
迄今為止,華人只出過一名聯邦參議員—1959年當選的夏威夷州共和黨人鄺友良1977年他退休後,參議院再無華人身影。

在眾議院,435個議席若按美國3億人口平均分配,每個眾議員代表大約70萬人。但儘管美國華裔人口已近300萬,目前眾議員卻僅有吳振偉一人。

1998年,新當選的吳振偉在出席一次會議時,竟被能源部警衛拒之門外。最後經過官員干涉,他才得以進入大樓。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在眾議院一次演講中,吳振偉指出,自己的那次遭遇僅僅是華人在美現狀的冰山一角。

在採訪中,吳振偉反覆強調:“美國就是個移民國家,而且已經不再是黑奴時期的美國,也不是排外浪潮中的美國。”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在美國,種族主義的確存在,但它絕不會是阻礙你政途的關鍵因素。”

吳振偉希望更多華人認識到,美國人其實都是外來移民,連印第安原住民也是亞洲遷徙過去的。華人應向其他民族看齊,學會改變自己,把自己看成美國人並融入社會,同時也要去改變社會現狀,積極維護應得的公民權利。

眾議院,吳振偉積極幫助華裔爭取權益。在李文和遭受不公平待遇時,他曾致函法務部部長雷諾、聯邦平等委員會主席卡斯楚等人,敦促他們公平處理此案。為此他得到亞裔群體的肯定,被視為亞裔的國會代言人,有人稱他為“華裔之光”。

成功之道

10年六度當選的秘訣

吳振偉的選區是個戶均收入超過全國水平的白人中產階級聚居地:70萬人口中,白人占84.9%,亞裔選民只占5%。有美國媒體曾評價:“吳振偉在公眾面前那種立場鮮明、辛辣無比的表達方式,讓美國人徹底改變了認為亞洲人膽小怕事、只知獨善其身的刻板印象。”

在眾議院,吳振偉致力於高等教育普及、退伍老兵贍養和能源—都是直接關係民生的議題。他時常出現在選區內的各種場合:從太空科技研究所,到小鎮上的職業學校、郊區菜場。選民可以看到在這位亞裔議員的努力下,自己家附近新修了多少道路、學校的學費又降了多少、新增了哪些就業機會。

2008年9月30日,眾議院對財政部的7000 億救市方案進行第一次表決,吳振偉和227名同事一道投了反對票。他認為這一方案挽救不了美國經濟,而且“我對選民承諾過,我不會投票支持對納稅人沒有適當保護的法案”。

作為眾議院教育委員會成員,吳振偉十分關注少數民族和貧困家庭的子女教育問題。2007年1月他提出了《提高佩爾助學金(Pell Grant)最大金額》議案,呼籲政府加大對低收入家庭學生的經濟援助,讓他們也能上得起大學。

在連任後致選民的公開信中,吳振偉寫道:“這10年來,能為你們效勞是我的榮譽。在第111 屆國會,我將繼續以此作為我的首要任務。我將和新總統歐巴馬及俄勒岡州其他議員一道,通過採取短期措施和長期投資,改善美國經濟,增加俄勒岡州就業機會;結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關注我們的老兵和他們的家庭;降低學費,增加教育機會,並支持我們的公立中國小。”

支持歐巴馬

總統初選階段,很多華裔民主黨人都支持希拉蕊?柯林頓,而吳振偉卻是歐巴馬的較早支持者之一。

在俄勒岡州民主黨初選前近一個月的4月24日,吳振偉就宣布自己站到歐巴馬一邊:“我認為我們有幸擁有兩個強有力的總統人選。今天我為歐巴馬背書,因為我相信他最適合為美國歷史上這一遺憾時期翻過一頁。他和我都是從一開始就反對伊拉克戰爭。我們在伊拉克花的每一塊錢—迄今已超過5000 億美元,就是不能用於國內、不能用於建學校、修橋樑的每一塊錢。”

吳振偉確實是最早反對伊拉克戰爭的少數派之一。2007年2月16日眾議院就是否向伊拉克增兵進行辯論時,吳振偉指出:“美國人民都知道,伊拉克問題根本不是靠武力就能解決的,只有伊拉克人自己才能解決伊拉克問題。美國的介入只會讓局勢更亂。”

在為歐巴馬背書的聲明中,吳振偉還表示:“我們在國內外都需要新政策。和美國人一樣,國際社會也想看到美國發生真正改變。我相信,歐巴馬參議員就是這一改變的化身。”

歐巴馬的回應是:“我感謝吳眾議員的支持,希望與他一起努力去結束伊拉克戰爭、強化我們的經濟並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在民主黨的800多名超級黨代表中,吳振偉是第240 個為歐巴馬背書的人,當時歐巴馬尚未鎖定勝局。

他還為歐巴馬積極奔走助選,例如在耐克公司的大本營、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他為選民講解歐巴馬解決金融危機、投資清潔能源的政策主張。

在政見上,吳振偉也與提倡超越黨派之爭的歐巴馬較為接近。他被視為“新民主黨人運動”(New DemocratMovement)的一員。這是由民主黨領袖委員會(DLC)於1984 年發起的黨內最有影響力派系之一,立場是“新自由主義”,成員包括前總統柯林頓。在接受採訪時,吳振偉特彆強調了自由經濟、民主政治和黨派合作的重要性,反映了他中間偏左的政治傾向。

與父親關係

曾為從政和父親鬧翻

1961年,年僅6歲的吳振偉隨母親從台灣新竹移民美國。他回憶說,“我記得當初辦理移民手續時的每一個細節,以及父母為此付出的艱辛努力。”

吳振偉一家成了紐約州拉森小鎮上唯一的華裔居民,他們的到來一度引起了轟動。“雖然鄰居們對我們很熱情,但我父母人到中年才開始學習新語言、接受新文化非常艱難。當然還有社會上的反移民情緒和種族歧視帶來的困擾。”

少年吳振偉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甘迺迪總統的移民法改革,以及他對華裔移民的幫助—使得吳振偉父母能夠在美國重聚。“甘迺迪總統的當選,以及他提出的移民改革政策,非常直接地影響了我們一家。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政治的威力。”

不過,吳振偉兒時對政治並不熱情。他說,小時候他對周圍一切很好奇,夢想當一個科學家。後來在父母的建議下,他報考了哈佛大學的醫科。

吳振偉的學業一向優秀,但在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中,他逐漸改變了志向,學醫一年之後,他萌生了棄醫從政的念頭。

“醫生職業固然重要,但治標不治本。上大學時,我看到很多這種例子:在社會福利、醫療保障等方面,最有發言權的醫生卻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上那些呼風喚雨的人物,才有本事改變社會現狀。”他解釋說。

這個想法遭到親友的一致反對。遠在中國的表姐聽說了急忙勸他:“政治很危險啊!”父親更是和他大吵一頓。但吳振偉還是固執地轉學耶魯法學院,1982年拿到耶魯法律博士,比學長比爾·柯林頓夫婦晚了幾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為聯邦法官當書記員。

1988年,吳振偉和朋友創辦了“科恩和吳”律師事務所,主要面向俄勒岡州“矽林”的廠商和中小企業。10 年的律師經歷為他積累了從政的閱歷和人脈。1998 年,他大膽抵押房屋,貸款投入選戰,結果一舉當選俄州國會眾議員,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華裔聯邦眾議員。

捲入性醜聞

2011年7月25日,美國首位華裔眾議員吳振偉又一次成為美國“新聞人物”,這一次不是因為“怪異的行為”,而是涉嫌性侵他的一位多年老友兼捐款人的18歲女兒。 這一醜聞很可能毀了這位已經連任七屆的老牌眾議員的政治前程,他的眾多民主黨同僚顯然已經對他失去耐性。民主黨籍的眾議院少數黨領袖佩洛西25日致函眾議院道德委員會要求正式調查此事。 佩洛西在24日夜晚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自己對此事深感失望和悲痛,希望道德委員會接手調查。前一天,她還曾與吳振偉本人通電話討論此事,但雙方都沒有披露通話內容。

56歲的吳振偉對呼籲辭職的呼聲迄今保持沉默,他對性侵的指控也僅在上周五發表寥寥數語的聲明稱,這是非常嚴重的指控,但他絕對不想在該名少女及其家人不情願下,把他們曝光、引起注意或帶來壓力。 吳振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顧問暗示吳振偉拒絕辭職,他表示,吳振偉將不會尋求連任,但是他並沒有做任何能夠要求他立即辭職的事情。

吳振偉事發緣起於今年5月一名女孩給吳振偉的辦公室發語音郵件,聲稱吳振偉在去年感恩節期間強迫與其發生性關係。吳振偉在面對高級助手質問時,承認了這樁“性事”,但堅稱雙方是兩廂情願的。
這名女孩的名字尚未被披露,但據報導,該女今年18歲,2010年剛高中畢業,其父是吳振偉高中同學,也是多年好友和競選資金捐贈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