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玉

含玉

含玉也稱"晗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與"九竅"之一的口塞不同。據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期,死者口中就含有玉蟬、玉魚、珠、貝等(安陽大司空村殷墓出土);西周墓葬中也有玉蟬、玉貝乃至小玉塊等含玉;漢墓中發現的含玉則多為玉蟬,據考古發掘,在山西高陽西漢墓、南昌老福山西漢墓、廣州動物園西漢九號墓、定縣北莊東漢墓、武威磨咀子第六十二號漢墓,都有蟬形含玉出土;宋墓中還有發現錢幣作為含玉的,太原南坪頭宋墓中死者口內就有"祥符元寶"、"嘉?通寶"錢幣。可見含玉的來源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因而把寶愛的東西放入死者口中。其形狀本無定製,用貝、用珠、用玉、用金銀貨幣都可以。但用得最普遍的,是蟬形玉。

基本信息

簡介 

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禮·天宮·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餘則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考古發現

,早在殷商時,死者口中就含有貝。據記載,春秋時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墓,在死者口中發現一件帶孔的蟬形玉。玉蟬作為含玉,在漢墓中發現較多。
-------------------------

考古發現

也稱"晗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與"九竅"之一的口塞不同。據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期,死者口中就含有玉蟬、玉魚、珠、貝等(安陽大司空村殷墓出土);西周墓葬中也有玉蟬、玉貝乃至小玉塊等含玉;漢墓中發現的含玉則多為玉蟬,據考古發掘,在山西高陽西漢墓、南昌老福山西漢墓、廣州動物園西漢九號墓、定縣北莊東漢墓、武威磨咀子第六十二號漢墓,都有蟬形含玉出土;宋墓中還有發現錢幣作為含玉的,太原南坪頭宋墓中死者口內就有"祥符元寶"、"嘉?通寶"錢幣。可見含玉的來源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因而把寶愛的東西放入死者口中。其形狀本無定製,用貝、用珠、用玉、用金銀貨幣都可以。但用得最普遍的,是蟬形玉。
為什麼玉蟬作含玉最為普遍呢?對此,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1、《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後漢書.服志》:"蟬居高飲潔。"這是取蟬高潔之義。
2、瞿中溶《奕載堂古玉圖錄》:"《說文》云:蛻,蛇、蟬所解皮也。則人之死,其屍首有似於蟬之蛻,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為含玉耳。"這是以蟬之蛻,喻人之屍。
3、美國古玉器研究專家洛弗爾氏在其所著《巴爾在中國收集之古玉》一書中更進一步發揮說:"蓋蟬之幼蟲,入土變蛹,出土後,乃變為蟬,即如死者之靈魂,脫離死去之屍體,又開始其新生命,於是蟬遂為代表復活之符號矣。"這就把蟬當作了復活和新生的代名詞。
、台灣古玉器研究專家那志良先生在同意上述說法的基礎上,又補充了一個原因,"是形式的湊巧"。即:玉蟬的形狀正好"與舌形相似"。
上述說法都有相當的道理,因而完全可以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就是說,含玉之所以多取蟬形,在內涵上,一是取其高潔,二是取其復活和新生之義;在形式上,則是取其與舌的形狀相似。

史籍記載

為什麼玉蟬作含玉最為普遍呢?對此,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1、《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後漢書.服志》:"蟬居高飲潔。"這是取蟬高潔之義。
2、瞿中溶《奕載堂古玉圖錄》:"《說文》云:蛻,蛇、蟬所解皮也。則人之死,其屍首有似於蟬之蛻,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為含玉耳。"這是以蟬之蛻,喻人之屍。
3、美國古玉器研究專家洛弗爾氏在其所著《巴爾在中國收集之古玉》一書中更進一步發揮說:"蓋蟬之幼蟲,入土變蛹,出土後,乃變為蟬,即如死者之靈魂,脫離死去之屍體,又開始其新生命,於是蟬遂為代表復活之符號矣。"這就把蟬當作了復活和新生的代名詞。
4、台灣古玉器研究專家那志良先生在同意上述說法的基礎上,又補充了一個原因,"是形式的湊巧"。即:玉蟬的形狀正好"與舌形相似"。
上述說法都有相當的道理,因而完全可以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就是說,含玉之所以多取蟬形,在內涵上,一是取其高潔,二是取其復活和新生之義;在形式上,則是取其與舌的形狀相似。
除了作為含玉的含蟬外,其他還有冠蟬和佩蟬。冠蟬是帽飾,其腰間有孔;佩蟬是供佩帶之用,其頂上有孔;含蟬一般無孔,但也有有孔的。作為冠蟬和佩蟬,主要是取其高潔之義。
含玉鑑定方法
《東洋見聞錄》記載“八察” 
1、察織物纖維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體上,或者包裹於織物中。在一定的溫濕度和壓力下,纖維及顏料脫落,牢牢地黏附於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鏡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見紅、藍、綠等顏色的織物纖維,經緯分明。 
2、察昆蟲的蟲卵、殘體 多在古玉的縫隙中。 
3、察水漬 在地質及大氣條件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細的潛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動,浸潤、侵蝕著玉的表面,形成流動狀的、深深淺淺的水漬。 
4、察植物根莖印痕 某些植物根莖有無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陳代謝而分解的酸性物質可以對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蝕,所以能夠看到有清晰疊壓關係的根須狀印痕。 
5、察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習俗,燒過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著和滲入,呈點、面分布,往往很深入,無法消去。 
6、察“驅邪礦物”殘留(古代葬俗) 自然界的一些礦物有殺菌、驅蟲、防腐的作用,古人以為它們有驅妖辟邪的功效,將它們置於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鐵礦、硃砂、雄黃等礦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過放大鏡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縫隙中殘留的礦物顆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離子由表及里漸進、深入地滲入玉器內部,顏色絢爛奪目。考古發現,距今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將大量的赤鐵礦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審美的需要,將石灰岩製成的珠子染成紅色。我國戰國和漢代的大型墓葬中,經常有大量的硃砂以及被硃砂染得鮮紅的玉器,如越王墓。 
7、察縫隙、孔洞內充填的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矽類和碳酸鈣類礦物存在,它們可以以液態或者以固態的礫石形式存在並運動著,在空隙里聚集、矽結、板結,堅韌無比,即使是隨水流進入空隙里的一塊小石子也難以剔出。 
8、察鑽痕 鑽具出現以來,鑽頭基本是圓錐或菱形形狀。由於是人力,所以壓力小、鑽速慢、非勻速、進尺慢,鑽痕表現為往復、相對平行的運動態勢,出現不甚均勻的鏇紋。而現代螺鏇紋鑽具因高速、勻速鏇轉則不會出現平行的鑽痕。新石器時代以石治石時期,其鑽痕與古代使用金屬鑽具的鑽痕,有相似特徵。
總之,鑑定和評估古玉,既需要細微觀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觀,更要把握本質和整體的真實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個細微處假的可能性,進而歸納、演繹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將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思考和判斷,才能獲得最大的真實性。養護:長期表面會附著死皮組織造成真菌生長,酸化造成玉石本身碎裂,所以每3個月養護一次,用濾勺過濾融化後的御守鹽浸泡1天。收藏者養護時多用俱攞缽盛放為了看到缽上生長出樹根樁物質。
含玉品相分類
《東洋見聞錄》
水鑑別法: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狀,久不散者是真玉。 (2)手觸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涼潤滑之感。 (3)觀察法:將玉對著光亮處觀察,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布的是真玉。 (4)舌尖鑑別法: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而假玉則無。 此外,還可以用放大鏡觀察,主要看有無裂痕,有裂痕的其價值大減。 鑑定玉的品質,有六條標準,即“色、透、勻、形、敲、照”。 (1)色玉以綠色為最佳,紅、紫二色玉石的價值僅為綠色玉石的1/5。玉當中若含紅、紫、綠、白四色,稱為“福祿壽喜”;若只含紅、綠、白三色,則為“福祿壽”。色澤暗淡、微黃色的為下品。如果是單色玉,以色澤均勻的為好。 (2)透透明晶瑩如玻璃,沒有髒雜斑點,不發糠、不發澀的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則分別稱為中級玉和普通玉。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帶有紅、綠、白三種顏色的玉才稱為翡翠玉。到了現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翡翠玉以透明並帶綠色的居鄉。 (3)勻玉的色澤重在均勻,雖含白、綠但色澤不均勻的,則價值很低。 (4)形玉石的形狀可根據不同的審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樣式,無特殊標準。一般地說,玉石的個頭愈大愈好。 (5)敲玉當中常有斷裂、割紋,一般不易觀察到,如果用金屬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輕輕拋在台板上,可以從聲音的清濁辨出裂紋存在與否。聲音越清脆越好。 (6)照玉當中有肉眼不易發現的黑點、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鏡照一照,便可一覽無餘。 天然玉石的特點是略呈淺色,而不帶有淺藍色(俗稱邪色)。另外還有一種合成玉,以玉粉、水晶加塩水製成,外觀頗似深色“老坑玉”。玉器鑑定的方法很簡單,因其同天然玉石比重不同,可用手掂掂輕重,或用天平稱量,重者為真玉。
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須多玩,才能使古玉得以還原。古人這樣玩玉。稱為“盤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數有色沁,但暗淡不顯,因此需要養玉。如果得到一塊古玉,1)用乾淨毛巾搓古玉表面作用其實是去掉表面髒色以及進行再拋光.每天2-3小時。不要直接用手搓這樣汗油浸入會出現破相,價值自然就低了。2:一星期後表面會有淺亮痕跡這都是漸漸形成包漿底層,隨時間古玉會整體變的晶亮。3)自然放置一個星期.讓古玉自然乾燥.同時表面均勻的和空氣接觸形成細密均勻的氧化保護層.4)開始手盤.這時的手一定是要剛剛洗過並且已經乾透.汗手請不要直接盤.一天可以盤30分鐘左右.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後,可以感覺古玉有粘阻感,其實這是的已經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5)每周用御守塩浸泡,按照御守塩15克、清水500克。因為人的死皮組織容易附著在古玉表面會滋生真菌,最後酸化使得古玉最後酥脆自裂。御守塩在融化時可以消除真菌。又不會像海塩那樣腐蝕6)重複4和5的過程5到6遍也就是3個月的時間,會看到古玉很有靈氣的光澤.包漿好的古玉會呈現較強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古玉髒了可以用微微濕潤的棉布擦拭幾遍就好了.然後放置一段時間再盤玩.盤的時候古玉所有區域都儘量盤到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來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來,隨著古玉的變化也可以同時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含玉的術語
《竹間十日談》記載
開門:形容絕真無疑之古玉。無論沁色、雕工、包漿等均堪稱一流。
洋油和雞油:和田玉的白玉和黃玉撲克古以來即為玉之極品,王逸《玉論》中有“黃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記載。黃玉大致可分為粟子黃、雞油黃和秋葵黃幾種,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寶。“截肪”二字民間稱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對黃玉已不作痴心妄想,於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
粗大明:許多收藏者認為明代的玉器製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實不然,就像“漢八刀”並不代表漢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樣,“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獷風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確實細膩精巧,但卻沒有一位像明朝陸子岡那樣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師。 
雞骨白:古玉在鹼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礬白色。石灰沁有輕重不同,於是古人按色調將其分為魚肚白、雞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鹼之分,只認為是“地火”所致,於是仿造雞骨白時,便用火燒玉,這在民國時期是很成功的。當代製作雞骨白就先進多了,可以用電焊、微波滬,所以作偽者往往牟獲暴利。
老玉掛紅,價值連城:這裡的“紅”其實特指血沁,但古玉有無血沁歷來爭論頗激。人死入土後血凝肉腐,如何會浸入玉造成古玉帶有紅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硃砂(辰砂)沁、鐵沁或者仔兒玉固有的紅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魚目混珠
傳世玉:一般來講,經過三代以上遺傳的玉器,既可稱為傳世玉。
出土玉:由地下出土的玉器,包括古墓葬、古遺址、領海內出土的玉器等均可稱為出土玉。
做舊:通常用在仿古玉器上,目的是使玉器表面呈現舊的表象,使其表面更象,更接近所仿的那個時代。作舊手法有多種多樣,大致有化學藥劑浸蝕法、火燒、水煮加熱法、深埋地下土浸法等等。
土咬黃土:用豬血和黃土成泥盛於大缸中,然後將玉器埋於其內,日久則玉上既有土咬黃土銹血沁等痕跡。
造黃土銹:將玉器滿塗以膠水,然後埋入黃土泥中,其埋藏的時間越久則所生的黃土銹也越相似。
造血沁:玉器表面紅色斑痕,術語稱斑,俗語稱血沁或屍沁,造血沁是偽造舊玉的常用辦法,手法多樣。主要有:第一種,將玉石按舊式仿造成功後,置於火上燒成赤色,趁熱放入活貓犬腹中,埋於地下,一年後掘出。第二種,將玉石按舊式仿造成功後,置於火中燒熱,趁熱塗抹血竭,多次反覆直至血沁入為止。第三種,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數兩與玉器同置罐中,注入煮沸,連續數日,顏色可沁入玉石;再用錯草抹去玉石表面浮光,然後上川白蠟,每日在手中把玩,既可與舊玉仿佛。第四種,備血竭,密陀僧各一兩,加齒砂數分研為細末,同置於罐內,注滿脂油;另將玉器放在杏乾水內煮沸數小時,趁熱放入油罐,微火煮數十日,待顏色沁入玉石,取出依次上錯草,川白蠟。
羊玉:指利用動物活體製造血沁的玉器。將仿舊式形制的新玉縫入健碩活羊腿中,待一二年後取出,既有血色沁入玉石,故稱。
狗玉:將狗殺死,剖開腹部,趁狗血尚熱未凝固時把玉器放入狗腹中,縫合,埋到大道地下,過數年後取出,玉上出現有土花血班。但與真古玉相比,帶有新玉的顏色與雕琢的痕跡。
陸子剛:太倉州人(今江蘇太倉縣),是明代最負盛名的蘇州琢玉名手。陸子剛制玉技藝之絕,據文獻《太倉州志》有如下記載:“凡玉器類、沙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陸子剛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簪,價一枝值五十六金。子剛死,技亦不傳”。它所製作的玉器質量精,價值高,所以當時和後代仿製很多,流傳下來也極為多見,僅題款就有:“子剛”、“子崗”、“子網”真假混雜,誰真誰假極難鑑別。陸子剛的代表作品有:白玉印池,玉簪,合卺杯等。
銹斑沁(叩銹):將玉器用鐵屑拌在一起,然後用熱臘淬之,放置十幾天后埋入地下,經數月後取出。經過埋藏,玉的表面會被鐵屑銹所蝕,出現了桔皮紋,紋中雜有土斑和深紅色的鐵鏽,俗稱“叩銹”。
含玉禁忌
一怕油: 出土古玉如果沒有盤出包漿最怕有異味之油如機油,柴油,核桃油。生坑之玉最怕身上的汗油,因為汗油會堵塞玉肌,不利於吐灰。
二怕腥: 出土古玉如果沒有盤出包漿,怕有腥味之物,玉遇到會吸收,這樣會影響玉的氣味價格大跌。
三怕冷熱變化:睡覺洗澡一定要取下要不會因為冷熱差異隨後斷裂
含玉材質分類
上古時代,人們廣泛使用各類不盡相同的玉石材料,這是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各地區的人群缺乏交流,同時不同地區的原始文化背景對玉材的選擇也不同。如同東北的紅山文化以岫巖石為主要原料,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通常使用淺綠色帶雲母狀斑點的透閃石為原料,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及其發展而來的龍山文化使用不透明但細膩的長石為原料。各地區材料各異,但對玉材的質地,紋理,色澤等特徵都相當重視。 在這裡上古各地區文化的玉材中,紅山文化所使用的岫巖石材質最優,至今岫巖石在玉雕工藝品中仍得到廣泛的使用。岫巖石又稱岫巖玉,因產於遼寧省岫巖縣而得名。在礦物學上,岫巖玉中含有蛇紋石成份達85%以上,所以又稱蛇紋石。岫巖玉的顏色有白,黃,淺黃,粉紅,綠,暗綠,雜色等,通常以青綠色調為主,其顏色在青玉和碧玉之間。岫巖玉的玉質非常細膩,半透明至不透明,蠟狀至油脂狀光澤,硬度變化較大,常在摩氏硬度2。5——5。5之間,因此,在古玩行中常常使用較硬的小刀不試驗,如果是“吃刀”的大多是岫巖玉。岫巖玉的比重為2。5-2。8,所以製成的玉件通常手感較輕不夠份量,有一種輕浮感。 殷商時期使用的玉材主要有岫巖玉,南陽玉和新疆和闐玉。南陽玉因其產地在河南南陽地區而得名,又因其真正的礦區在南陽的獨山,故又稱為“獨山玉”。南陽玉色澤鮮艷,質地細膩,光澤好,硬度好,半透明至不透明,上好的綠色南陽玉可同翡翠媲美,因此,德國地質學家曾稱南陽玉為“南陽翡翠”。 從考古資料上得知,南陽玉的開採大多在殷商中晚期,在殷墟出土的玉器中有相當一部分為南陽玉。南陽玉在漢代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開採。據《漢書》記載,南陽獨山又稱為“玉山”,現今在獨山腳下仍有相傳為漢代制玉和售玉的地方“玉街寺”的舊址。 南陽玉因其悠久的歷史地位,受到許多古玉研究者和收藏者的重視。在古代交通不暢,新疆和闐玉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南陽玉扮演著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新疆和闐玉又稱“軟玉”,俗稱“真玉”,狹義上講“玉”僅指新疆和闐玉。和闐玉較其它地區的玉質更細密,硬度更高,色澤更溫潤,尤其是和闐玉琢制的玉件,經盤玩後所產生的包漿和寶光是其它地區的玉質所不能媲美的。 新疆和闐玉的學名是透閃石—陽起石礦物,硬度為6-6。5,因此和闐玉非常的硬,通常不吃刀,可以用它割劃玻璃,比重2。96-3。17,所以和闐玉拿在手中有份量,行家稱為“夠手頭”。給人的感受是往下沉,密實有力,在顯微鏡下看和闐玉為雲母狀絲樣纖維結構,因此和闐玉有一定的韌性,並且會發出柔和的寶光。 和闐玉按色澤差別可分為以下幾種: 白玉:質地較純,色白,,特級白玉色澤光彩如同凝脂,在新疆地區因特級白玉色澤如同綿羊肥尾上的油脂凝結物而稱之為“羊脂白玉”羊脂白玉為和闐玉中的極品,一般白玉稍微帶點青色,亦是相當寶貴的。 黃玉:顏色由淺黃至深黃不盡相同,在古玉玩家中有雞油黃,栗子黃,雞蛋黃,秋葵黃,香黃等數種不同的黃色名稱。色澤純正的黃玉是玉材中最名貴的一種,材料極其難得,宋代到清代之間,通常被皇家所壟斷。 青玉:由白玉中帶有青灰色至深青灰色略帶灑黑斑點的都是青玉,青玉包涵的色彩層次極為豐富,因此在玉材中數量最大,從西周到清代有七成左右的古玉器為青玉所制。 糖玉:色澤如糖梨之皮,通常為中等咖啡色略帶紅黃色,大多是白玉或青玉相連的玉外層厚皮,因塊都較小,很少見到大件作品,糖玉在清代使用較多。 墨玉:通常為黑灰色,真正純黑如漆的極為罕見,多數墨玉同青玉相近。 碧玉:顏色由淺綠色至深綠色,常見色如菠菜,略帶透明感,一般碧玉中都帶有黑色斑點,色澤淺淡,不正的稱之為“菜玉”,為和闐玉中的差者。碧玉色澤鮮綠,均勻,油性大者價亦高,明清時期使用較多。 紅玉:色澤由淺紅至深紅色,通常為較厚的白玉玉皮子,因此料極小,只見過片狀件品。紅玉中鮮紅如血且溫潤者,極為難得。 另,紅色的除玉外,還有紅瑪瑙等。
除了作為含玉的含蟬外,其他還有冠蟬和佩蟬。冠蟬是帽飾,其腰間有孔;佩蟬是供佩帶之用,其頂上有孔;含蟬一般無孔,但也有有孔的。作為冠蟬和佩蟬,主要是取其高潔之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